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學武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初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教授給學生相關的知識內容,同時還需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核心的價值觀,有著十分重大的教育意義。文章主要和大家探討了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有效地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夠為廣大的讀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和閱讀意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索;實踐
一、 前言
道德與法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的一門學科。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緊密連接,能夠有效地提高道德法治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同時也是目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改革的總體趨勢。只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回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展開教學,才能夠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記憶教學的內容。有效地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整體學習水平,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二、 生活化教學的本質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為學生構建豐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把所學的知識內容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之處去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再將這些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生活當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要求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基礎,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經(jīng)驗,從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為學生展開豐富、多樣、生動且充滿活力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在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當中,為學生講述相關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所以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合理地去使用教材,深入到教材當中,尋找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契合點,對教材進行整合、拓展和延伸。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斷地優(yōu)化與完善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過程,積極地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認知和實踐,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
由于中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深重,所以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都過分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去評價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實現(xiàn)生活化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通過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近些年來中國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部分學校都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成績去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部分教師迫于考試成績和各種指標評比的壓力,在教學過程當中選擇不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例如,讓學生通過題海戰(zhàn)術,大量的練習,或者是死記硬背等方法,以此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一般都會選擇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yè)和考試學生只能夠死記硬背、埋頭苦學。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還會受到來自教師、學校、家庭的歧視或者是不公平的待遇,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所以在全新的教學時代之下,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實時關注中國的教育動態(tài),并及時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積極地將最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為學生展開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產(chǎn)生親切感和熟悉感,拉近學生與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距離,消除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恐懼和陌生。利用教材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四、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踐
(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在展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應當深入文本當中,尋找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將生活當中的實際發(fā)生的事件,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這里的生活化可以是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也可以是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了解到遇到的一些人或者事,但是注意的是必須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才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當中。所以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精心地進行備課,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生活經(jīng)歷的基礎上,為學生制定合理的生活化的教學目標,設計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活動,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對學生進行教材當中理論知識的講解。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努力地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的生活化教學課堂,以此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成長順序,準備一些自己和自己好朋友的合影照片,或者是其他能夠表現(xiàn)自己與好朋友友誼的事物,并提交給教師。教師根據(jù)學生所提交的物品,精心制作教學PPT,并選用懷舊的音樂,或是應景的音樂,如:《朋友》《青春紀念冊》《梔子花開》等歌曲,作為PPT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在觀賞PPT的過程當中,想起自己兒時的美好回憶。這樣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的參與率,增強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在為學生展開生活化教學時,一定要明確的一點是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并不是從教師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講述一些關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這樣的教學模式和之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所以說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教學,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唯有如此,才能夠最大限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積極主動地邀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從教學的內容出發(fā),講述一些關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歷、生活小故事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以此不斷地增強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真切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就在生活周圍,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認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