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現狀入手,探討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整體性、多樣性、創(chuàng)新性特點,進而總結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相關對策,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新時代? 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4-0043-02
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現狀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即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當前新時代發(fā)展要求之間還存在差距,面對這樣的矛盾,需要不斷升級完善,繼續(xù)推進網絡教育信息化。
當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發(fā)展問題主要集中在發(fā)展目標欠清晰、教育內容欠深度、話語體系欠規(guī)范等方面。第一,發(fā)展目標欠清晰。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有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特點,目的對人類活動順利而有效地進行發(fā)揮重要作用。明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對發(fā)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網絡信息碎片化傳播為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大量信息,各類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自己的喜好需要,思想動態(tài)亦處于經常變化之中,導致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目標在實現主流價值觀一元化引導工作上,仍需要進一步加強。第二,教育內容欠深度。網絡新空間的不斷拓展,網絡新陣地層出不窮,形成了強大的網絡社群力量,所包含的海量教育信息含金量有限,教育內容深度還有所欠缺。高校網絡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信息審核,嚴把發(fā)布關口,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高校主流教育思想相一致。第三,網絡話語體系欠規(guī)范。新時代“00后”大學生網絡話語主體意識增強、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衍生了多元的網絡話語環(huán)境……這些都深刻影響著當今大學生網絡話語體系規(guī)范發(fā)展。不斷提高高校師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突破師生話語互動的阻隔,豐富網絡話語內容,適應網絡發(fā)展的負責多元的話語語境,運用大數據創(chuàng)造良好的話語語境,促進網絡話語發(fā)展緊密貼近學生成長實際需要。
二、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主體性
馬克思曾說過:“環(huán)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中,在信息技術營造的多樣化環(huán)境中,教育主客體在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開始打破了以往客體處于被動、被灌輸的狀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交互動與轉化,已逐漸從傳統單向的灌輸方式向多樣化互動拓展。大學生作為教育客體不再是盲目地接收教育信息,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加以辨別進行取舍吸收。新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過不斷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借助網絡信息的共享力量,使大學生不斷自我激勵,進而實現自我完善,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整體性
馬克思認為,“不同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整體性是當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與發(fā)展的整體性,離不開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整體與各要素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聯系。新時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信息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使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要素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增強了網絡思政教育過程的整體性及教育結果的有效性。
(三)多樣性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教育載體分散的狀態(tài),推動了網絡載體形式豐富多樣發(fā)展,開辟了動態(tài)的教育載體,通過積極聯動,加強了各載體之間實現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網絡載體的信息傳播、輿論引領等功能進一步豐富了它的多樣性特點。網絡載體使得教育信息由單一的傳播方式轉向多元化傳播,信息傳遞發(fā)布更加主動、便捷。網絡信息共享途徑多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多樣化的網絡載體在網絡環(huán)境中發(fā)布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信念、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意識在內的信息內容,與受教育者進行交流互動共享。
(四)創(chuàng)新性
加強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有利于增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是積極服務學生成長的有力之舉。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繼承傳統優(yōu)秀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斷推進理念創(chuàng)新與手段創(chuàng)新,不斷開辟新的網絡育人陣地。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時增添新的內容,不斷加強其吸引力、感染力,才能使得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始終保持生機活力。
三、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fā)展
(一)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豐富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大學生提供廣泛更新的互動交往信息的同時,也沖擊著他們正確價值觀思想的形成。面對新時代、新任務,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需要聚焦主流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不斷提升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力。今年是建黨一百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充分發(fā)揮高校易班網等網絡載體的育人作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形式與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內容,有助于落實新時代背景下的主流思想入學生心中的工作。
創(chuàng)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要堅持立足思想引領,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思想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層次地匯總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拓展學生的其他需求。通過整合資源服務,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努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線上活動,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各種困惑問題,切實達到引領學生思想發(fā)展的目的,將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需求落到實處。F7422E21-ECE8-460C-BCD0-3009C653E3ED
(二)開拓以文化人網絡育人路徑
高校思政工作者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易班網為例,可以緊密結合黨史教育學習內容,在易班優(yōu)課平臺打造紅色網絡教育陣地,利用該思想教育平臺的不同板塊功能,借助網文、圖片、音頻、視頻、黨史知識答題等形式,營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生動活潑的互動交流局面。通過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支持與服務。結合易班網其他網絡應用功能、討論議題和網絡作品,最終落實為滿滿的網絡正能量和昂揚的青春中國夢。
高校思政工作者還可以采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傳播平臺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不斷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賦予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有效發(fā)掘、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激活其生命力,推動傳統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堅韌與執(zhí)著。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傳播、發(fā)展,豐富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開拓以文化人網絡育人的路徑。
(三)加強網絡思政話語轉換研究
新時代背景下,網絡學術話語體系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掌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主導權,有助于實現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不斷提升育人成效。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海量性、碎片化的信息內容,廣泛且雜亂,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網絡平臺的運行模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簡潔易懂的話語表達方式開展網上教育活動,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及時增添新的內容,實現網絡思政教育話語的轉換和創(chuàng)新。面對互聯網原住民“00后”大學生,思政工作者要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將顯性說理轉化為隱形表達,不斷加強自己和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解決好向大學生“說什么”“怎么說”等問題。借助校園網絡平臺,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他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的主動性、積極性,聚焦于如何讓大學生“聽得懂”的聲音,加強師生話語雙方之間的良好互動,結合“00后”大學生的網絡語言特點,共同創(chuàng)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思想政治話語體系。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研究符合高校工作實踐要求的網絡思想政治話語體系,有效引導實踐發(fā)展,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背后的故事道理說懂說通。
(四)完善推進網絡文化平臺建設
運用新媒體技術推進網絡文化平臺建設,是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不僅要加強矩陣建設,更要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抓住“自媒體”時代的網絡工作特點,積極推進包括易班網、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矩陣建設,研發(fā)并推送主旋律、正能量的紅色文化內容和產品。其次,要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抓住“主流媒體”時代的網絡工作特點,加強創(chuàng)新運用個人宣傳手段,充分運用網絡傳播手段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如充分發(fā)揮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造班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使其成為網絡空間清朗起來的一支重要力量。緊密結合不同時間節(jié)點、網絡熱點,在班級網絡交流平臺上創(chuàng)作并推送正能量網文,不斷加強大學生主流網絡意識形態(tài),引導高校網絡文化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孫愛春,牛余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李瑩瑩(1989年8月-),女,漢族,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高校輔導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F7422E21-ECE8-460C-BCD0-3009C653E3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