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蘭
關鍵詞:幼兒繪畫;語言整合教學;實踐研究
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語言思維的不斷提高,建構繪畫審美教育,可以讓幼兒能夠借助圖像直觀來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借助語言來表達內心所想。在幼兒階段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實際上是要通過對幼兒多樣化能力的激發(fā)來促進他們各能力的提升,在此階段由于幼兒的實際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對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強,且注意力品質有待加強,這就要求老師在活動過程中將繪畫的明艷色彩和線條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樣才能夠讓他們的思維在實物直觀的引導之下的發(fā)展,并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起到的雙重影響作用。
一、幼兒繪畫和語言整合教學的原則
(一)提高指導針對性
教師在開展幼兒繪畫和語言整合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提前了解幼兒的美術功底,并且開展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根據(jù)幼兒差異,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要不斷深入,才能在相互理解的過程中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也能夠及時讓教師獲得來自幼兒的問題反饋。還要根據(jù)幼兒的不同繪畫功底來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而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夠通過科學的引導來提高幼兒語言的組織能力,從而促進語言思維的不斷發(fā)展。
(二)注重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在實際繪畫和語言整合教學過程中,為確保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需要根據(jù)美術創(chuàng)作的難度和幼兒的實際表現(xiàn)來對課堂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還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確保幼兒可以從中獲得更好的鍛煉和啟發(fā),為其美術水平的進步提供更多的助力。在幼兒階段我們進行繪畫和語言的整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在提升自身創(chuàng)造水平的基礎之上,將身邊的事物借助語言來進行合理的表述,這樣才能夠讓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邏輯思維,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現(xiàn)在的發(fā)展。引導幼兒逐步感受到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形成共鳴,更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和繪畫熱情。
二、在繪畫和語言整合中實施美育的策略
繪畫和語言整合的開展實際上是要提升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多樣化認知,再利用身邊中的常見事物來引導幼兒從事創(chuàng)造過程,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也能夠讓幼兒對美術知識在實踐中進行深化,這樣的美術課堂對幼兒個人能力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學齡前幼兒由于年齡小,對世界還處于探索、認知的階段,此階段的幼兒在接受不一樣的事物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知進而對世界的認知發(fā)生改變。所以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自然探索時,應該將適當?shù)拿佬g知識融合在自然探索的過程中,既可以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世界認知,還能引發(fā)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開展以山為主題的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組織家長一起爬一爬大蜀山,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結合實際適當?shù)膫魇谝恍┟佬g知識,讓幼兒可以充分地體會到山的高大、雄偉,借此可以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探索有關山的元素,并根據(jù)自己收集到的物品來創(chuàng)作一副以山為主題的作品。在爬山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收集材料,比如保存完好的樹葉、形狀特殊的石頭等,不僅可以讓幼兒體會到山的魅力,還能學習一定的美術知識。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幼兒來表述自己作品中的山是如何的美,通過對語言的組織和他們內心情境的深入體會,可以提升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水平。
綜上所述,在幼兒階段,我們要充分抓住他們成長的關鍵期,提升他們對美的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美術活動作為人精神層面的享受,應該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對作品背后所隱藏的人文情感的深入理解。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幼兒進行繪畫,還要讓幼兒能夠通過口語表達來闡述他們在繪畫作品時內心的感想,這樣能提高繪畫和語言融合教學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蔣美華,王曉明,劉云山.素質教育,科教興國——淺析偏遠農(nóng)村幼兒美術教育的現(xiàn)狀和挑戰(zhàn)[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版),2018(16):219-220.
[2]魏冠宇,張明月,李玉琪.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讓幼兒插上夢的翅膀——關于幼兒美術中加強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初中教師教育教研版),2018(15):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