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英
摘要:教學插圖是教師教學的第二語言工具,它以簡單鮮明、直觀清晰、生動風趣、形式豐富多樣的風格特色,大大充實了教材內容,調動了學習者興趣,拓寬了學習者眼界。掌握基礎知識、復習知識點的同時,又帶給師生們一種美的課程體驗。
關鍵詞:插圖;教材;課程內容;初中化學
引言
對課本插圖信息加以分析、總結、擴展、引申,在課本插圖的基礎上設計出若干針對性問題,訓練學習者通過觀察圖形信息,運用文本、將圖形與課程方面的知識進行結合,用對比、綜合和歸納等方式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從而重新形成學生對基本原理、概念的正確認識,有效貫徹"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一、教材插圖的特點
1.科學性
教材當中的圖表都是教材研發(fā)中心經過了無數次論證和調研,是在嚴謹的依靠著科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的,具有權威性和科學性
2.簡約性
教材插圖,以其簡練的語句、逼真的情景、獨到的角度、艷麗的顏色,將化學表現的成了豐富多彩的形象,讓學生更接直接的體驗到了化學的魅力。
3.輔助性
課本插圖內容作為化學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色彩豐富,形象直接,具有諸多的優(yōu)點。但是由于沒有足夠的連貫性,并無法徹底取代課本文章,形成獨立的化學知識體系。
4.多樣性
教材插圖內容豐富,包括試驗工具示意圖、試驗設備示意圖、化學標志示意圖、還有諸如體現化學反應過程的圖片,體現化學各種元素形態(tài)的元素周期表,,這些圖表形式多樣,作用不同。隨著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和形式的多樣化,也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1]。
二、教材插圖的功能
1.看圖――獲取知識
初中教材屬于基礎性知識的教學,因為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課程所學內容的認知,所以教材中會有讓簡單的教學文字更加圖文并茂、生動風趣。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插圖,以掌握基本知識,然后結合圖文進一步深入學習。教學"滅火的原理"時,教師可以選擇課程當中表現不同滅火情況的三幅圖。
觀察給出的三幅插圖:在第一幅圖中堆放的柴禾都著火了,一個人將沙子掩蓋住了柴火,挽救了火災;第二幅圖中茂盛的樹林引起了大火,工人師傅們在火勢擴散方向上砍倒了大樹,并設立隔離帶,以防止大火的擴散;在第三幅圖中,房屋也起火了,大火迅猛、濃煙滾滾,消防員立即使用高壓水槍撲救。同是"火災",由于采用的撲救方式不同,其中的化學機理當然也就有所不同了:用沙土撲救,由于沙土粘附在柴火上,從而隔離了空氣和柴火之間的接觸,燃著的木柴由于缺氧而撲滅;樹林著火時,開設隔離帶撲救,也就是讓火苗遠離未燃區(qū),把干燥的易燃物質轉移;而高樓起火,用水撲救,也就是調低室溫,讓易燃物的溫度下降至著火點以下,進而將火災撲滅。當看到了每一幅圖片并加以思考以后,老師指導了學生所觀察到的滅火方式,同時總結了滅火器的基本原理,并得出以下結論:不管使用了怎樣的方式滅火器,其原理都是防止了燃燒反應的產生。但要使燃燒反應產生,則需要同時符合以下三個前提條件:(1)物體本身存在著極高的可燃性,非常容易起火;(2)易燃物與氧氣有著充分的接觸;(3)易燃物的溫度達到了自身的燃點。
2.析圖――推理知識
用插圖代替?zhèn)鹘y(tǒng)語言文字描述,將抽象的知識點問題化、具體的問題情景化,更能調動學生的想像與邏輯推理能力,從而增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并突出了教學的過程和方式。當學生學習通過化學式估算物質成分比時,怎樣求解物質中各組成元素的品質比?教材中只是以最常用的水為例,并給出教材中圖2,讓學習者經過思考、推導,整體上思考各個元素之間的化學關系,并通過估算水中氫元素和氧組成元素的比例,找到計算各元素比例的公式。
3.評圖――內化知識
有些化學試驗原理不變,但采用的試驗裝置在繼續(xù)改變狀態(tài),盡量做到現象明確、動作簡便。若把經過修改前后的實驗裝置資料呈現出來,并指導學生加以比較,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實驗專業(yè)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4.糾圖――梳理知識
通過圖表,老師可以拿教材上的三個關于溶液測量體積的圖表,讓各個小組進行選擇,然后寫出正確的刻度值,然后小組之間進行對比。學生們通過識圖、判定、分析,大部分認為中間的一種觀測方式得出的數據是最準確的,且讀數時視線一定要在量筒內凹水平液面的最低點處保持水平,讀數結果才是最正確;而第一種的觀測方式是視角高于水平線讀數,所以讀數結果比正確數字偏大,而現實量取的水平液態(tài)容積卻偏小;第三種是視角比溶液的水平面低的時候,讀取數字時比正確數值偏小,而現實量取的液態(tài)容積卻偏大。利用一張插圖讓同學們認識到觀測方式不對,對結果的影響會非常巨大。
5.畫圖――豐富知識
教材中的圖畫能作為形象的化的補充,能補足文字描述帶來的不足。化學課堂時,老師們應該讓學生臨摹教材中的圖表,增加對圖畫中知識的認識。教材中在指導學生建立物質的微粒觀之時,特別提供了相關插圖,使學生透過"識圖"人事一些比如水分子、金元素等等我們日常中所見的物質的極小單位情況下是什么樣的一種狀態(tài)[2]。
三、結束語
作為仁愛版新教材理念下的教師,如何將教材中的圖文充分的利用好,如何提升課堂氛圍,增加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這是責任給予我們的問題。在備課的課程中不能忽視了教材當中圖表的運用,將文字性的內容和圖表緊密的結合,提高課程內容的豐富性,這是新環(huán)境下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賢金,鄉(xiāng)村教師培訓課程精準化設計的實踐探索[J].教學與管理,2021,8(24):2656
[2]房海霞,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5(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