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賢夏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在于其多樣性、多質性、潛在性,蘊含的知識面也包羅萬象,這有利于在整體層面豐富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眼界。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為學生構建體系化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應尊重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秉承生本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和關愛,這才能夠使學生學會關愛他人,進而確保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同時為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做好鋪墊。
關鍵詞:人格;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正確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來說非常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更關系到學生思想行為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萌發(fā)、個性極強,如果此時放任學生自由生長,很有可能導致學生的思想行為出現(xiàn)偏差,嚴重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通過接受課堂教育,更正確的認識世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以及法律觀。教書育人,育人才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科學地制定教學方案,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實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沒有進行本質的教學改革。例如,以往教師依據(jù)教材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在多媒體信息技術普及后,教師依照電子屏幕開展新型的照本宣科,并沒有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產生深層次的變革,仍然無法調動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充分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當改變教學理念,重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持續(xù)不斷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進而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人格的塑造策略
(一)以身作則,凸顯楷模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倍粋€人最優(yōu)秀的品質就是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尤其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在農村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后,教師的教學能力也相對較弱,但農村教師更應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去彌補教學資源不足的短板,以自身過硬的道德素養(yǎng)品質,去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做學生的道德楷模,讓學生懂得只要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就是最大的收獲,同樣可以為社會做貢獻,以此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全完整的人格。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這種影響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步塑造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學習充電,完善自我,從而達到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去感化學生的目的。
(二)改變關系,促進師生平等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思維意識,對任何事情也會在自身層面做出分析和理解。尤其對于農村初中學生而言,由于其中一些學生是留守兒童,所以他們的心思相對更細膩和敏感。因此,教師更應秉承生本教學理念,在對學生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導。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居于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模式,構建新型和諧、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感到平等與尊重,這樣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教師應對每一名學生都有所重視,且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不應對學困生有所偏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并不代表道德素養(yǎng)差。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進而為學生良好人格素養(yǎng)的形成做好鋪墊。同時,教師也應給予學生說話的權利,并注重傾聽學生的想法,同時應營造和諧、寬泛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并非課堂的獨裁者,而是與學生進行共同學習的教育引導者,這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將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內涵對學生進行講解,并對其中存在的案例進行深度剖析,自然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率。此外,教師也應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尤其對于農村學生,有一部分由于父母在異地工作,無法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導致他們心理會缺乏自信。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生無法全情投入到學習中。所以,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即便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對,也應鼓勵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并逐漸將正確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以此在讓學生產生成就感的同時,也可以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力,從而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
(三)構建模式,培養(yǎng)健全人格
青少年在發(fā)展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征都不盡相同,尤其在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起伏較大。尤其農村學生,受環(huán)境和條件的局限,接觸的事物相對較少,因此思想相對閉塞。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更應根據(jù)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從心理品質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教育方面入手,并逐步向更多層面進行拓展,以層層遞進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行。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意提高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讓學生認知到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可從多元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并結合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際學情,對學生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引導,提高學生思政素養(yǎ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達到完善學生人格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實施人格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