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
摘要:對于說理性文章的教學,教師應(yīng)在“言”與“意”之間尋得良好的契合點,讓語言與思維共舞,使說理性 散文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最大效用。
關(guān)鍵詞:說理性文章;思維品質(zhì);契合點
懷特海說:"教育所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 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 識,這種知識與知識掌握者的生活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學 生思維能力、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語文教學有著獨當之任。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而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它們本就密不 可分。但在大多的語文教學中,卻往往呈現(xiàn)出重語言而輕 思維的現(xiàn)象。對于語文教學,我們應(yīng)該、也完全可以走得 更深一些,走到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深處去。
一、依托情境,發(fā)展思維的辨證性
《山谷中的謎底》一文描寫了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條山 谷中東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長滿各類樹木,兩個旅行者通 過仔細觀察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一因為雪松懂得彎曲才不 被大雪摧毀。如何依托文中的情境,引導學生理解雪松的 “彎曲”,是能否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有效發(fā)展學生思 維的關(guān)鍵。
【案例1】
出示:“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 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 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 翠挺拔的身姿?!?/p>
師:讀著這段話,你看到了怎樣的情境?
生:我看到雪松開始向下彎曲,讓積雪滑落,然后又 反彈回來。
師:你看到了松樹"彎曲”。(轉(zhuǎn)向其他同學)你們 看到了嗎?
生:看到了。
師:是呀!在大雪的重壓下,那松樹漸漸支撐不住, 我們分明地看到它一點點地向下彎曲。這似乎不是我們印 象中挺拔的雪松,也不是陳毅元帥筆下“大雪壓青松,青 松挺且直”的景象。傲霜斗雪的松樹竟然彎曲了下去,你 怎么看?
生: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當時雪太大了。
師:是呀!層層的雪甚至已經(jīng)將一旁的柘、柏、女 貞的枝丫壓斷了。
生:我也認為雪松"彎曲"一下是可以理解的,傲 霜斗雪需要挺拔的氣概,也需要有計謀。
師:你認為雪松的“彎曲",可以理解為一種“計 謀",一種"謀略”,是嗎?為什么這么理解?
生:因為東坡上最后只有雪松生存下來了,其他樹 都被雪壓斷了。雪松是最后的勝利者。
師:對,雪松最后是勝利了,但它的"彎曲"不是 已經(jīng)向大雪屈服了嗎?請你們再細讀文章,讓我們在具 體的情境中再來推敲推敲雪松的"彎曲"。
生,我在課文里發(fā)現(xiàn)雪松是“待壓力減輕“,就"立 即反彈”過來,說明雪松不是真的屈服,只是暫時的,它 最后還是要反彈回來的。
師:你把文章描述的情境還原得^常細膩。一個“立 即反彈",讓你理解了雪松的真正目的。妙!能把你的 理解用朗讀表現(xiàn)出來嗎?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生:我覺得雪松這是在以退為進。彎曲并不是屈服, 相反,是為了反擊,為了勝利。
師:好一個"以退為進”!這讓我不由想到另一種 可能。如果壓力減輕了,而雪松卻依舊彎曲著,沒有反 彈回來,你又怎么看它的"彎曲” ?
生:如果這樣的話,雪松就真的是屈服了,放棄了。 師:也就是說,我們評論的標準不是它一時的表現(xiàn), 更看重的是它最終的目的。這么說來,雪松的這一"彎”,還真是有謀略、有智慧的一"彎”。看來,我 們在做出評價時,還真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彎曲” 一 詞,細讀課文,還原情境,辨析了雪松的"彎曲"。
按人們的慣性思維,寧折不彎是英雄必備的品質(zhì),松 樹又是傲霜斗雪的典型。怎么來理解文中雪松的“彎曲", 對于領(lǐng)悟這篇課文蘊含的哲理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將這個 問題擺在學生面前,并引導他們細讀文章,到具體情境中 去體會。這就使學生的思辨有了具體的立足點,學會就事 而論,避免空談。學生很敏銳地在文中發(fā)現(xiàn)了 '‘待壓力減 輕”"立即反彈”"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等詞句。 無疑,雪松是勝利者,而“待壓力減輕”“立即反彈”則 是它獲勝的重要原因。至此,學生便不難理解此處的"彎 曲”,非屈服的"彎曲",非毀滅的"彎曲",恰好相反, 是以退為進,是智慧的一“彎”。接著,教師又將學生的 思辨引入更深處。如果"待壓力減輕”,雪松沒有"立即 反彈”,又該如何理解那"彎曲” ?這就要求學生能根據(jù) 具體情境,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辯證地分析問題。
反思這個教學片段,教師緊扣語言文字組織教學,引 發(fā)學生思辨。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發(fā)展了思維,掌 握了如何結(jié)合具體情況,辨證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二、依托事例,發(fā)展思維的縝密性
說理性散文為了說明道理,通常會以具體事例來進行 說明。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很重視這些事例,往往精講 精讀,務(wù)必使學生讀出其中的"語文”滋味。語文課上學 習語言文字,自然無可厚非。但說理性文章作為語文學習 的教材存在,僅品詞析句顯然是不夠的。如果能抓住說理 性散文的特征,引導學生體會其多角度、多層次地論證觀 點的縝密性,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不無裨益。
《談禮貌》是一篇典型的說理文。作者選用三個事例, 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論證極其嚴密。
【案例2】
師:學完這三個事例,我們不禁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作 者要和大家談?wù)劧Y貌,舉個例子說說便行了,為什么要談 三個事例,去掉一兩個行嗎?
生:我覺得不行。這三個事例不是一模一樣的,有古 代的,有現(xiàn)代的,還有名人的。
師:對,這三個事例的時間不同、人物身份不同,可 以相互補充。
生:我也覺得不可以去掉一兩個,因為這三個事例說 的道理不一樣。
師:哦,你是說它們各有側(cè)重,從不同角度來談禮貌, 是嗎?再說具體點!
生:第一個例子是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第二個例子是說講禮貌可以讓人相互理解,減少矛盾;第 三個例子是說講禮貌可以體現(xiàn)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養(yǎng)。
師:你讀得真細致!你發(fā)現(xiàn)了這三個事例是從不同角 度來談?wù)撝v禮貌的意義。是呀!談禮貌是個很大的話題, 作者為了說具體,便用三個事例從"有求于人”"冒犯于 人”“受犯于人”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明。這樣就容易 把問題說清楚、說全面。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也 要這樣多角度地盡力把問題考慮全面。如果請你給同學 們談?wù)勯喿x,你打算談些什么呢?
(學生思考,同桌討論)
生:我想和同學們談兩個方面。閱讀可以讓我們獲 得很多知識,閱讀還可以讓我們積累很多好詞好句,這 樣能把作文寫得更好。
師:你談了閱讀的兩個重要方面:豐富課外知識, 提高寫作能力。還有補充嗎?
生:閱讀還可以提高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個也 可以談?wù)劇?/p>
生:課文里說講禮貌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文 化修養(yǎng)。我覺得閱讀也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yǎng)。
師:說得非常有道理!誰能把剛才大家說到的幾個 方面合在一起說說?
生:如果讓我們來談?wù)勯喿x,我們可以從豐富課外 知識、提高寫作能力、提高閱讀能力、提高修養(yǎng)這幾個 方面來談。
師:對,多角度地思考,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問題說 得更清楚、更全面了 。
兒童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單一性,他們在思考問 題時,常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課堂上,我們也 時常見到學生作答時,總喜歡抓住一點發(fā)表見解,東一 句,西一句,零零散散地回答問題,缺乏整體把握、縝 密思考。
然而,縝密的思維是需要訓練的,需要教師在教學 活動中進行有效指導。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抓住說 理性文章的文體特征,指導學生理解作者從不同角度出 發(fā),用三個事例相互支撐,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 這就使學生明白:我們在思考時應(yīng)從各個角度出發(fā),盡 力將問題考慮全面,使我們的思考更深入、更縝密。接 著,教師用一個開放性很強的話題一如何來談閱讀, 請學生深入思考。有課文做例子,學生借助平時的積累, 能或多或少地談幾點自己對于閱讀的認識。最后,教師 還要求學生能把大家七嘴八舌討論的觀點整合起來,全 面地談?wù)勯喿x的作用。這是對學生思維縝密性的最好訓 練。
說理性散文因其文體的特征,在表達上非常注重論 證的嚴密性。同樣的文章還有《說勤奮》,作者也是從 不同角度出發(fā),選用恰當?shù)氖吕齺碚撟C。教學說理性散 文,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引領(lǐng)學生體會作者理性思維 的精妙與縝密,可以將這類文章的教學價值最大化,為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縝密性服務(wù)。
三、依托喻體,發(fā)展思維的深刻性
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領(lǐng)悟文章說明的道理,說理性 散文通常會借助具體的形象描寫,先使學生在感性上有 所認識,進而引發(fā)其理性思考。《最大的麥穗》一課, 闡述了 "追求應(yīng)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上, 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道理。學生限于人生體驗,無 法一下子領(lǐng)悟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對于人生的不 可倒回都體會不深。因此,借助形象的畫面,可以有效 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案例3】
師:請大家讀一讀第一自然段中蘇格拉底說的話, 他對弟子們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們摘麥地里最大的麥穗,還 要求他們只許進、不許退。
師: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回頭重新選擇的機會。好, 那看看弟子們是怎樣走過這塊麥地的吧!
(出示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學生自讀)
生:弟子們就按照蘇格拉底的要求朝前走,在麥地 里挑挑揀揀,選擇最大的麥穗。
師: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 般的聲音:“你們巳經(jīng)到頭了?!蓖瑢W們,讀到這里,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蘇格拉底真是位獨具匠心的老師,他其實 是給弟子們做了個形象的比喻。
生:蘇格拉底是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了這塊麥地。
生:弟子們走在這塊麥地里,就像在度過自己的一 生。
師:說得很有道理!現(xiàn)在你能理解蘇格拉底最初給 他們提的要求嗎?
生:蘇格拉底讓他們只許進、不許退,因為人的一 生也是這樣的,時光是不可能倒流的。
生:弟子們走在麥地里,就像在度過自己的一生。 蘇格拉底說“你們已經(jīng)到頭了”,就仿佛說他們的生命 結(jié)束了。
師:是呀!在這樣一次模擬的人生中,弟子們很快 走到了盡頭。他們兩手空空,回頭看看麥地,才如夢初 醒。
人生是個抽象的概念。時光易逝,不可逆回,珍惜 眼前最為重要。學生對這深刻的道理理解起來不免力不 從心。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抓住文中可觀可感的“麥 地摘穗” 一事,首先請學生讀懂蘇格拉底的要求一 “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這就像一 場游戲的規(guī)則一樣容易理解了。學生借助形象的比擬, 一下子可以將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具象化。有這 個喻體做拐杖,便可以將學生的思考引入抽象的人生探 索中。
《最大的麥穗》這類意蘊豐富的說理性散文,其內(nèi) 核無疑是文章闡述的哲理,而其呈現(xiàn)于外的又必是鮮活 的具象化的事例。這才能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 這類文章不可脫離語言文字,空洞說理的教學必然是干 癟的,不能真正叩開學生的心靈之門。依托文中事例, 充分發(fā)揮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的優(yōu)勢,以此為抓手發(fā) 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說理性散文時 “言”與“意”兼得。
教學說理性散文往往容易偏向兩個極端,有的重視 品析詞句,淡化了哲理領(lǐng)悟;有的重視說理講解,忽視 了語言學習。顯然,對說理性散文而言,這兩種教學取 向均不是有效的。在“言”與"意”之間尋得良好的契合 點,讓語言與思維共舞,才能使說理性散文為發(fā)展學生 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蔡玉琴.對小學語文教材改革的思考[J].課程· 教材·教法,2000 (07).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