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濤 李昊 郭曉蓓
摘要:從“以人為本”視角入手,通過分析流浪人員的現(xiàn)狀和問題,結(jié)合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以人為中心,綜合運用專業(yè)的知識、技巧和服務方法,幫助流浪人員解決問題,恢復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以人為本;?流浪人員;?救助服務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因為各種客觀因素,社會中仍存在救助流浪人員的一系列問題。對此,社會工作者可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著眼于個人對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幫助流浪人員解決所需,成功找到自己的定位,促使以流浪人員為中心,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從而使流浪人員由受助到自助的轉(zhuǎn)變,進而融入社會,發(fā)揮自身價值。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起源及內(nèi)涵
“以人為本”的思想主要來自于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于對人的個性關懷,注重強調(diào)維護人性尊嚴,提倡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都有所起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思想不斷演變和進步,一直到現(xiàn)在仍被沿用。
古希臘時期,人對自我的肯定,使人的個性得到突出。同時,智者學派也提出了認識人、重視人的價值這一觀點。從中世紀至啟蒙時代,西方思想方向由以上帝或宗教為本轉(zhuǎn)向至以人類或世俗社會為本。文藝復興時期,主張反對神學,強調(diào)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傾向于人文關懷、自由平等,這使得“以人為本”思想深入人心。到了啟蒙運動時期,主張人要爭取權利,享受做人的尊嚴及樂趣,理性思考和看待問題。合而觀之,“以人為本”思想是一種新的進步,它將人類的權益提到了第一位,讓人活得有尊嚴和地位,讓人享受這些權利之后,獲得更多的幸福。
中國古人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真理。像是“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實質(zhì)上都是以人為本的體現(xiàn),其中以儒家最具有代表性。到了近代,隨著西學東漸,中西不斷結(jié)合,豐富和充實了傳統(tǒng)的“以人為本”思想,開始重視人權,懂得尊重人的尊嚴及其價值。提倡思想上的“立人”主張,從而確立人的獨立意識,促使人主體意識的覺醒。到了現(xiàn)代,“以人為本”已成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本質(zhì)理論和人全面發(fā)展的繼承和豐富,具有相承性、與時俱進性。
綜合中西,可以看出“以人為本”是對人本身的尊重,人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是思想和能動性,個人具有自我成長、改變、發(fā)展的能力?!耙匀藶楸尽彼枷氲陌l(fā)展讓人們開始重視人的價值,正是這種理念引導著人們積極開展各種志愿活動,從而奠定了現(xiàn)代社會工作倫理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二、流浪救助社會工作常見的倫理困境
流浪人員社會工作指因流浪人員問題而產(chǎn)生的一種專業(yè)服務活動。它是指在救助流浪人員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心理輔導、行為矯治、技能培訓、安置評估等服務工作,為流浪人員解決問題、擺脫困境并同時推動更多的流浪人員獲得進一步發(fā)展的專業(yè)服務活動。由于社會工作者與流浪人員的專業(yè)價值觀與非專業(yè)價值觀及其內(nèi)部信念之間存在沖突、矛盾的現(xiàn)象,社會工作者就必須面對和突破價值沖突的困境。
1.責任與利益的沖突
關愛流浪人員,真誠溫暖人心,幫助他們是社會工作者的責任。一方面,對于社會來說救助流浪者是以人為本,出于人道主義,幫助其回歸社會是正確的選擇;另一方面,在救助的過程中,因為經(jīng)濟、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有時候社會工作者必須犧牲自己的利益,自掏腰包,去滿足受助案主的需求。自身利益與職業(yè)責任兩者之間必須做出一定的抉擇。
2.道德主體與客體的沖突
由于流浪人員參差不齊,每個人的道德素質(zhì)高低、受教育程度、問題嚴重性等等都不一致,這會使受助流浪人員的非專業(yè)價值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價值觀產(chǎn)生沖突。比如:在制定服務計劃過程中,受助的流浪人員需不需要與社會工作者商討,自己有沒有能力去理解和接受建議?面對不被社會所認可的道德與價值觀時應該怎么辦……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面對這種困境,這就要求道德主體在相互沖突的準則之間進行自主的選擇,即選取其中一個準則,舍棄另一個準則,從而實現(xiàn)自己所追求的某種目的。
三、“以人為本”思想對流浪救助社會工作的指導價值
流浪人員社會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救助流浪人員有利于增強社會和民眾的安全感、維護社會穩(wěn)定。社會工作者在救助流浪人員的過程需要中做到以下兩點:
1.關注個體發(fā)展,增強責任意識
社會工作是助人自助的工作,要求社會工作者不能利益至上,而是要將人看作最終目的。在替案主作出決定時,反思一下有沒有偏離社會主流倫理思想的軌道,關注案主的發(fā)展,增強案主認可,當?shù)赖屡c利益沖突時,尊重道德理念,多為案主著想,增強責任心,不留余地的去幫助流浪人員。
2.尊重案主自決,同理包容并重
在救助流浪人員的過程中,有限的讓案主自決并在專業(yè)價值理念的指導下分析認識現(xiàn)實問題,解決案主遇到的矛盾和困擾,實現(xiàn)兼顧社會公正和保護案主利益最大化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除此之外,以同理心和包容心去服務案主,尊重和保護案主隱私,以客觀的態(tài)度去尊重、信任、接納、關心案主。
流浪人員應該做到在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建立正確的道德和價值觀,明確自身合理的需求。積極配合協(xié)作,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使其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其次,充分相信社工,真誠、開放、坦誠的去尋求幫助,不要被社會的眼光所拖累。當案主有需要時,社會工作者要全力的去幫助,同時并樂意向他人傳授知識和技能,以高標準的專業(yè)行為,去推動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幫助案主恢復社會功能,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小結(jié):
救助流浪人員這項工作雖然充滿著困難和挑戰(zhàn),但只要社會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所需、回歸社會。而社會工作者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救助方法,幫助其解決問題,恢復社會功能,達到助人自助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楊鈺.社工如何參與流浪兒童救助[J].中國社會工作,2015(18):28-29.
[2]孫健.西方社會工作倫理在中國本土化的探討[J].廣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45):58-62.
[3]田笑如.以人為本視域下的大學文化建設路徑研究[C].蘭州交通大學,2014.
作者簡介:
1.常江濤(2000.10-),男,漢族,陜西省寶雞市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工作系201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2.李昊(2000.10-),男,漢族,陜西省寶雞市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學。
3.郭曉蓓(1984.01-),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