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以推動基礎教育科研工作為主要工作內容,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但是各地基礎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問題。文章從政府、教育科研管理機構、學校和教師個人方面入手,提出新時代有效推動基礎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基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科研興教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福建省‘十三五’時期教育科學研究水平調查研究”(項目編號:FJ2020B05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1-0094-03
作者簡介:蔡宗珍(1982.9—),女,福建教育學院科研處,助理研究員,碩士學位。
引 言
隨著“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近年來,教育領域掀起“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科研興師”熱潮。全國基礎教育工作者已經達成共識,即以教育科研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成長、教師發(fā)展、學校進步。1999年,國家頒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的第17條指出:“教師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盵1]2001年,國家又提出“廣大教師要積極參加教學實驗和教育科研”[2]。2019年,教育部下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兄赋觥斑M入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規(guī)律、破解難題、引領創(chuàng)新”[3]??梢姡A教育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是一項應盡的義務。
一、基礎教育科研的作用
(一)激發(fā)教師創(chuàng)新潛力
教育科研能促進教師與時俱進、開拓思維、終身學習,有助于其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激發(fā)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教育科研能推動教師去研究、去實踐、去體會、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經過長期的堅持和積累,教師會逐步形成教學特色,將新觀念滲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二)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育科研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通過教育科研,教師能有效掌握學科前沿理論知識,完善自身知識架構,提升理論涵養(yǎng)。這是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和整體素質的有效手段。
(三)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教育科研已成為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對基礎教育的學科教學、課程管理、課堂創(chuàng)新等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探究,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改進方法、形成特色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教育科研能夠使中小學教師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態(tài)度、研究的方式來開展教育教學,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策略,從而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基礎教育科研現(xiàn)狀
(一)基礎教育科研氛圍濃厚
以福建省為例,“十三五”期間,基礎教育科研氛圍濃厚,各級各類中小學校教師和研究團隊參與教育科研的熱情不斷提高。論文發(fā)表的數(shù)量、參與科研課題研究的水平和科研成果獲獎的情況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根據(jù)內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福建省中小學某省級課題申報數(shù)量從2018到2021年逐年遞增,同時,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比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增長了4倍多。
(二)各級各類課題來源渠道豐富
以福建省為例,目前基礎教育教師能申報的課題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國家級課題。如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課題、國家教師科研規(guī)劃課題、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課題、中國教育學會課題、中央電教館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等。二是省級課題。省級課題近幾年每年約立項1500項。另外,福建省教育廳有關處室會根據(jù)需要臨時立項一些專項課題。三是市縣級課題。各地市教師進修學院、教科院(所)和各縣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每年都會根據(jù)工作需要,圍繞基礎教育熱點和焦點問題發(fā)布、立項數(shù)量不等的課題,引領本區(qū)域基礎教育教師開展課題研究。
(三)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健全
目前,基礎教育已基本形成國家、省、市、縣區(qū)四級教育科研體系,也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同時,這些教育科研管理部門也都建立了相應的科研管理制度,對各級各類論文發(fā)表、課題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動進行規(guī)范管理,使其達到規(guī)范性、有效性。
三、基礎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科研投入不均衡
基礎教育科研投入不均衡主要表現(xiàn)為科研氛圍營造、科研經費投入、科研培訓指導和科研管理力度等存在地市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和校際差異等。例如,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對課題經費的投入比較充足;此外當?shù)氐膶W校也能夠配備專人負責科研管理工作。在相對偏遠地區(qū),有的地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師資、經費、管理水平等條件薄弱;同時,教師接受科研培訓指導的機會少。有的地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對課題申報設置高門檻,導致課題管理存在形式化、走過場的現(xiàn)象,不重視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二)基礎教育科研水平不均衡
基礎教育科研水平不均衡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科研積極性、學術規(guī)范性和教育科研成果等存在地市差異、校際差異和個體差異等。筆者以福建省中小學某省級課題2019年申報情況為例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從課題申報數(shù)量的地區(qū)分布來看,大部分地區(qū)相對均衡,個別地區(qū)差異較大。從課題申報內容的學術規(guī)范性來看,學術水平高低差異較大。部分教師對課題研究基本規(guī)律、要求、規(guī)范不了解;研究主題內容陳舊,不能夠與時俱進。從課題的研究成果來看,數(shù)量、類型、層次參差不齊。有的課題學術積累薄弱,有的課題研究成果很少,有的課題沒有轉化成教育教學實踐成果。
(三)基礎教育科研主體能動性不均衡
這主要是因為教育科研活動的目的性不夠明確。從正向來看,教師從事基礎教育科研的目的有所不同,有的教師是基于科研的興趣,有的教師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的教師是基于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反之,大部分教師不重視教育科研活動,缺乏繼續(xù)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的動力。
四、原因分析
(一)對教育科研的重視度不夠
大部分教師對教育科研活動存在認識上的不足。他們認為教育科研是專家們做的事,而自己作為一線教師,主要任務是要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學生管理工作等,沒有時間、能力去做教育科研。因此,教師對教育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熱情不足,即使被動接受一些教育科研任務,也是走過場,不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教研成果。此外,部分教育主管單位、進修院校、中小學校對教育科研工作不夠重視,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及其帶來的長期效益,無法將教育科研理論落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二)教育科研管理規(guī)范化不夠
部分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缺少對教育科研管理人員進行管理規(guī)范化培訓,也缺少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訓。因此管理人員不能有效、系統(tǒng)、規(guī)范地對教育科研進行指導和跟蹤,同時,一線教師缺乏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專業(yè)的科研知識、科學的研究方法等。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雖然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標準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如對課題研究過程中立項、開題、實施、結題四個重點環(huán)節(jié)未能予以有效約束,無法保證課題研究的有效實施等。
(三)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ǎng)有待提升
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科研意識不強、學術視野不廣、知識儲備不足、研究方法不規(guī)范、成果意識不強等問題。一些教師即使重視教育科研工作,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也難以獲得較有價值的成果。因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地參與各種培訓活動,廣泛涉獵相關書籍,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養(yǎng)。
(四)教育科研工作存在功利化問題
部分中小學教師將教育科研工作作為晉升職稱、評先評優(yōu)的籌碼,沒有認識到它是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途徑。這使教育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工作相脫節(jié),而教師沒有進入“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想工作狀態(tài),會導致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在產生之初就成為一項只為獲取論文發(fā)表及結題證書的“假”研究。同時,其成果也因為缺乏實踐和推廣價值,變得缺乏價值,甚至毫無意義。
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氛圍營造,出臺配套政策保障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努力營造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破除“科研無用論”,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引導廣大教師從“教書型”向“教書與研究型”轉變,使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學,同時激發(fā)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的動力。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要深化新時代基礎教育評價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構建公平公正、分層分類的多元化基礎教育科研評價制度,有序地全方位推進相關制度的改革。各類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還要積極推進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調整職稱評聘制度,打通職稱晉升通道,讓教師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二)堅持學術引領,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要持續(xù)推進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學術研究、經費保障等各項工作,建設一個人員專兼結合、崗位多樣設置、實體靈活運作、成果產出豐碩、引領輻射各地的基礎教育科研專家團隊。各級教育科學管理部門要充分發(fā)揮學術引領的功能,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規(guī)范的培訓和指導,建立專家指導機制,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對于教育欠發(fā)達或者科研能力薄弱的地區(qū),相關部門要實行幫扶措施,從人員配備、經費支持、資源配置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給予扶持。相關部門要開展常態(tài)化科研活動,通過專題講座、科研經驗交流、科研成果展示宣講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實現(xiàn)學術的交流與分享,提高研究者在教育科研中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同時,相關部門要建立研究成果“試驗區(qū)”,重視成果的提煉、孵化和轉化、推廣,給有價值、有實踐性的教育科研成果配備“試驗田”,強化教育科研成果的檢驗和應用,讓研究成果能夠真正發(fā)揮“指導實踐”的作用,為中小學教學實踐服務,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切實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關注、研究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焦點、重點、堵點、難點問題。
(三)助力能力提升,達成教科研雙贏
學校要把教育科研作為加強內涵建設、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抓手,為高質量教學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學校要重視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將教育科研活動納入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助力教師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具體而言,學校要做到以下四點。第一,學校要建立和落實目標約束和績效導向運行機制,采取措施調動教師的科研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學校要加大教師培訓和進修的力度,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經常性開展科研能力素養(yǎng)提升培訓活動,不斷提高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能力與水平。第三,學校要根據(jù)研究方向和教師能力特點,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逐一對標,全面挖潛,同時聘請專家進行指導,力求精準發(fā)力,取得實效。第四,學校要構建教育科研團隊,發(fā)揮團隊優(yōu)勢,以老帶新,以優(yōu)培差,帶動青年教師迅速提升專業(yè)知識能力和豐富教育教學經驗,促進老教師掌握科學研究新技術、新方法,進而培養(yǎng)科研骨干,實現(xiàn)團隊的內循環(huán),保證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
(四)增強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自我成長
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教育科研對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科研觀,提高科研意識,主動發(fā)展內驅力。此外,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改革,如果沒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將難以勝任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要自覺學習學科的前沿知識,提升自身學科素養(yǎng);要學習教育的基礎理論,奠定自身理論基礎;要學習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提升自身實踐能力;要學會處理好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將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融合為有機整體,讓科學研究從教育教學的需要出發(fā),又回歸教育教學,應用于指導教育教學。
結 語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加快推進,我們要建設教育強國,辦好教育并使其滿足時代和人民的需求。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使政府、教育科研管理機構、學校和教師形成合力,尋求著力點,探尋有效路徑,努力推動基礎教育科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用高質量的教育科研引領基礎教育工作,實現(xiàn)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Z].1999.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1〕21號)[Z].2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教政法〔2019〕16號)[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