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芬
摘要: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故事、游戲、操作、實踐等生動有趣或具有實用價值的生活情境,激活其思維,使他們親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學習樂趣,以此構建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展現(xiàn)數學學科魅力。
關鍵詞:動態(tài)生成;數學課堂;學科魅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真實的或具有情境性的問題,對學生更具有挑戰(zhàn)性,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欲和潛能的利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初步體驗?;诖耍鳛榻處?,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等出發(fā),抓住學生思維活躍的熱點和焦點;要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故事、游戲、操作、實踐等生動有趣或具有實用價值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好奇心和需求感,點燃其思維的火花;要使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所蘊含的的神奇智慧,體會數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以此構建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展現(xiàn)數學學科魅力。
一、 在合作交流中“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能出現(xiàn)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學“數字與編碼”中“探究身份證的奧秘”時,若直接告訴學生身份證編碼的規(guī)律,學生就不能感受到數學的樂趣,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前,我請學生收集一些身份證號碼并分類整理,并且上網查詢有關身份證的知識。上課時,我引導他們小組合作,研究身份證編碼。剛開始,學生覺得無從下手,我鼓勵學生:“大家若有什么發(fā)現(xiàn),盡管暢所欲言,再取其精華,這樣肯定能解決問題。”得到我的鼓勵后,學生認真觀察并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幾分鐘后,他們開始小組匯報,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前1~2位數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碼;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第3~4位數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碼;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第5~6位數字表示所在區(qū)縣的代碼;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第7~14位數字表示出生年、月、日;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第15~16位數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碼;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第17位數字表示性別,奇數表示男性,偶數表示女性;還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第18位數字是校檢碼,校檢碼可以是0~9的數字,有時也用X表示……每次當學生說出各自的發(fā)現(xiàn)時,我都會追問“為什么”,引導他們依據手中的材料說明理由,以支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梢?,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在實際操作中“玩”數學
很多數學問題的探索都可以通過“玩”的形式展開,但關鍵是要看怎樣“玩”,要看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玩”,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學中有玩,玩中有學”的樂趣,才能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中。
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時,我展示畫面:“探險一號”載著一群小朋友成功返航。(如圖1)
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這艘“探險一號”是由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還有平形四邊形組成的。接著,我讓學生從學具袋中分別找出長方形、正方形、平形四邊形,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初步感知他們各是什么形狀的。然后,小組合作“玩”這些學具,找找他們的特征,再拿著學具與同伴交流是怎樣發(fā)現(xiàn)特征的。學生有的是用直尺量的,有的是用兩個同樣大小的圖形進行比較的,有的是用對折的方法。這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師生共同歸納出長方形的特征。最后,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特征也是讓學生在“玩”學具的過程中自悟出來的。新課探究完,我讓學生判斷給出的圖形各是什么圖形,并說出理由。我用一只小狗玩具遮住一個正方形的[34],請學生猜一猜小狗身后是什么圖形,再用電腦進行驗證。
教材中的例子是用七巧板拼圖形,拼成橋、帆船等形狀。我先讓學生把這些形狀拼擺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他們都放開手腳,大膽地進行拼擺,拼出了各種各樣的圖形,且能說出圖形所表達的意思。(如圖2)
拼圖(1)的學生說:“老師,您請坐?!逼磮D(2)的學生說:“我長大了要做一名宇航員?!逼磮D(3)的學生說:“鬧鐘是時間的使者?!?/p>
本節(jié)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玩”貫穿本節(jié)課的始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邊形的特征時,我引導學生通過量、折、比、看、數、擺等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自己也以小組的成員身份參加討論,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寓于有趣的“玩”“樂”中,讓學生在“玩”中探索,在“玩”中求知,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激起了興趣和好奇心,形成了較長時間的思維興奮。學生從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動手能力。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活動中,化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練習為趣味性的活動。如猜猜小狗玩具身后是什么圖形,這樣就打破了思維定勢,深化了概念,讓學生更深入理解了數學的本質。在拼圖形中,我引導敢于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想法,點燃了創(chuàng)新的火花,還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了美的教育,用形體美對他們進行了熏陶。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思維得到了發(fā)展,各種方法策略在思維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地產生。
三、在探索發(fā)現(xiàn)中“創(chuàng)”數學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睂嵺`證明,不實行“再創(chuàng)造”,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
如在探究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完全一樣的銳角、鈍角、直角、等腰和等邊三角形各兩個,讓學生選擇其中的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較大的、規(guī)則的圖形。學生有的拼成了一個大的三角形、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長方形。拼完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但有的學生在解決有關三角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時,經常會忘記除以2。經過反思,我又給每個小組提供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提出問題:“誰有辦法把它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當學生分出兩個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時,我追問:“分出的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這時,學生都能發(fā)現(xiàn)分出的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原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每個三角形的底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在哪里,并畫出這兩個圖形的高。這樣,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兩個圖形同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培養(yǎng)了其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了素質教育。
四、在聯(lián)系生活中“用”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xiàn)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弊鳛榻處?,要創(chuàng)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這樣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在學習“求平均數的應用題”時,課前,我發(fā)了一份材料:“15元哪里去了”。材料中的大概意思是:小麗幫媽媽看水果店,媽媽臨走前交代,梨1千克2元,蘋果1千克5元??尚←惵犘乓粋€顧客的說法,梨1千克2元、蘋果1千克5元就是把蘋果和梨合著賣,每千克水果3.5元,所以10千克梨和20千克蘋果共賣105元。當小麗把105元交給媽媽時,媽媽馬上向小麗了解賣水果的情況,小麗說:“按您說的價錢賣,賣了10千克梨和20千克蘋果,”媽媽聽完后,有些生氣地說:“既然是這樣,怎么少了15元?這錢是被你花了,還是弄丟了?”小麗弄不明白:“我一沒花,二沒丟掉,怎么會少15元?”然后,請學生幫小麗找一找問題出在哪里,看一下15元到哪里去了。看完材料后,學生學習的興趣倍增,通過觀察、辯論、舉例、實踐,他們明白了當買的東西單價不同、數量不同時,求平均數要用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即(20×5+10×2)÷(10+20)=4元,按照那位顧客算的蘋果和梨合著賣單價3.5元,每千克少賣了0.5元,賣30千克就少收了15元。知道了少收15元的道理后,還有一位學生問“有什么情況能采納那位顧客的算法嗎?”這時我若回答“沒有”,那么必然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鉆研數學的熱情。
學生的這個問題,是我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也是以往教學從未遇到的,我做短暫的思考后,將學生的這個問題又推給學生。這下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在我的引導下找到了能用這種解法的理由:只有當賣了的梨和蘋果的重量一樣時,如都賣了10千克,這樣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即[(2+5)×10÷10]÷[(10+10)÷10]=(2+5)÷2。學生終于明白了這種有創(chuàng)意的簡便方法的適用度,這下徹底明白了如何選擇合理的方法解決平均數的問題,并欣賞到了數學的美,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所在,感覺學有所用、用須所學、學須投入。
參考文獻:
[1] 高友潤.把握動態(tài)生成助推高效數學課堂[J].遼寧教育,2016(3).
[2] 劉羽婷. 讓數學課堂因“動態(tài)生成”而精彩[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1(2).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