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要注重教學與生活的關聯(lián),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和知識理解能力。教師在地理課堂融入生活元素,不僅能消除“灌輸式”教學的弊端,減少單一乏味的課堂對學生造成的不利影響,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文章簡單分析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現(xiàn)狀,并提出改進措施,希望為廣大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利用生活元素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元素;生活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1-0058-03
作者簡介:于建國(1972.4—),男,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實驗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引 言
初中是我國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有了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提升。進入中學后,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較多。地理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能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拓寬知識面,提升認知能力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部分教師雖然順應教育改革要求將生活教育融入地理教學中,但是在課堂上應用生活元素時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完全借鑒現(xiàn)成教學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且在實施過程中沒有注重方法和效果,也沒有正確認識生活教育的重要意義,這些都不利于發(fā)揮生活元素的教學價值[1]。為了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率,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拉近學生與地理之間的距離,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有效融入生活元素,引導學生思考地理問題,探索地理知識,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行學習。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現(xiàn)狀
(一)教學形式單一
部分學校每周開設兩課時地理課程,學習時間較緊、任務較重,這也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學面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2]。在學習時間短的情況下,部分地理教師為了傳授更多知識,完成教學任務,會簡化對生活元素的使用,通常以口頭講述形式進行。這種方式雖然能讓學生知道地理與生活相關,但是,長此以往,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chǎn)生厭倦心理。此外,教師缺乏對地理教學中生活元素應用的創(chuàng)新,通常采用同一種教學方式,比如,讓學生思考、提問和講述。學生在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下學習,無法真正感知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課堂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較低,不利于充分發(fā)揮生活元素的價值。
(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不明顯
我國素質教育正在不斷發(fā)展,但依然有部分地理教師的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沒有充分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通常以“灌輸式”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思考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3]。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況,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學習效率。教師如果在課堂上以自己為中心,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定向與惰性學習思維,使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系統(tǒng)的地理知識構架。
(三)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足
地理學科雖然以地理為主,但是也包含其他學科知識,理論知識非常多。部分教師對生活教育的本質認知不深刻,在實施教學時存在片面性,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識,并不能幫助其理解、消化理論知識。實踐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培養(yǎng)其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實踐教學對學習地理知識的作用,因此課堂教學缺乏生活實踐,容易讓學生認為地理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實踐教學的缺乏,導致學生只知道地理在生活中的存在,但是不能形象感知,也難以將學過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既不利于學生提高地理知識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不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有效性策略
(一)聯(lián)系生活,做到學以致用
為了促進生活元素在地理課堂中得到合理有效應用,教師應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鼓勵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鞏固和理解地理知識,增加知識儲備。教師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建立聯(lián)系,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從而激發(fā)其知識應用意識,使其將所學地理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此外,教師在課堂實踐中以生活元素為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降低學生的地理學習難度,使學生樹立積累知識的意識,具備應用知識的能力?;诖耍處熢谌粘=虒W中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建立生活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并引導學生積極應用知識。
例如,教學“地圖”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在講解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方向)后,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繪制學校在本城鎮(zhèn)或者鄉(xiāng)村的位置地圖。小組成員要按照教師要求,分工合作,確定方向和位置,測算比例尺,再繪制出簡單圖例。最后,教師評出繪制最標準的小組。教師給予學生動手實踐驗證地理知識的機會,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探索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不僅有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還能鍛煉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用圖能力。又如,在教學“水資源”內容時,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后,學生只是單純了解了相關知識。為了讓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通過課后實踐應用課堂知識的任務。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水,學生也能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水,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礦泉水瓶去收集水的樣本,并觀察水的純凈程度、顏色、氣味等,讓學生分析水的質量、影響水質的原因、提高水質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教材知識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調動課堂積極性
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地理知識,比如,根據(jù)每天的天氣判斷出門是否要帶傘,依據(jù)每天氣溫判斷穿什么衣服。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學生比較熟悉,這也為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前提條件。地理課本知識是靜止的文字,而真正的地理是具體形象的,僅僅依靠理論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生雖然表面上在閱讀,但實際上并不理解。這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思維難以得到發(fā)散。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借助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生活情境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學習。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并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讓每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
例如,“地球運動”這一課要求學生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圖片和視頻,展示地球公轉和自轉的運動狀態(tài)。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通過現(xiàn)象理解知識,為學習晝夜的形成和四季的形成等知識點奠定基礎。教師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以更形象的方式了解地理知識,調動多種感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如,教學“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定位”內容時,教師將學生座位比作經(jīng)緯網(wǎng),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座位定位,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自己的位置和坐標,鍛煉學生的位置認知能力和反應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挖掘生活元素,豐富地理知識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能讓學生以原有的認知理解地理知識,增強應用意識,從而有效掌握地理知識。因此,教師應合理使用生活中蘊含的地理知識素材,關注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克服理論性知識難以理解的問題。此外,在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學生感興趣的素材為主,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例如,教學“世界的氣候”時,鑒于學生對海陸熱力差異難以理解,教師可以適時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目前城市公園大都修建了一些供游人休息的石凳或木凳,夏季你感覺坐在石凳和木凳上溫度有什么差別?冬天的石凳和木凳溫度又有什么差別?同樣,夏季游泳時,腳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覺有何不同?學生得出水涼陸熱,而冬季則相反。學生借助生活經(jīng)驗得出:海洋和陸地的熱力差異不同。夏季,陸地升溫快,海洋升溫慢;冬季陸地散熱快,海洋散熱慢。又如,教學“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時,教師可根據(jù)生活元素提出課堂問題:我們的家鄉(xiāng)淄博,夏季氣候有什么特點,多盛行什么風?冬季呢?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我國東部夏季高溫多雨,多盛行偏南風,冬季寒冷干燥,多盛行偏北風。對此,學生很容易理解我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主要受海陸位置的影響。生活處處有知識,教師應充分挖掘并應用。這能有效豐富課堂知識,使學生利用生活元素輔助理解地理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開展實踐活動,密切接觸知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要途徑,學生掌握的知識大多來源于教材和教師講解;實踐活動是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通過地理實踐,學生能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為了讓學生走進地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戶外郊游活動。學生走進大自然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理“親密接觸”,通過觀察山的形狀、水的流動變化、太陽的移動、植物的生長程度等現(xiàn)象學習地理知識,再結合教師講解,就能很快理解地理知識的原理。
例如,教學“二分二至”時,教師可提前幾日讓學生觀測一天中樹的影子的變化,使學生認識樹影在一年中的變化、家鄉(xiāng)夏季和冬季晝夜長短的差別,并以此為切入點講解地球公轉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通過前期的實踐觀察,學生更容易理解二分二至時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四季的劃分,部分歐美國家的劃分依據(jù)是二分二至日,我國通常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標準。區(qū)分陰歷和陽歷時,教師可以生活元素為參考,為學生講解劃分四季的原因,同時也能使學生理解地理位置的差異對地理文化的影響。目前,部分學校開展了研學旅行或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走進田間地頭、走訪農戶,調查當?shù)氐闹饕r作物種類、種植和收割時間,認識到二十四節(jié)氣為農業(yè)生產(chǎn)把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也認識到我國勤勞的勞動人民的智慧。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走進地理世界,了解地理實踐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
(五)開展教學游戲,活躍課堂氛圍
游戲教學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具有趣味性、娛樂性和競技性。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游戲方式來開展地理教學。初中生正處于愛玩的年紀,形象思維較強,想象力豐富。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課堂教學方案,以游戲化方式在地理課堂中融入生活元素。
例如,“中國的疆域”這節(jié)內容涉及中國各省區(qū)的位置、輪廓、簡稱等知識點,學生記憶起來感到枯燥乏味,短時間內也不可能記住?;诖?,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f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游戲活動。教師可以引入拼圖游戲,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省區(qū)位置。第一輪,學生先在小組內比拼;第二輪,每個小組選兩人共同參加比賽,用時少者為勝。教師也可以引入搶答游戲。第一輪,教師把各省區(qū)的簡稱制作成車牌號,小組選一名選手隨機抽簽,然后回答車牌代表的省區(qū)名稱。第二輪,把隱含省區(qū)簡稱的成語,如得隴望蜀、粵犬吠雪、秦晉之好、黔驢技窮、猶豫不決等制作成卡片,讓學生搶答,搶答時需要回答成語中的哪個字代表哪個省區(qū)。另外,教師還可以從方言、菜系、戲曲等角度了解我國省區(qū)名稱。課堂游戲的開展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和經(jīng)常接觸的地理知識了解我國區(qū)域。以游戲方式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聯(lián)想生活元素,體現(xiàn)了寓教于樂的教學觀念,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結 語
總而言之,教師不能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地理教學方法,針對理論知識進行“灌輸式”教學只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既不能提高教學效率,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更不能引導學生應用地理知識。地理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有效融入生活元素能提高教學質量,豐富課堂內容,營造生動有趣的地理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因此,地理教師應將生活元素積極融入課堂中,并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法,充分體現(xiàn)生活元素的價值,讓學生帶著學習熱情學習地理知識,明白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地理綜合能力,進一步推動初中地理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海英.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探究:以《季風氣候顯著》的教學為例[J].新教育(海南),2021(08):52-53.
[2]張濤.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學校管理,2021(04):38-39.
[3]賈秀芳.初中地理讀圖題解題方法分析[J].中學政史地:初中適用,2021(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