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中蘊含很多德育的內涵,包含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精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等。小學教師開展德育教學活動可以借助音樂教材,挖掘德育內涵,運用適合的教學方式滲透德育教育。文章圍繞小學音樂教學,探討德育與音樂藝術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從內容聯(lián)系出發(fā),思考在音樂教學的準備、課中以及課后評價階段的滲透方式,探索德育滲透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活動;教學路徑
一、 引言
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自我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在學生思維方式和認知都還不成熟卻有著很強的可塑性時期,需要教師細心引導,為學生思想啟蒙樹立良好開端。以小學音樂教學為例,音樂可以陶冶學生的審美和性情,也能促進學生德育發(fā)展。將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起來,借助豐富的音樂知識傳遞德育價值思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質和對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 小學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的關聯(lián)性
(一)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互為載體
先從音樂教育的作用來說,音樂教育是通過具有專業(yè)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的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實現(xiàn)對學生音樂審美和藝術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的。而德育教育是學校結合教育的社會性,對學習者有意識、有計劃性地施加道德約束影響力,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品質,以此達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所要求的道德品行。所以,綜合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共性層面來說,都擔負著對個體人格與修養(yǎng)培養(yǎng)的歷史使命,二者是相互依托、互為載體的。而且自國家進行教育體制改革,開展素質教育以來,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內容可以實現(xiàn)學校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教師可以借助音樂的德育教化功能,讓學生從詞曲、音樂內涵思想等感受作者的情感與傳達的音樂理念以及德育內涵精神。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道德情感和音樂審美
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我國小學音樂教材的選擇和編訂都是圍繞著學生“三觀”培養(yǎng)、道德品質提升、情操陶冶、積極樂觀的品格等方面,從小學生思維認知規(guī)律和對內容理解的特點,選擇豐富的音樂曲目,包含愛國主義歌曲、民歌、兒童童謠等,這些歌曲的詞曲旋律悠揚和諧,思想感情豐富多樣,不僅包含對民族精神的熱愛與崇敬,也表現(xiàn)對積極樂觀心態(tài)高尚情操的贊美。同時,婉轉生動的曲調也更容易讓小學生理解和接受曲目表達的內涵意義,學生也可以輕松愉快地體會歌曲背后的情感,產(chǎn)生與音樂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從音樂豐富的情感發(fā)揮音樂德育教化作用,改變傳統(tǒng)德育教學單調枯燥的方式,讓學生在音樂氛圍下放松心情,從音樂內容中感受德育的思想。教師可以在音樂實踐中要求學生一起合唱、配樂朗誦、表演等,在學生了解音樂知識和學習演唱技巧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能力,加深了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 在小學音樂教學不同環(huán)節(jié)中滲透德育
(一)教學準備階段挖掘德育要素
音樂教學中滲透式德育教學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喜愛的形式,鍛煉學生的音樂能力。比如,低年級學生是形象思維為主,如果想要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優(yōu)秀品質,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劃分活動小組,通過小組成員的團結協(xié)作共同克服學習困難。像《彝家娃娃真幸?!愤@首歌曲,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歌舞表演形式體會這首帶著濃厚的彝族風味的歌曲。還有《我愛雪蓮花》這首歌,教師可以課前通過播放新疆舞蹈的教學視頻,讓學生感受具有新疆舞特點的律動,深入認識中國不同民族的藝術表現(xiàn)特點,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有側重地通過音樂形式表現(xiàn)德育內容,除了上述民族音樂,教材中還包含具有愛國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共產(chǎn)兒童團歌》《祖國祖國多美麗》等,這些內容都具有鮮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和豐富的德育內涵,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做好教學規(guī)劃,利用教學工具和信息設備,挖掘音樂蘊含的深刻哲理。學生一邊欣賞歌曲一邊觀看教學課件,調動感官體驗,在良好的情緒體驗和音樂氛圍下加深對德育內涵的學習。
(二)在課堂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有效的德育教育并非空洞式的說教,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將其看作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教師需要綜合把握教學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抓住德育滲透的機會,聯(lián)系學生實際情況,以音樂情感為主線貫穿整個德育教育過程,在學生感受音樂情感、陶冶情操、養(yǎng)成正確的音樂學習習慣時,自然而然地體會音樂教育中所包含的德育內容。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安排音樂體驗中的德育滲透方式,融合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yǎng)與道德品質教育相結合的實踐途徑。以《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影視片段,將音樂與電影結合起來教學?!蹲屛覀兪幤痣p槳》這首歌曲是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學生在觀看完影視片段,聆聽歌曲,并進行學唱以及節(jié)奏的練習時,能夠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并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德育教化功能
傳統(tǒng)音樂課程教學缺少對評價環(huán)節(jié)的重視,一般是教師讓幾個學生為一組,給出一組音樂曲目,學生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想要演唱的歌曲,然后以小組演唱水平進行評級,這樣不僅沒有發(fā)揮綜合評價的實際作用,也弱化了學習評價的教育功能價值,對學生興趣激發(fā)和深入音樂課程學習以及體會德育內涵都有不利的影響。學生之后對音樂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能夠與音樂思想、情感產(chǎn)生共鳴和認同,才能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主動參與小組合作,發(fā)揮團隊協(xié)同能力,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唱、創(chuàng)作、體驗、表現(xiàn)等,讓學生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音樂審美情趣,這些內容都包含在學習評價內容中。所以,教師可以在期末考核中,設置評價環(huán)節(jié),包含教師評價、父母評價以及自我評價。教師評價是教師結合學生課堂參與表現(xiàn)、小組寫作能力、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父母評價可以通過所學習的歌曲,讓學生回家唱給父母聽,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勞動最光榮》等,學生還可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根據(jù)自己家的情況創(chuàng)編歌詞,表演給父母觀看,家長可以結合直觀感受給出評價。在下節(jié)音樂課中,教師看到家長的評價,大都是“寶貝長大了,也懂事了”“寶貝唱得真棒”等激勵的話語,這也體現(xiàn)了德育教育與藝術融合的良好效果。
四、 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路徑
(一)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深化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在音樂教材中蘊含深廣,材料中之所以重視并將愛國主義滲透在各個層面,一是傳承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精神,擔負中國愛國文化的責任與使命;二是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對祖國的深厚的熱愛之情,秉承“少年強則國強”的信念,為報效祖國奮發(fā)圖強。所以,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很多愛國主義歌曲,比如,《國旗國旗真美麗》《祖國祖國多美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生活在祖國的懷抱中》《共產(chǎn)兒童團歌》等。在進行音樂鑒賞中,教師通過講述歌曲的時代創(chuàng)作背景,講述歌曲的歷史意義和對現(xiàn)實的意義,讓學生體會這些歌曲激昂雄壯的旋律,體會激奮人心的歌詞以及鮮明的節(jié)奏和號角式的音調,感受中國人民堅韌不屈,為了爭取自由、民主、解放的光明未來而英勇奮戰(zhàn)的形象。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每周一的升旗儀式,讓學生45°角仰望五星紅旗,伴隨著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奏響,燃起學生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在音樂情境中既感受到音樂凈化心靈的作用,同時也了解了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和堅韌不屈的奮斗精神,以此強化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挖掘音樂教材中的感恩元素,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
音樂教學既承擔著傳授音樂知識,幫助學生掌握音樂演唱技能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xiàn)德育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既能滿足德育教育的目標要求,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感恩為主題,從教材中選擇適合的篇目,如《我們多么幸?!愤@首含有感恩元素的音樂作品。選定音樂曲目之后,教師需要從音樂知識傳授、音樂教學方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道德滲透。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朗讀歌詞,以交流感受、舉例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歌詞含義的理解,挖掘出歌詞中蘊含的感恩、熱愛、積極等德育教育內涵;二是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情景模擬、聲勢律動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用輕快的聲音和樂觀的情緒演唱,以此解析音樂情感;三是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舞蹈創(chuàng)編和歌曲演唱能力,讓學生通過即興創(chuàng)作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感恩的重要性,學會知恩圖報,培養(yǎng)學生積極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情操。
(三)圍繞積極因素,啟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不少積極樂觀生活的教育元素,教師可以借助音樂的正向指導作用進行德育滲透,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美好情感。以《勞動最光榮》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準備階段播放動畫片《小貓釣魚》,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課堂學習的興趣,再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勞動最光榮》這首歌曲是動畫片《小貓釣魚》的主題曲,歌曲表現(xiàn)了小動物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了美好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學生在歌曲歡快的速度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氣氛,以此通過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運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人生,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劃分三個部分:一是課堂導入部分,教師以問題引導方式,詢問學生是否在家里幫助過爸爸媽媽做過家務,做勞動時自己的心情和體會是怎么樣的,以此導入所學習的歌曲;二是音樂感受體驗部分,教師可以在學生聆聽歌曲時,談談對歌曲的感覺、歌曲描繪的畫面、歌曲速度、情感等;三是分段鑒賞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聆聽歌曲時,教師引導學生分辨出歌曲的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體會花兒、鳥兒、喜鵲、蜜蜂勞動中的快樂,第二部分是學生不要學習蝴蝶的懶惰,要向喜鵲和蜜蜂的勤勞精神學習,然后學生跟著教師彈奏的歌曲旋律進行哼唱,體會快樂的旋律。
五、 結語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以音樂為載體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教師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愛國情感、價值觀等德育內容,讓學生在對音樂快樂學習中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王芬.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探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
[2]劉占芬.小學音樂德育教育的實踐淺析[A].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年教育創(chuàng)新網(wǎng)絡研討會論文集(一)[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3.
[3]張悅.以音育人,攜音共進:試論小學音樂課堂中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J].戲劇之家,2021(4):118-119.
[4]王瑤琪.因樂施教 以美樹人: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北方音樂,2020(23):208-210.
作者簡介:
薛梅,甘肅省酒泉市,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