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言語或行為進行評價的話語,即課堂教學評價性語言。對評價性語言進行科學有效的應用,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習慣得到顯著改善。文章基于言語行為理論,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性語言的意義與使用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評價性語言;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積極作用
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教學評價性語言進行應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所應用的評價性語言,必須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需求相契合。
一、言語行為理論與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性語言的關聯(lián)性
日常言語是言語行為理論的重要研究對象,主要針對的是說話與做事之間的等同關系。
以研究理念和研究對象作為基礎,言語行為理論是從宏觀層面上對話語問題展開研究。從教育領域來看,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提問以及評價等相關環(huán)節(jié),是最主要的言語行為反映。其中能夠對學生產(chǎn)生最重要影響的,就是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其屬于師生之間互動和對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根據(jù)影響因素以及研究方法,對言語進行研究是言語行為理論所強調的重點,注重的則是言語者的語境與意圖。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評價與學生言語、學生實踐能力之間的關系,均為教師需要注重的部分[1]。
二、評價性語言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意義
(一)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漢語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諸多語言知識和基礎知識具有抽象性特點,小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在進行拼音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不能夠對開口音、閉口音的不同發(fā)聲位置進行有效確定,教師可以采用動作與圖片配合的方式對知識進行講解。但是在此過程中,諸多小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對此,教師可以有效應用評價性語言,對于發(fā)音正確的學生及時給予相應的肯定和贊賞,對于發(fā)音暫時不正確的學生則給予理解和鼓勵,主要采用啟發(fā)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畏難情緒逐漸消除,并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對《海的女兒》這篇課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由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小人魚與王子,之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評價,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實際來看,教師如果能夠在每一個教學單元或每一個教學階段科學合理地對評價性語言進行應用,則有利于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短期的學習興趣轉化成為持久、長期的學習興趣。
(二)與小學生的認知習慣相符合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但是因為年齡較小,多數(shù)學生不能夠有效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評價性語言進行有效應用,以吸引學生主動跟隨教師的教學,開展學習活動。并且,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模式,教師應盡量給予小學生鼓勵和贊賞,同時指出小學生的不足之處,促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2]。
三、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性語言使用原則
(一)師愛性原則
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與情感態(tài)度,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因為在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與生理特征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化,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應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與學習方法進行適當?shù)脑u價。
(二)尊重性原則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話語權,給學生提供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因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學習經(jīng)歷各不相同,所以教師應對學生之間的差異給予尊重,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具有針對性。對于語文知識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其吸收知識的速度較慢,教師需要加強對該類型學生的鼓勵,幫助其樹立學習語文學科的信心,促進其語言能力的提升;對于語文知識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其吸收知識速度較快,教師要對該類型學生嚴格要求,促使其語文水平與語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3]。
例如在對古詩《春日》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邀請一位學生朗讀古詩。在該學生未能夠對部分讀音進行準確掌握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學生:“讀得很流暢,但是如果能夠對字音更加注意,讀出來的效果一定會更好。”在學生流暢、準確地對故事進行朗讀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學生:“這位同學讀得很棒,不僅聲音洪亮,且注意到了抑揚頓挫的分明,但是有一點老師還是要提出,那就是相對來說缺乏情感,要多多注意?!庇纱?,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采用親切的語氣,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使學生及時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
(三)引導性原則
教師還需要堅持引導性原則,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例如在對《草船借箭》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你最喜歡的人物是哪一位?”學生回答:“最喜歡的人物是周瑜,因為他在面臨戰(zhàn)爭時能夠及時掌握造箭的方法?!焙茱@然,學生對課文主旨的認知發(fā)生了偏差。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繼續(xù)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周瑜一定要掌握造箭的方法呢?”學生答:“因為他對諸葛亮不服氣?!苯處熇^續(xù)提問:“那么,因為不服氣就難為諸葛亮,這樣的做法正確嗎?”這樣不僅能夠順利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理解的錯誤,而且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四、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性語言使用策略
(一)師生平等交流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師生需要共同對言語表達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參與,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交流中,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推動師生的共同發(fā)展。另外,經(jīng)過教學改革之后,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培養(yǎng),而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更有利于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對此加以重視[4]。
(二)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
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盡量使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語言和學生進行溝通,對學生進行批評時也盡量用幽默的方式。例如:“今天的太陽真大啊,這樣的天氣最適合睡覺了!”提醒學生在課堂上不要睡覺。必要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一些語言游戲,比如成語接龍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樂趣,從而提升學習積極性,也使教學更加有效率。
例如在對《陶罐和鐵罐》一文進行學習時,文中描寫陶罐與鐵罐進行“爭辯”。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將陶罐的語言讀得十分平緩,完全無法體現(xiàn)出爭辯時的情緒。于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可以采用幽默的語言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你還沒在進行爭辯啊,要么是你還不夠生氣,要么你實在是個好脾氣,算啦,我允許你再爭辯一次?!边@樣,教師巧妙的評價語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還能使學生了解到爭辯的語氣應如何在閱讀中進行體現(xiàn),從而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教學回歸語言表達的原點
首先,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可以了解到,教師的評價性語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產(chǎn)生影響。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注意盡可能多地使用生動形象、豐富具體的語言,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過教師的評價,學生能夠開展相應的想象,使語言更加具有生命力。
其次,教師應該注意,在語文課堂中所應用的評價性語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小學生普遍存在語言經(jīng)驗不足的情況,同時情感方面的發(fā)展尚未完善,所以教師在對評價性語言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對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進行發(fā)揮,對語言以及面部表情進行充分應用,使學生能夠獲得情感方面的影響。
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應用的評價語言應該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情感發(fā)展需求相契合,必須保證所使用的評價性語言具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從而促使學生的語言認知水平與應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五、結語
最近幾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處于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由此,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言語行為理論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已經(jīng)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本文以言語行為理論為基礎,對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性語言的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與教學目標進行充分結合,以充分發(fā)揮評價性語言的作用。
【參考文獻】
楊衛(wèi)勤.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性語言的有效性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06):165.
刁夢.讓語文課更有“味”——分析提升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性語言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2020,17(04):50.
丁淑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性語言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0):151.
葛燏.小學語文教師表揚性言語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J].課外語文(上),2020(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