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根
摘 ?要:數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學科,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差距也很大,如果教師總是像往常一樣,進行不加區(qū)別的“一刀切”教育,那么也不利于數學基礎薄弱學生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應以數學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認真分析學生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行分層教學,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使數學教學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一、分層式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
分層式教學大大提高了數學成績好的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時間優(yōu)勢,讓部分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拔高數學能力。有了更多的訓練,就能使學生積累足夠的數學解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素質的數學尖子生。
(二)有利于學生未來數學的發(fā)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打牢數學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一定要盡量讓學生在開啟每一次新的學習活動時,都不要抱著對已學知識的疑問。分層式教育就能很好地達到這個效果,因為即使部分學生的能力較差,但是由于已經被分配到同一班級,教師在這樣的班級授課時會適當放慢進程,并且更加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反復強調。
二、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根據接受能力對練習題進行分層
由于小學生知識積累少、認知能力有限,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將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記憶力作為前提條件,對學生開展已學知識的鞏固訓練。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層次差異,精心編制不同類型、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題。
(二)根據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
由于認知能力、知識儲備、性格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無法避免,要求教師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在經過全面分析后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平等原則,不過分重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不能忽視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給予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機會。
(三)根據學習能力對備課、授課進行分層
在備課時,教師應該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層次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備課、授課。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加快教學節(jié)奏,將重點放在綜合性習題上;對于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弱的學生,教師應該放慢教學節(jié)奏,將基礎知識作為授課重點。同時,教師要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階段性總結,深入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分層教學法的應用更加關注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能夠使新知識的講解符合學生的特點,增進學生的體驗。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地應用分層教學,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劉大左. 小學生數學分層作業(yè)設計的實施策略[J]. 數學大世界(中旬),2019(11):72.
[2]劉輝.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教法研究[J]. 新課程(上),2019(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