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劉娟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鋼琴已不是音樂教師所能運用的唯一教具,音響、計算機、影音播放器材等發(fā)展迅速,有許多的信息設備可以運用在音樂教學。STEM課程融入教學是將信息科技視為教學工具,將這些特性運用于教學中。本文筆者希望讓學生不只是學習到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技能的同時能由感受到感動促成創(chuàng)新想法的實現(xiàn),得心應手地實現(xiàn)創(chuàng)意。
關鍵詞:小學音樂;STEM課程;整合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3.5?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3-0143-02
Let music class move
——Research on the infiltration of percussion music into stem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WANG Liujuan? (Chengbei primary school,Kunshan high tech Zone,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iano is not the only teaching aid that music teachers can use. Audio,computer,video player materials are developing rapidly,and many information equipment can be used in music teaching. Integrating stem into teaching is to reg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teaching tool and apply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eaching.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hopes that students can not only learn music skills,but also be able to use the skills and feel mov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realize the creativity easil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usic;Stem curriculum;Integrated teaching;Research
STEM課程融入音樂教學,意指教師利用計算機與網(wǎng)路的特性,以適當?shù)闹黝}、時機與各科教學相結合;STEM課程融入教學不應只是教師會使用計算機,而是教師利用計算機特性以有效的方式達成教學目標,然而教師如何充分利用設備創(chuàng)造一個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如何利用STEM課程的特性將其運用在教學步驟中?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展開了音樂教學工作。
1.STEM課程融入教學的做法:挑戰(zhàn)與解決
挑戰(zhàn)一:如何針對每一班的特性進行打擊樂教學?
隨著教室信息設備逐漸完善,筆者開始針對每一班學生不同的特性,進行客制化的教學。例如,在三年級學生初學非洲手鼓時,受限于會伴奏曲不多。手法的經(jīng)驗不足,課本中所提供的手法練習雖有伴奏音樂,但很難帶動學生的參與感;同時所擔任教學的班級眾多,每個班學生的喜好并不相同。于是筆者針對各班的狀況,改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兒歌或鋼琴曲,運用數(shù)字電子琴的現(xiàn)成伴奏,或使用 Encore、 Overture、 GarageBand等軟件,進行音樂伴奏的制作。筆者制作的關鍵不在于使用何種信息設備,而在于如何讓學生用非洲手鼓進行演奏,讓他們快樂地參與音樂,進而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學會新的演奏。
挑戰(zhàn)二:如何給學生一個專注的學習環(huán)境?
一般上音樂課,教師總是習慣使用粉筆,將所需要的樂譜抄寫在黑板上,但中小型學校的音樂科任教師大多并非只教單一學年或只教單一科目,因此??吹揭魳方淌颐繅K黑板上都寫了密密麻麻的樂譜。這種呈現(xiàn)樂譜的方式,不但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更因為保存不易,難以復習學生所學習過的知識。
根據(jù)此需求,筆者運用 PowerPoint軟件,上課前將所要使用的樂譜掃描下來后,依據(jù)各年級加以分類,將教學重點制作成標題后,以超鏈接的方式整合為目錄頁面。這樣,上課時教師檢索方便,且可隨時記錄上課內(nèi)容。下課后可將樂譜打印成學習單發(fā)給學生,累積至一學期后制作成音樂檔案。筆者使用這個軟件關鍵是在于操作簡單,可以系統(tǒng)地保存信息,且收納轉換快速,能為學生塑造一個專心學習的環(huán)境。
總之,設備僅是輔助工具,STEM課程融入教學首要考慮的不是硬件設施,而是學生如何參與教學。
2.STEM課程融入教學的實踐示例
承接上述STEM課程融人教學的理念與做法,以下將以實例來呈現(xiàn)在同一單元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中,如何將信息設備視為平常音樂教學與學習的工具,“通過信息器材的輔助,讓學生學習表達生活中的感受”之運作的經(jīng)驗和結果。
(1)設計理念
在音樂教學中,首先,綜合音感、認譜、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欣賞等項目,提供多元的、廣泛的音樂基礎經(jīng)驗,讓學生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者;其次,通過主題與生活人事物的“統(tǒng)整”,讓學生通過由教師所發(fā)展出的動機,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聯(lián),進而成為音樂的生活實踐者;最后,通過教師、學生、作品之間的不斷的互動,例如,主題的確定、歌詞的討論、旋律的修正等,讓學生了解音樂的脈絡,成為音樂的欣賞者。
(2)STEM課程內(nèi)容說明
本課程進行的時間為六年級下學期,每周兩堂音樂課,共進行10周,經(jīng)由小組發(fā)展動機、分組創(chuàng)造樂句、全班評選作品、發(fā)展曲式架構四個步驟,完成整個課程活動。整個課程步驟如下:
第一,小組發(fā)展動機。教師剛開始以曲調(diào)接龍、節(jié)奏創(chuàng)作等方式帶領學生,但學生的反應不佳,因此改變策略,讓各組的學生每人自由使用iPad、電子琴,教師在旁引導。其中有三位組長使用iPad的錄音功能,利用GarageBand錄下教師所自創(chuàng)的念謠,經(jīng)過和教師一起不斷修改,加入了音型逐漸創(chuàng)作出兩小節(jié)旋律動機。
第二,分組創(chuàng)造樂句。當完成動機后,教師征得學生同意,在上課前將旋律動機制成簡報軟件,將檔案派送到教室的分組計算機中;上課時讓學生以“導入”的特性引發(fā)討論,分組發(fā)展出歌詞,由組長使用計算機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通過網(wǎng)絡發(fā)送給老師;下課后老師整理各組學生的檔案,寫下每組的問題和需要修正的地方;下一次上課前再發(fā)送到各組計算機,讓學生針對教師修正的地方進行討論,改正之后再上傳給教師。經(jīng)由這樣不斷的互動,由歌詞、節(jié)奏到曲調(diào),學生一邊討論一邊以非洲手鼓演奏作品,逐漸修正作品,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導輝之歌”演奏。
第三,全班評選作品。當各組完成8小節(jié)的C大調(diào)旋律創(chuàng)作,經(jīng)過練習,學生上臺表演自己的非洲手鼓作品。教師使用攝影機錄下各組的演出后,搭配 IRS實時反饋系統(tǒng)、電子白板、投影機,讓學生聆聽各組的演出之后,使用遙控器,利用 HiTe- ach互動教學系統(tǒng)中的“挑人作答”模式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以“票選統(tǒng)計”模式快速實時地進行互評,挑選出代表全班的“導輝之歌”。
第四,發(fā)展曲式架構。當選出主要旋律之后,結合本校校歌發(fā)展出“ ABA”三段曲式,教師說明定格拍照的基本概念,讓各組分配角色,根據(jù)“導輝之歌”的歌詞內(nèi)容,以數(shù)字相機拍照自創(chuàng)動作后,配合歌曲播放,最后全班在畢業(yè)典禮上共同以非洲手鼓演奏“導輝之歌”。
全班反復練習完成自己的“導輝之歌”演奏后,在畢業(yè)前夕,教師使用錄像機記錄下學生所有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學生共同回顧這段學習歷程;同時依據(jù)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使用規(guī)定,每人發(fā)一臺 iPad,透過 Monkeys云端教學系統(tǒng),以討論模式,讓學生用 iPad寫下對學習歷程的感想,最后整合大家的意見。
(3)STEM課程實施的檢討
六年級學生對于“未達成創(chuàng)作任務”的組別能夠給予鼓勵,且能指出該組分工合作、掌握時間等問題;但對于“創(chuàng)作表現(xiàn)良好”組別評語多關注動作、聲音大小以及團結合作方面,較少呈現(xiàn)音樂專業(yè)用語。因此,教師在教授認知的觀念之余,宜多讓學生體驗,從中比較出其專有名詞的意義。
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本次音樂創(chuàng)作動機是由語詞出發(fā),局限于節(jié)奏,使得各組音樂作品的風格變化不大,下個課程循環(huán)時宜從“節(jié)奏”出發(f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變化組合之后進行創(chuàng)作。在信息器材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使用信息器材,因此教師需依據(jù)學生實際狀況調(diào)整使用信息器材的方法,避免影響學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
針對使用信息設備部分,本次采取小組實施后再擴大至一個班級使用的辦法;在作品修正、意見整合部分,信息設備的加入提升了教學效率,讓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上課重點。但事實上教師的備課時間和班級管理都面臨空前的挑戰(zhàn),因為教師不僅要在課前準備教學內(nèi)容、檢查所有的機器設備、測試上傳流程,課中要迅速地發(fā)放和回收信息器材、應付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突發(fā)狀況,課后還要整理龐大的資料、歸納為有用的教材以供下一堂使用,信息設備的加入使得老師負擔加重,備課時間嚴重不足。
3.結語
“提高效率,讓教師能更專注在學生學習”是筆者在小學教學現(xiàn)場發(fā)展STEM課程融入音樂教學的原動力。通過行動讓自己不斷地運用信息科技的特性,無論在教學準備、教學活動、教學評量等階段,逐步達成在無間隙的方式下,使用科技來支持和延伸教學目標。因此數(shù)字轉型的成功關鍵在于教師想法的轉變,“簡單、必要”是長期推動STEM課程融入音樂教學的重要考慮,隨著器材的快速更新,教師要更清楚教學本質(zhì),而不是被設備所迷惑??傊?,“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即為此理。
參考文獻
[1]張瑾.微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黃河之聲,2018(22)
[2]陳玲紅.談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 北方音樂,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