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多紅
摘 要:在教育教學指導中,課前預習效果通常直接影響課程教學效率。我國的教育跟隨著時代的腳步在不斷發(fā)展,小學時期就是既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質以及學習習慣,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學習時,教師就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因此,文章從新課程標準出發(fā),分析提升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效果的重要意義,并探究相應的教學指導方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性;提升方法
一、 引言
網絡上流傳的一種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基準確定教學方案的。一直以來,在小學語文的這門學科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太重視小學語文學習之前的預習階段,甚至很多人認為語文的學習不需要預習,這種觀念明顯是錯誤的。實際上,預習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整個學習體系之中不可缺少。課前的預習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當學生進行預習,了解到大概的學習內容之后,才會對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課前預習則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從許多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來看,無論是方法的運用,還是習慣的培養(yǎng)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預習質量無法滿足課堂教學需要。針對此,教師有必要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圍繞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展開合理有效的課前預習指導。
二、 新課標下提升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效果的重要意義
課前預習不僅是構建教學過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學習品質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一般來講,課堂的建構需要經過預習—研習—復習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預習是課堂有效推進的前提。學生在預習中能夠提前熟悉新知,突破重點生字生詞,把握文章大意,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對學習效果進行預設,從而節(jié)省教學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前預習中學生的自主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夠全面地激發(fā),進而引導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最后,通過課前預習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對于學生而言是終身受益的。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主動而有效地展開課前預習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表現(xiàn)。在教學指導中,教師通過啟發(fā)、指導、監(jiān)督,促使學生的課前預習行為固定下來,將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三、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性提升方法
(一)明確預習要求,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課前預習內容
在課前預習指導中,教師應明確預習內容,并制定相應的標準,利用規(guī)范化的預習要求塑造學生的自主行為,提升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不同的課程內容,在預習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內容存在差異,教師應結合實際做好相應的教學安排,促使學生在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下產生探索新知的動力。學生的預習工作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預習工作也要講究循序漸進,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知識,在預習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在第一遍預習的時候,就是既要對學生做出一個明確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在預習時能夠帶著問題出發(fā),使學生的預習工作有著明確的方向,并且還要指導著學生把握課前預習的內容,不能夠盲目的進行學習。
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是一節(jié)識字課。在預習內容安排上,教師將認字、識字作為重點,即要求學生通過看圖、對比等方法,認識“霜、吹”等8個生字,書寫“春、風”等7個字和橫斜鉤1個筆畫;朗讀課文,了解四季景物特點,體會四季美景。這樣的預習重點內容落在漢字的認識和書寫上,學生在圖片資源的引導下,能夠深入課程學習重點,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再如在三年級下冊《燕子》這篇課文的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通讀文章,并標出各個自然段,了解課文所描寫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教材內容,找出全部生字、生詞,對于不理解的字詞應查找字典深入學習;結合閱讀體驗畫出好詞佳句,并做好記錄,思考這些詞語、句子好在哪里;最后回顧思考在預習中是否還有文字、語句、文章內容和思想情感不太清楚的地方,并做好記錄,以備課堂上互動討論。
(二)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前預習資料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價值也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在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慕課等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資料,促使學生在動態(tài)指導中調動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要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時,如果利用現(xiàn)代的信息技術,在互聯(lián)網上找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微課以及慕課等數(shù)字化的教學資源,就可以使預習的效果明顯的提高。比如說課前朗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運用互聯(lián)網找到相關的音頻文件,大家齊聲地跟著朗誦,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地參與到預習工作之中,學生能夠立體化的感知教材中的學習內容,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著深刻的體會與理解,學習互聯(lián)網上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模仿音頻文件中的朗讀,使學生在這一情景下仿佛置身于課堂教材內容之中,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前預習階段,就要充分地運用各種現(xiàn)代信息化的教學技術。
以微課為例,微課具有短小精悍、重點突出、形式生動等特點,在課前預習中,教師可以圍繞一個議題、一個重點深入講解,幫助學生突破思考探究中的重難點;微課在時間和地點上更加自由,學生可以隨時展開課前預習;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微課自主調整預習進度,控制視頻的快慢,在反復觀看中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花鐘》的預習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段約6分鐘的微課。在微課中,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各種各樣花的圖片,有牽牛花、薔薇、睡蓮、萬壽菊等等,并在不同的圖片上標出不同花開放的時間。這樣的導入有利于學生在視覺體驗中形成觀看視頻的好奇心,并結合時間的細節(jié)猜測花鐘的含義。接下來,微課中播放課文朗讀的音頻,并配合畫面中的文字標記出本節(jié)課的生字生詞,幫助學生整體理解文章,形成正確的發(fā)音。最后,微課中呈現(xiàn)文本中的比較典型的句子,引導學生進行句子欣賞分析,積累學生的語言知識,奠定預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