耿亮
摘要:合唱教學是音樂課程中的重要組成,其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音樂實踐等各項能力均有積極意義。本文圍繞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出發(fā),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與相關教材內容,對如何開展有效的合唱教學活動做簡要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合唱
合唱教學在音樂課程中的價值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其對于學生音樂表現(xiàn)能力的促進上,通過合唱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團隊意識,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共贏和團隊的力量,最終獲得集體的榮譽感與自豪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合唱教學的開展也十分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與同伴的一起學習過程中建立起音樂素養(yǎng)和深厚的情誼。
一、教材分析
1、建立多聲部概念
多聲部的訓練在小學階段其實是屬于比較早期的內容,因為是節(jié)奏部分的教學內容,所以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初期學習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多聲部聽覺感知能力。例如,在一年級時期,教師經(jīng)常會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簡單的樂器來幫助學生去認識音符,學習曲目。常用的有小鼓、響板、碰鈴、三角鐵、鈴鼓、雙響筒等等。無需過多的演奏技巧,而且節(jié)奏感十分清晰鮮明的樂器無疑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有效工具。也可見,教師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guī)律和特征出發(fā),遵循多聲部的教學內容和順序來為其呈現(xiàn)不同的節(jié)奏和聲勢,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和耳音,為之后的深入學習和歌唱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由上可知,起初小學生接觸的音樂類型多為童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的教學方式也多為哼唱和合練,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多聲部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會根據(jù)難度來適當?shù)丶尤胍恍菲鳎o助學生辨別節(jié)奏,學會如何按節(jié)拍來進行歌唱,而不是亂唱。在教學初見效果之后,教師便可以通過多聲部節(jié)奏與旋律演奏相結合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耳音,這是小學階段初期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音樂感知能力和聽賞意識,逐漸地形成一種對美的感受,注重個人體驗,同時也為日后的合唱教學做鋪墊。
2、輪唱
輪唱是合唱中的一個常見形式,就小學階段的音樂教材來看,二年級的課程內容中首次出現(xiàn)了與輪唱有關的曲目,然后到三年級,在歌唱表現(xiàn)上開始相差出一小節(jié)、兩小節(jié),甚至六小節(jié),隨后還加入了二聲部與三聲部的輪唱。教材的如此編排并非隨意所致,而是刻意為之,目的就是在逐步提高難度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從而初步形成扎實的合唱素養(yǎng)與團隊意識。例如,在“巴塞羅那”中,其中包含有一段不完整的起拍輪唱,很明顯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照顧他人。相應地,從具體課程內容的編排也可以看出,該階段下出現(xiàn)的合唱類曲目并沒有其他年級階段多,所以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這幾首曲目上,挖掘曲目的價值,再結合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去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調整氣息,更好地進行歌唱,以及看指揮來變動音符,實現(xiàn)團隊的緊密配合。
3、二聲部合唱
小學音樂教學所涉及到的合唱基本都屬于較為基礎的合唱,并非成人專業(yè)合唱團體進行的訓練。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懈怠和放寬對學生的要求,反而更應該在日常的單音類旋律曲目教學中幫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為合唱和多聲部演唱鋪路。
總的來說,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的合唱教學,從最初的打擊樂到童謠兒歌,再到律動和音樂元素,曲目、體裁逐漸變得多樣化,合唱難度也逐漸上升,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欣賞、歌唱和實踐等教學形式來讓學生感受、體驗合唱,建立多聲部的音樂意識和能力。
二、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是實施教學的必需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根據(jù)自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充分了解,來結合實際學情做出判斷,即保證內容能夠符合實際,從而科學合理地呈現(xiàn)在課堂之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并不是對教材的單純解讀,而是需要融入教師自身的見解和態(tài)度,所以說為什么教學設計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例如,在《老爺爺趕鵝》中,本課作為小學音樂教材中第一首輪唱曲目,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歌曲節(jié)奏和旋律的把握上。從樂譜上可知,樂曲的第一部分屬于輪唱,兩個聲部的歌詞和旋律完全相同。來到第二部分后半拍起拍的弱起節(jié)奏中,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耐心細致演示講解。
該曲目在樂譜的輪唱部分中標注了一個8小節(jié)的樂句,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試唱,然后通過回聲練習來提高團隊配合意識。比如第一組學生演唱“有個老爺爺”依據(jù),第二組學生看準時機來進行回聲?;芈曈柧毧梢詭椭鷮W生順利地過渡到第二小節(jié)的學唱中,而教師則需要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去進行指揮預示,幫助學生形成開口的意識,長此以往形成習慣之后,也可以不用指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該曲目中每2個小節(jié)是一個小的輪唱,所以在每小節(jié)中都會有一個保持音,可以說很大的降低了合唱的難度,可見教材在編排上的用意。除了回聲訓練,教師還可以用“魚咬尾”來幫助學生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即后一句的演唱要在前一句演唱的最后一字上張口,呈現(xiàn)重疊,一魚咬一尾,銜接不斷。樂譜中每2個小節(jié)為一個小樂句,而且首尾呼應,因此教師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樂曲的8個小節(jié)之后,就可以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學生交替演唱2個小節(jié)。這種訓練方式雖然是旋律不同的二聲部合唱,但第一組演唱第二小節(jié)中的二分音符是與第二組演唱第一小節(jié)的首個音符是相同的,這樣一個美妙的和聲效果便由此出現(xiàn)。
綜上所述,合唱教學是音樂課程中需要長期堅持和系統(tǒng)訓練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需要做到對教材和實際學情的充分把握,基于對各項因素的全面了解,從而設計出真正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和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內容,為其綜合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徐紫薇.淺析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科普童話,2018(45):71.
[2]林彩紅.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試題與研究,2018(34):101.
[3]李燕.聲樂律動,心隨我動——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187-188.
蘿北縣鶴北小學 黑龍江 鶴崗 15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