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業(yè) 林鳳強
摘要:校本的德育資源開發(fā)和應用是學校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一個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德育校本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能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行為,同時也能讓教師的素質得以提升,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fā)展。本文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對學校德育校本資源綜合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為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德育校本資源;綜合運用;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6-0067
新世紀的21年,提倡以德育教育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已經得到深化。加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是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學校對校本資源的開發(fā)和應用是學校獲得發(fā)展的必然之路,同時也是建設校園文化和完善校本課程的必然要求。
一、德育校本資源的發(fā)現與生成
德育校本資源的發(fā)現與生成,實際就是校本的德育資源開始和應用的問題。校本資源的開發(fā)其有著自身獨有的規(guī)律。
1.校本德育資源開發(fā)的基本原則
校本德育的資源應遵循主體化、特色化、動態(tài)化、民主化等基本的原則。
(1)特色化。校本德育資源的生成要符合本校的條件和特點,高效地發(fā)揮學校的自身優(yōu)勢和特色,這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比如可以創(chuàng)建一些籃球、足球、圍棋、跆拳道等項目,打造學校品牌。
(2)主體化。即體現出人本的思想,要以學生為主體,緊貼學生發(fā)展的情況,強調激發(fā)學生主動感悟、主動經歷,引導他們自己掌握道德評價、道德概念、道德判斷以及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讓他們可以對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能作出自己的選擇,同時從中學會對于自己有益的東西,完善自身品德素質的修養(yǎng)。
(3)民主化。校本德育資源的生成要匯聚多方面的力量與建議,形成和諧氣氛和合理開發(fā),激活德育資源的開發(fā)潛能。多傾聽并采納師生好的、有建設性的意見,基層的心聲最能反映問題的真實性。
(4)動態(tài)化。校本資源的生成屬于解決問題過程的開發(fā),始終處于開發(fā)的動態(tài)之中,不會是靜止的、一勞永逸的,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動態(tài)化在本質上要求學校的教師要不停地進行創(chuàng)新和開拓,不應該停留在原地,不能故步自封,應該廢除陳舊思想,讓校本德育資源始終處于豐富與不斷完善的狀態(tài),以適應社會生活不斷發(fā)展的現實與學生不斷得到發(fā)展的需求,這樣就能增加學校德育教育的適應能力與機制。
2.校本德育資源有效生成的路徑
(1)顯化。顯化的目的就是讓一些隱蔽性的德育資源可以實現明朗化。在學校生活中,能用來開發(fā)的德育資源十分豐富,可以說校園的每處角落都可以成為教材。學校與教師充分運用新建、確認以及重構等方式,對學校的各種德育資源進行處理,再賦予它們道德的內涵與價值。例如,進行校園的綠化時,在樹的下面立一個植物的簡介牌,標注樹的樹齡、名稱、成長的喜歡等相關資料,不但讓學生了解樹木,還能培養(yǎng)他們對樹木花草的愛護之心[2]。
(2)轉化。即將校外的一些德育資源引進來,成為學校與教師能充分運用與掌握的德育資源。學校要先開展德育資源的調查,對學校之外的德育資源有充分的了解,再運用確認、新建以及重構等方式,對校外的德育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fā)和利用,最后建立德育的資源庫,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外資源轉化為己用。從這個層面意義上來講,校內與校外的德育資源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兩者之間可以進行相互的轉化。例如,學??梢哉埜鞣接匈Y質人士為學生做專題的報告,還可以請教育方面的專家為家長做家庭教育指南的報告。學校把從社會收集來的傳統(tǒng)的生產用的工具收集到學校的鄉(xiāng)土德育資源庫,這就是把校外的德育資源轉化成為學校自身可以利用的德育資源的過程。
(3)內化。即校本資源具備了多質性,同樣的學校德育資源能為不一樣的課程目標提供服務,不同的學科可以采用同樣的學校德育資源。所以,要加強學科的滲透,在進行學科教學時要積極地運用多種學校德育資源,讓這些德育資源實現共享,將學校的德育教育過程和學科教學之間實現完美的融合[3]。比如:建設資源庫時,應收集學校歷年有代表性的德育資源,以及各學科符合要求的題材都可以拿來運用。
(4)外化。學生參與或開展社會的實踐活動,就是學校德育資源的外化。學生參與校外活動的組織者是學校一方,所以從本質來說,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學校的德育資源。但這些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在校外進行的,它就是外化的學校德育資源。學校應每學年組織開展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是參觀紅軍基地等等。通過進行校外社會實踐的活動,不僅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標,還可以對社會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和改善,有效地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此外,對實踐活動的強化要圍繞發(fā)展學生思想品德的實際進行精細的組織,在活動中要適時把握好三個方面的轉變,即認知性實踐轉變成解題問題實踐;模擬性實踐活動轉變成現實性活動;學校內實踐活動轉變成社會實踐活動[4]。這是有意識地對學生道德行為進行鍛煉,同時在各類活動與交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特別是要注重學生采用道德概念、知識對自己以及別人的道德行為進行評價和判斷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確定思想修養(yǎng)的計劃、目標、行動和自我監(jiān)督、檢查的能力。
校本德育資源的開發(fā)的實質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與創(chuàng)新,校本德育資源才能更加完善與豐富。
二、校本德育資源的綜合應用
學校要充分整合與挖掘學校的所有教育資源,建立校本德育資源與自己的校本課程,打造學校獨有的辦學特色。也就是說,要充分利用校訓、校名、校史、校歌、碑刻銘文、杰出校友、校慶、校園環(huán)境、國旗下的講話、建設校園文化長廊以及校風等學校德育資源,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
1.校名
校名是學校最大的象征,對于一所優(yōu)秀的、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學校來說,學校的名字都是有著品牌效應的。例如:山東杜郎口中學,就是身處逆境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得到發(fā)展的典范,同時也是具有高效課堂的代名詞[5]。學校的校名一般都是有一些深刻含義以及歷史的淵源,能集中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例如:上海市少云中學,就是采用了抗美援朝邱少云烈士的名字來命名,現在已經發(fā)展成為楊浦區(q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校名是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運用校名能對學生進行愛校的教育,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維護學校的名譽,以學校為榮、為傲,努力為學校增光添彩。還能利用學校的特點及優(yōu)勢實施特殊的教育。例如,山東杜郎口中學依據學校的歷史發(fā)展,教育學生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敢于創(chuàng)新;上海少云中學,邱少云為嚴守紀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事跡,這是這所中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遵章守紀教育的特有資源。
2.校訓
一段好的校訓最能體現學校的精神風貌,對師生有激勵與教育的詞語,要求便于記憶和言簡意賅。校訓是廣大教師和學生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基本行為準則,它不但是學校治學精神、辦學理念的真實反映,也是學校學風、教風、校風的集中體現,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
校訓對于教師和學生規(guī)范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起到了很大的激勵與感染作用。校訓一般都被設立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讓每一名師生每天都能看到,這種潛移默化的醒目作用,教師和學生逐漸地受其感化,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尺度,并會不停地對自身進行調整、衡量以及糾正自己的行為。學校要對校訓進行必要的宣傳與詮釋,使其深入每名學生的內心,對他們起到積極的激勵與引領作用。
3.校歌
校歌是學校選定的代表學校的歌曲,也是學校校園精神、辦校理念以及學校特色的重要體現。校歌和校訓、校徽等相輔相成,是學校精神的反映和重要標志,是學校向前發(fā)展的精神宣言。一首好的校歌,能發(fā)揮勵志、明責、催人奮進、抒情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校歌里的歌詞要朗朗上口,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同時要有深遠的寓意、簡潔明快、十分方便傳唱。
4.校史和碑刻銘文
校史指的是學校從建立到發(fā)展的變遷過程的所有的文獻資料,包括歷史、簡介、展品、發(fā)展、榮譽等等。碑刻銘文是依據學校文化、學校歷史、校園位置、師生狀況以及發(fā)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的文學方面的藝術加工而成的鼓勵全體師生奮斗不止、積極向上的一種文體,這樣的文體一般都是以散文的形式以及詩一樣的語言風格起到教育別人的作用。
5.校風
一所學校的風氣是由情感、認知、行為、意志等多種因素組成,也包括領導的作風、學風與教風。校風能對學生有深刻的影響,起到催人奮進的作用,是一股無形的力量??梢?,加強校風建設,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6.校園環(huán)境
文化氛圍實際就是校園的環(huán)境,讓人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精神力量,并能對周圍的人形成一種向上的積極的影響力。學校的文化氛圍能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學校在場地建設、辦公條件改善的同時,要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特點的文化氛圍、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機房、多功能演播室等,甚至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能實施德育教育的場所。比如:文化長廊、宣傳欄、懸掛名人畫像等等,這些濃厚文化氛圍的形成能激勵學生、感染學生,讓廣大師生的精神面貌和氣質產生質的變化。
7.優(yōu)秀校友
校友就是當年曾在一個學校學習和工作的人,他是以學校為標準,而不是以班級為標準。從學校走出來的優(yōu)秀校友是當仁不讓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因為校友的可敬、可親,他的事跡可學、可信,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優(yōu)秀的校友往往都會成為全體師生學習的榜樣。學??梢匝埶麄兓匦=o學生做報告。
8.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辦學的方向、理念以及思路等,也包括如何實現辦學的方向、理念、思路的各項學校管理制度。前者是聚集全體師生一起奮斗的目標的動力之源,后者是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是實現目標的重要保證。比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讓學生學習和遵守學校管理制度,也是對其實施德育教育的一種方式,最終實現讓制度規(guī)范和約束師生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通過對校名、校訓、校歌、校史和碑刻銘文、校風、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秀校友、管理制度的發(fā)掘和綜合應用,實現教育和實踐相聯系、相互溝通,人文和科學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校本資源受到教育,成為最大的獲益者,促進校本資源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趙黎娜.山區(qū)學校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資源的挖掘應用研究[J].中華辭賦,2019(6):P.65-65.
[2]陳淑貞.生命視角下校本德育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研究[J].少男少女,2017,1(18):22-23.
[3]童軍.綜合實踐活動與學校德育文化相結合的實踐和研究[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6(5):31-32.
[4]吳怡瑾.依托榜樣中隊資源優(yōu)勢,拓展校本德育活動的實踐研究[J].信息周刊,2019(5):1-2.
[5]馮喜亮.“深耕”德育校本資源:讓學生在行動中涵養(yǎng)美德[J].中學管理,2016(12):53-54.
(作者單位:①廣東省博羅縣羅陽城郊中心學校516100;②廣東省博羅縣羅陽鎮(zhèn)城郊新角小學5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