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清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在新課程改革持續(xù)推進的前提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不僅是班主任的工作內容之一,也是新時期各科教師應該履行的職責和義務。為了提高德育教育質量,要將德育教育滲透的各個學科中,引導和促進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教學策略
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文化學習的基礎學科,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作為學生成長的基石,要有針對性的將德育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實現學生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善于把握語文學科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識,滲透德育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真正意義的啟示,受到德育的熏陶,使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意思就是老師是傳授學生道理,教授學生學業(yè),為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的人,還指明了教師不僅是單純的傳授學生學術知識,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引導學生形成可貴的道德品質,這足以體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學是學生接收德育知識的基礎階段,教師的幫助和引導能夠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獨立人格和清晰的學習認知,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避免多元價值觀的發(fā)展對學生的影響【1】。此外,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貫徹了新時期國家和教育部門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充分考慮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接收和消化,客觀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變教學現狀。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更好的完善學生各方面的認知。語文學科中的不少課文謳歌了中華民族愛國、誠實、敬業(yè)等傳統(tǒng)美德,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正是塑造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策略
(一)研讀教材,與知識教學相結合
德育教育與知識教育相輔相成,學生的德育教育不應是獨立開展的,需要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協(xié)調好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關系,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條件。教師要結合自身的教育工作,深入挖掘所教授學科中的德育素材,在學科知識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深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制定教學計劃時,可以結合具體的知識內容,將課文中涵蓋的德育內容挖掘出來,以六年級《開國大典》課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人民為新中國誕生激動、自豪的場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形成熱愛領袖、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2】。
(二)制定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學習目標的制定能夠保障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更具導向性。同時其對于未來教學的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同時其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學前在結合課文內容,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沿著教學目標,認真學習,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古詩《憫農》時,德育目標是讓學生懂得珍惜糧食,杜絕在生活中奢靡浪費,講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糧食的種植過程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直觀的了解農民伯伯的艱辛,知曉作物生長的漫長歷程,讓學生學會感恩,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三)借助人物形象,突顯人文精神
在以寫人為主的課文中,大多是以人物的形象、經歷、習慣、品質等為核心,進行詳細的描寫,加上生動形象的描寫,賦予人物很強的表現力,它們的價值指向就是為了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是文章的中心,這些關鍵詞句往往蘊含著人文之美,是進行德育滲透的語言載體。教師要抓住這些內容,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帶領學生解析文章中任務的形象,展現不一樣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啟示,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堂教學中,課文描寫的主人公是周恩來,雖然當時的周恩來只有12歲,但他心系祖國,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其中滲透的人文精神,能夠激發(fā)學生“振興中華”的理想信念,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家庭和國家的繁榮復興聯系在一起。
(四)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德育教育的滲透途徑
受應試教育影響,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更多的是注重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卻忽略了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素養(yǎng)與良好性格的塑造【3】。教師在教學中要引起重視,懂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德育教育的滲透途徑,給予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大興安嶺》一文后,學生領略了大興安嶺的富饒和美麗,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贊美家鄉(xiāng)為主題,在文章中書寫家鄉(xiāng)的美景,然后同學之間相互分享,拓寬了德育教育的滲透途徑,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品質。教師還以組織相關的游覽活動,在假期組織學生進行郊游,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制作祖國美景合集,帶學生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結語
綜上所述,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本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德育知識,與文學知識教學結合在一起,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啟示,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教師還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制定,推動教學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實現學生知識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的雙向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巧君[1],.淺析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教學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20,(4)
[2]李鑫[1],.淺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思考[J].真情,2020,(10)
[3]馬偉強[1],.以生為本,德智雙升——淺析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