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阿平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持續(xù)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環(huán)境、要求、目標、任務也都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傳統(tǒng)初中語文教學更注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現(xiàn)代初中語文教學則需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要求,關注學生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本文就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重點分析初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義務教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
前言
所謂批判性思維其實就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來進行評價的一種思維能力,這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思維傾向。當代初中學生對外界事物已經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但他們的認知和理解并非完全正確,引導他們形成批判性思維旨在促使其思維能力發(fā)展,幫助他們辯證地、客觀地、全面地、深刻地看待和解讀外界事物,從而形成更準確地評價,為初中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一)提出疑問,鼓勵學生論證
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是學生思維被激活,能夠真正開動大腦,主動思考,主動質疑,并且嘗試解釋和論證一文。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提問方式,通過問題打開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思考、探索、論證,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過程學習中發(fā)展思維,為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
例如,《背影》這篇課文教學中,文章以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開頭,一句看似簡單的描述,但實際卻暗含深意。此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不想見”這一關鍵詞,通常我們表達沒有見面就直接用“沒有相見”,為何此處作者要說“不相見”。從字面意思理解,不難發(fā)現(xiàn):“不相見”其實有主觀表達意愿;“沒有相見”更多在于受客觀因素影響,想見可能沒有見。通過反復推敲也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在兩年時間內和父親不相見,實是有意 為之。再鼓勵學生結合作者寫作背景分析,作者與父親“不相見”的原因在于“隔閡”。這一情緒表達非常委婉,我們在教學中可重點以此為問題點,提出疑問,引導學生質疑并論證,在探尋答案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情感進行批評性解讀,逐步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學習態(tài)度。
(二)尊重差異,包容思維多樣性
著名教育家葉瀾認為:“不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屬于我們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思維、個性都應該受到尊重。而學生又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的,我們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自然也應該包容學生的思維差異、能力差異,接受學生的多樣性,允許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立、獨特的看法和見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和發(fā)展。
例如,教學《最苦與最樂》這篇課文時,就你是怎樣看待責任的?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可以出示如下兩則材料:①中央電視臺對抗“非典”戰(zhàn)士鐘南山等人的采訪;②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絕接受隔離,導致全家8人死亡,因此受接觸被隔離的人數高達200多人,引導學生結合材料探討自己對責任的看法。其次可以組織學生鑒賞本文,討論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通過對比分析材料、討論交流給學生打造一個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同時也允許學生就問題提出個人見解,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開闊學生思維,為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條件。
(三)課內外結合,引導學生辯證思考
新課標不僅要求廣大語文教師重視課內閱讀,也提出了課外閱讀要求,將課內外結合乃是當前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通過課內外結合,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材料,也能拓寬學生知識視野,還能幫助學生對比分析多則材料,在閱讀中有更多發(fā)現(xi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就嘗試將教材課文與課外文章相結合,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閱讀,在閱讀后總結歸納。
例如,教學蒲松齡的《狼》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可能會對狼產生同情心理,卻忽視了狼的狡猾。為此,我們可指導學生細讀《狼三則》中的另外兩則,同時引導學生辯證分析
蒲松齡寫狼的深層次含義:揭露當時貪官污吏的爪牙的作為,諷刺他們就像狼一樣肆意欺侮善良的百姓,作者雖有描寫狼為了生活不得已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借物諷刺人。通過辯證對比,學生可能對文章的深層含義、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把握更準確,間接地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辯證分析,培養(yǎng)學生有理有據的質疑精神,不斷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
(四)拓展延伸,開闊學生思維
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包容學生差異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但還遠遠不夠,語文教師應借助閱讀教學,不斷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思維更靈活、更變通,為學生持續(xù)質疑、辯證提供思維基礎,才能真正不斷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可以不斷將課文內容拓展延伸,以開闊學生閱讀思維。
例如,教學了《偉大的悲劇》這一課后,不妨可學生設置兩個話題:①假如你是挪威探險隊員阿蒙森,當你通過衛(wèi)星電視看到斯科特一行在南極艱難的情景,你會怎么辦呢?②你會對這些英雄說些什么呢?請學生任選一個話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通過悲情評估,實現(xiàn)閱讀拓展,情感升華,思維開闊。
二、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主要要點
不可否認,學生學習語文這門課程需要批判性思維,學生自我成長和未來生活也需要批判性思維,語文閱讀也是學生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的重要過程。但我們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也需要注意如下事項:
第一,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先關注學生思維現(xiàn)狀,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正確思考、辯證思考、合理批判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批判觀,建立正確的批判思維,而不是讓學生隨意發(fā)揮,更不是對教材的全盤否定,盡可能讓學生經歷質疑、探究、審視等過程,放棄不好的、消極的思想觀念,吸收和學習積極的思想觀念。
第二,借助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批判時,應對問題進行合理架構,要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有序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問題的引導價值,給予學生一定思考空間,關注學生思考過程,確保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深入思考,合理批判。
第三,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把握閱讀內容的全面性,避免以偏概全。只有把握整體,具有全局觀,才能真正地、客觀對進行批判和評價,才能依托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
結束語
一言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是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是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學審美和鑒賞能力的。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關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和技能發(fā)展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的發(fā)展,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鼓勵學生不斷質疑、辯證思考,允許和包容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學生思維延伸,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批判性思維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問題探究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李金露,李純.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02)
[2]語文閱讀教學與批判性思維的耦合研究[J].王穎.中學語文.2020(11)
[3]批判性思維視域下的閱讀教學探索——基于兩個閱讀教學案例的對比[J].郝玉梅.語文建設.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