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楠
摘要: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以教材為抓手,從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中探尋與挖掘友善教育素材,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筆者通過調查分析以及對教育教學經驗的總結,主要從道德與法治、其他學科、時政熱點和本土文化等方面,對農村初中生友善教育素材的挖掘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友善教育;素材
農村初中生是我國青少年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們來說,樹立起友善文明的良好道德品質,是學習文化知識和將來立足于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尤其是在教育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對農村中學生加強友善教育,塑造友善文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農村地區(qū)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質,必是農村教育得以進步和發(fā)展的重心和著眼點所在。
一、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挖掘友善教育素材
對于農村初中剛入學的中學生來說,他們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也處于童年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階段,對自我的認識不足,不能全面、客觀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尤其是留守家庭的孩子,相對缺乏關愛,渴望獨立和被認可,亟需學校教育來對他們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引導。教師應利用好教材內容“認識自己”來幫助、引導農村中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樹立健康、客觀的自我認知。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成長的節(jié)拍》第三課《發(fā)現(xiàn)自己》中的第一框“認識自己"的“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就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與討論后,在一張紙上完成自畫像。每位組員隨機抽取一張自畫像進行猜測并交流理由,最后由自畫像作者本人揭曉答案?;顒咏Y束后,學生將自己的自畫像進行完善和收藏。對于部分適應能力較差、自卑膽小的農村學生,更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更全面的自我認知引導,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建立起自信心,增強克服自己缺點的勇氣,在成長道路上與自己友善相處,才能與人友善交往。
二、從其它學科資源中挖掘友善教育素材
友善教育作為價值觀層面的、道德品質的教育,不應該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專屬任務”,而應該是融入、體現(xiàn)在中學生各學科的課堂和學習過程中。所以各科教師不僅要充分發(fā)掘本學科教學中能夠與友善教育相結合的點,利用好課堂加強對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教育,也要加強學科協(xié)同和學科融合,這也是目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趨勢所在。
在語文課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與友善教育有關的課文和材料(親情、友情、民族精神等主題),采用沉浸體驗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一節(jié)生動的作文指導課,鼓勵學生把自己有關友善待人接物的事跡和經驗通過作文的方式記錄下來,在互相傳達友善價值觀的踐行方式的過程中,將友善價值觀進行內化。
在生物課中,生物教師可以再講述《生物多樣性》這一課時,通過圖文并茂的豐富資料展示,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自覺地感受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引導學生討論分享如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在情境討論、體悟活動中,學會主動用尊重生物多樣性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樹立保護環(huán)境和動植物的生態(tài)友善觀,踐行綠色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
在英語課中,英語教師可以站在全球化的視野,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為學生介紹世界各國的文明禮儀知識。不僅為農村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能夠讓他們認識到,無論在什么地方,人類都需要堅持以禮待人、友善互助的態(tài)度,感受到和平友愛的文明社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維護,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對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友善價值觀。
三、從時政熱點和本土文化中發(fā)現(xiàn)友善教育素材
初中學生對社會和生活中發(fā)生的大事小事的敏感度和興趣度都較高,教師都應具備把時政熱點和本土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本學科教學中的意識和能力。尤其是以社會萬象為教學支撐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更應把這一能力當成必備技能。
第一,課堂教育的資源的選擇應貼近農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反映出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fā)生,農村中學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知悉國家、本地各個領域正在發(fā)生什么,盡量多選擇正面積極、引發(fā)思考的事件對學生進行友善教育,讓他們通過熟悉、有共鳴的案例,感受友善價值觀的踐行者離自己很近。如靈山縣勞長攀、勞長仕見義勇為的救人事跡。在此之前,農村初中生在課堂學習中接受到了“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價值觀教育,但是在他們的心中也許只是一條知識、一條單薄的口號,并未真的在心里扎根。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為學生展開此事的原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到底救還是不救?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現(xiàn)實情況相結合,學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看待一個復雜的社會事件。引導學生感悟、體會到,無論怎樣,我們都要保持與人為善的處事態(tài)度,在保證自身利益不被侵害的前提下,應該盡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讓學生在自己親身經歷類似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更好的處理方式,而不是非黑即白式的思維模式。
第二,友善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利用好本土特色。農村初中教師應根據(jù)當?shù)睾捅拘5木唧w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把當?shù)靥厣挛锖臀幕?、學校傳統(tǒng)和社區(qū)教育資源進行有機的融合實踐,增加友善價值觀培育的實操性和可行性。如:針對一年一度的“靈山縣荔枝節(jié)”,學校和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聯(lián)系主管部門和活動主辦方,開展文明宣傳標語的征集活動。教師讓學生分析荔枝節(jié)到來時,大量游客可能會做出哪些對待大自然不友善的破壞行為,對此,我們可以怎么做?學生分小組討論對策后,設計文明提示語、宣傳小報等,選出優(yōu)秀作品上交,應用于荔枝節(jié)的舉辦場地,更多學生作品張貼于教室內部和校園宣傳欄等地點。通過這些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和本土特色的實踐活動,讓農村初中生感受到書本上的知識原來都是真實發(fā)生著的,一句句口號也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友善價值觀的認識不斷加深,在社會生活的主動踐行友善價值觀的意識和能力也在不斷加強。
總而言之,農村教育工作者承擔著對農村初中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教育責任,無論是哪一個科目的教師,只要用心挖掘教材內容,把利用好教材資源和結合農村初中生的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讓農村初中生感受到,在課堂上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能學到一些有用的道理和觀念,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好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卓.淺析初中生友善教育的培育途徑[J].知識經濟,2017(13):162-163.
[2]閆冰.青少年友善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其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 考,2016(18):60-62.
[3]馬玉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友善教育研究[D].伊犁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