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高低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接受程度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筆者從多年一線執(zhí)教經(jīng)驗出發(fā),從小學語文課堂目前教學現(xiàn)狀入手,分析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從統(tǒng)籌規(guī)劃教案,游戲情景教學,小組探究合作和突破定點教學四個角度出發(fā),為課堂的內容緊湊高效講解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多措并舉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9.05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in Primary School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ZHANG Haixia
(Mawa Primary School, Pingquan Town,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Gansu 744517)
AbstractThe efficiency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deepening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acceptance. Based on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vides feasible reference for the compact and efficient explanation of classroom content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overall planning of teaching plan, game scene teaching, group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and breakthrough fixed-point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 take various measures simultaneously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優(yōu)秀的課堂是要有優(yōu)秀的老師作為引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生動有趣,在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正向的反饋。但長久以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需要教師加以重視。
1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
1.1填鴨式教學法,學生被動接受
填鴨式教學法又稱灌輸性教學法。填鴨顧名思義,為了增加鴨子體重,減弱運動對鴨肉量的影響,在鴨子的特定生長階段,將飼料強制性從鴨嘴塞入。在教育當中,填鴨式教學法即不顧學生個性化接受能力,將班級授課方式單一化,固定化,此舉在小學課堂語文教學上廣泛存在。須知語文教學是語言表達和文字練習的綜合訓練的一門課程,但是填鴨式教學法反過來強調了學生的聽課能力、筆記能力、作業(yè)完成質量,忽視了學生學習反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學生進步快,全靠教師帶”教學氛圍,教師成了帶領而不是引領,學生的主動性不僅沒有培養(yǎng),反而大大受到影響,同時也加重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和思想負擔,最終學生成績上不去,教師在錯誤的教學方向上愈走愈遠,形成負面循環(huán)。填鴨式教學從我國施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曾廣泛在基層基礎教育中廣泛推行,在一定時期內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小學語文教育課程標準的更新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調整變動,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沿襲傳統(tǒng),教學觀念遲遲沒有更新。[1]比如在類似于《黃山奇石》《日月潭》這類對大自然景色雄奇的描寫過程中,教師往往是對課本中涉及的詞語展開解釋、辨析、使用,如“尤其”“聞名中外”“名勝古跡”“風光秀麗”等詞的熟練應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最多的詞是“記住”,給學生真正理解的機會不多,學生的知識盲區(qū)尚且存在。進一步講,學生對祖國秀美風光的引導向往,通過多種手段循循善誘,把當前主動與被動的教學狀態(tài)改寫。
1.2遵循課本內容,沒有拓展延伸
單純從課本教學內容角度出發(fā),學生的學習內容是鏈式的,認知結構往往是按照片段式單元化的。每逢新學期開學,小學各科課本在發(fā)放后,不少學生會懷著好奇的眼光去翻閱了解其中內容。語文課本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開拓知識視野,樹立正確三觀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真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由于一些教學方式“循規(guī)蹈矩”,嚴格按照課本內容講授,既不能拓寬學生視野,又無拔高學生能力,導致學生真正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對講授內容的新鮮感。歸根結底,是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的不夠充分,沒有高度認知本課講授內容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傳遞過程中對學生的重要影響,不能很好的在課本內容中與學生們形成共鳴,以至于使得學生學習過程中由探究學習的興趣漸漸演化成沒有主動思考的能力。以課文《燈光》為例,雖然本課作為選讀性內容,教師可以由此延伸出諸多內容。一是,由課本內容提問“思考天安門的燈光、郝副營長書本插圖燈光、城墻微弱燈光的聯(lián)系”;二是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以“燈光”為題目的妙處;三是通過本課的學習,領悟現(xiàn)實和回憶穿插的寫作手法和夾敘夾議寫作手法的好處;四是綜合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可以讓學生自發(fā)談談本單元學習之后掌握了哪些詞匯,哪些課本知識內容印象深刻,進一步的拓展了解國家領導人是如何評價為新中國的解放做出犧牲的烈士英雄,進而為寫作練習提供參照素材。
1.3課堂氛圍死板,課堂節(jié)奏拖沓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是否飽滿,能否提供正向的情緒價值關系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影響學生在本課內容的學習效果與學習質量。目前,調動各個年齡段學生的課堂互動積極性是不少老師都為之困擾的一道難題。究其原因,第一,不乏教師擔心學生回答問題難以切中要害,進而耽誤講課時間,也有在既往的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教師是課堂主題的“一言堂”,學生沒有參與習慣和互動意識。第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研讀不夠深刻,憑借多年教學經(jīng)驗,一味主觀臆測,部分板書內容存在拷貝謄抄輔助類教材,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教學見解,致使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過程中,重點難點不突出,甚至出現(xiàn)講課過程卡殼中斷的現(xiàn)象,導致下課鈴響還沒講完課。第三,以說明文、議論文為代表,由于一些課本內容的選擇語言上更為嚴謹,不如小說情節(jié)生動,富有轉折性,導致學生對該課文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下降,教師很難將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第四,教師和學生都沒有很好的進入教與學的最佳狀態(tài),導致后續(xù)內容學習難以進入較好狀態(tài)。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當保持自身狀態(tài)的積極正向,還應該關注學生的互動效果,把關注學生的反饋當作課堂實時反饋的內容,將不同的互動形式穿插在重點難點講授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踴躍性。在講課的語音語調的使用上,既有重點內容的強化重視體現(xiàn),還有一般了解內容的平鋪直敘的陳述,做到課堂語言風格風趣亦有深度,課堂節(jié)奏張弛有度。
2多措并舉做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具體舉措
2.1統(tǒng)籌安排教案,課堂節(jié)奏緊湊
教案是教師講課過程中的重要參考依據(jù),是課程教學的主線。保證課堂教學不跑偏,教案就要認真鉆研。一般意義上的教學過程就要以教師通讀課文為主,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整理匯總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既要為問題探究保留時間,又要為學生待解決的問題保留空擋。一個高效的課堂必然需要教師首先要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吃透,其次才是教師教學對問題細致發(fā)掘。這是好的教案形成的前置條件。而對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班級不同學生的性格了解是好的教案設計的必要條件。這關系到師生互動效果,也保證了重點讓學生記憶深刻。以《落花生》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略讀懂文義,精度學方法,兩個層面學習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內容。進一步講,從兩個層面具體剖析,一是作者,二是文章描寫對象花生。從作者角度了解作者是誰?作者寫本文的歷史背景,作者在文學史上的評價、傳世的代表作與作者與本課課文相似的觀點內容有哪些。從課文學習角度了解,進一步如何厘清文章的結構,同時讓學生從文本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文中哪些語句能印證父親與母親和“我們”是處于分別的狀態(tài),結合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再思考父親通過“花生”給我們的啟示,學生可以談談作者筆名“落華生”的深刻含義。最后再讀課文,盤點一些關鍵字、詞、句在文章中表現(xiàn)的恰到好處的體現(xiàn),總結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由此可以進一步鏈接到古詩,進而服務于學生練筆。
2.2游戲情景教學,活躍課堂氛圍
鑒于年齡階段限制,小學生對游戲有著濃重的參與感,傾向于通過游戲來找到參與的快樂,教師可以借此為手段,把晦澀難懂的課文以游戲形式來營造學生熱切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游戲的情景中,稀釋對知識點的畏懼感。具體來講,在高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中,可以用圖畫的形式來增加課堂的學習趣味性,如“休”字,一個人倚靠在樹上,就是休息?!暗弊?,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來,即為旦。教師由此可以向學生傳遞一些中國古代的造字法則,從圖形和繪畫的結合中領略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在高年級的教學當中,可以用情景互動的方式,如《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角色扮演相應的角色,甚至不要求用課本中的語言拘泥表演,讓學生們樂在其中,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無論是插圖演繹還是角色扮演,結束以后都可以讓學生主動談談自己在其中的體會和認識,教師通過更多鼓勵來激發(fā)學生下一次參與的熱度。此外,還可以創(chuàng)新游戲規(guī)則,比如,教師在課堂提出一個問題,但不指定由誰來回答,選擇兩個學生說兩個數(shù)字,由這兩個數(shù)字組合起來對應的學號的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完畢后由該學生繼續(xù)說一個數(shù)字,教師再說一個數(shù)字,兩個數(shù)字組合再對相應學號學生回答新問題。對答對問題的學生,獲得小文具用品獎勵,答錯問題的學生不處罰,以此來增加班上回答問題學生的主動性。[3]
2.3小組探究合作,互助共同成長
實踐表明,小組合作探究在多個學科不同年齡階層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小組合作可以貫穿課程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既能夠讓學生學會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又可以訓練學生形成科學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以《景陽岡》學習為例,在課前,教師可以從科學分組上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為明確。分組可以按照學生素質水平基礎優(yōu)秀的學生一到兩人,中等水平學生3到四人,基礎薄弱的學生一人成組。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各組組員兩人人查找《水滸傳》、施耐庵的相關材料,可以從小說地位、小說劇情進行深入了解,介紹施耐庵的相關生平,兩至三人按照章回查找武松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故事,一人提供武松打虎在影視作品、評書演藝中呈現(xiàn)的武松形象。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在前述預習課文基礎上,選出優(yōu)秀的組員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溝通交流。在精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整理完善匯總描寫打虎動作的詞、在文本中剝離出武松內心活動的句子,結合武松的內心心理活動以及武松打虎的若干回合,體會文章用詞和用字的精妙所在。
2.4改變定點教學,記錄課外生活
改變定點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隨著信息獲取渠道的便捷化,容易讓小學生陷入信息獲取處于怠惰的狀態(tài)。如前文所述,語文是一門語言表達和文字記錄的課程,走出課堂也是一種回歸。要給學生樹立一種常識,語文學習場所是生動的、立體的,不是拘泥于課堂的。課本內容是生活化的場景,也正是因為來源于生活,我們才能感受到真實、感動。比如課本實踐《我是小小講解員》,教師可以讓學生走近博物館去參加學生志愿者,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提升個人的背誦和公眾場合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獲取自信,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通過對與人物有關課文學習,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開展專題習作課,通過學生課余對父母、親人的觀察,形成一系列細致生動、詼諧幽默的生活小片段來進行講評。以《落花生》一課學習,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并嘗試在寫作中應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語文來源于生活,也必將回歸于生活,語文是生活經(jīng)過加工的藝術產(chǎn)物,只有把對生活的熱愛和細致的觀察,內心的體驗有機的結合起來,回歸生活才有意義。教師的課堂教學阻力才會有所緩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夠逐漸提升。[4]
2.5實時動態(tài)評價,適時給予鼓勵
發(fā)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做好引領。改善原有的期末評價、結果評價。如前文所述,在小組活動中可以利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一個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進步的學生,往往也很難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課堂上的思考、課下的習題中發(fā)現(xiàn)個人的不足,并鼓勵學生把個性化的問題嘗試自主解答,讓學生梳理個人的問題提出和解答過程,把自主學習和分析能力進一步推廣,形成普遍的效應。另外,教師也要注重思路的梳理,學生能從零散的學習中總結一定的規(guī)律,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考試做題正確性。以寫作為例,教師要從課本,出發(fā)。幫助學生從一些富有典型的課文題目中,找容易升華主旨、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亮點內容。比如《匆匆》這一題目,單就字面而言,容易讓讀者想到的是速度之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生活中快的東西有哪些——飛機、高鐵、火箭,但作者恰恰寫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以匆匆擬題,有什么好處——相比看得見的事物,看不見的時間更容易被世人忽視,等到發(fā)現(xiàn)時機已過時,為時已晚。教師要把這樣的思維引導灌輸?shù)秸n堂中來,把平時的每一次分析都當作是每一次的小考核。與此同時,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激勵作用,學生可以面對有難度的問題時,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不至于因難題生出退怯心理。
3結語
教學無定法,教師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把學生的學習樂趣以不同的形式調動起來,應是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語文教學的落腳點。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非一日之功,背后需要教師在課前準備,課上的互動等綜合環(huán)節(jié)細致琢磨,把教學基本功用到背后,用到平時。
參考文獻
[1]冉瓊華.多措并舉,落實部編版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目標[J].讀與寫, 2020,17(16):75.
[2]楊勇.多措并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J].語文課內外,2020,(12):88.
[3]邵欣欣.多措并舉,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 2020,(8):150.
[4]張樹明.多措并舉,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新課程,2020,(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