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清
摘? 要:為了落實“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正確的評價觀,將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加強學生在教學和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以學生能力為中心;教學評價;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3-0187-02
Teaching promotes learning and learning promotes evaluat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 ability
WU Xiuqing? (luanf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Guangze Coun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teachers need to have a correct evaluation view and combine various evaluation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in teaching and evalu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Keywords】Taking students' ability as the center;Teaching evaluation;Chinese
“以學生能力為中心”強調傳統(tǒng)的教學、教材、教法轉向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把課堂還給學生”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的推動者發(fā)揮輔助的作用。
1.樹立科學、正確的評價觀
評價是具有激勵、判斷、導向的功能。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評價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勵。在實踐中,我們要堅持對學生的正面評價,讓評價的過程成為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正面的激勵對學生的影響是終生的,也是不斷引導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情感品德的重要途徑。如在考察語文學習成果時,不能僅僅關注取得的成績,還要注重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同伴的合作等等。只有通過這種有效的評價,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實現發(fā)展。
教師是新型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主體。他們需要對自己教學評價的開展反思,適應多變的課堂要求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并力圖將評價活動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有效地發(fā)揮評價的激勵、發(fā)展和教育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一課中這樣描寫小艇。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
師:邊讀邊想象,對照剛剛自己畫的小艇,再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小艇的。生: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大概(6-9米)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師:哦,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你通過注釋知道了大概是(6-9米),你真會讀書。小艇長、窄、深,兩頭翹起,你抓住了小艇特色的關鍵詞。了不起!
(1)板書:長、窄、深
第一,獨木舟是什么樣子?(出示圖片)
師:說說獨木舟與小艇的相同之處。生:它們都是窄窄的,長長的,并且它們都是用來載人的……師:你真是一個懂得觀察的孩子,不僅講了它們的外形,還說了它們的用處,真棒!
第二,誰能用你的朗讀表現出小艇的又窄又深?
再請學生朗讀,即時點評,注意突出“又窄又深”;“二三十英尺長”讀得特長;“像獨木舟”真有趣!
(2)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
師:見過新月嗎?(出示圖片)有什么特點?生:新月和滿月不同,它像鐮刀一樣彎彎的。師:是??!像鐮刀一樣,兩頭翹起??矗⊥Ь褪沁@樣,(出示圖片)兩頭翹起,尖尖的。(板書:翹)師:“新月”該有多美啊,你能讀出它的美嗎?師:恩,讀得比剛剛美多了。這位同學發(fā)現作者一連用了三個比喻來寫小艇的特點,還發(fā)現了作者用比喻詞不重復,是??!這樣文章讀起來就不一樣了,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也會注意用詞的變化。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我通過表揚學生懂得運用課文上的注釋來理解,提醒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加強。接著我又讓學生學習三個連著的比喻句,通過小結來告訴學生今后的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向作者學習,做到學以致用。
2.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
評價本身是一個體系。在實踐中,除了教師評價外,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參評。學生是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是課堂的主體。
學生自評的過程是學生對自己的反省、反思的過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整理學習反思材料。讓學生養(yǎng)成善思、慎行的習慣。
學生互評。其理論基礎在于同齡人的評價往往能夠更加客觀地處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上,并從類似的思維方式和處事習慣上去觀摩、理解和判斷同齡人的行為。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仿佛走在山蔭道上,應接不暇。
師:同學們請結合插圖,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讀出來吧!
請個別學生來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然后請其他同學來評價。生1:他讀的很好,想像很豐富,并讀出了對花的喜愛。生2:我聽出了他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讀得特別響亮,突出了各色鮮花怒放的美麗景色。
師:這位同學說,他透過“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語,看到了各種顏色花卉艷麗,五彩繽紛的景象。(出示圖片),全班帶著愛花之心再次朗讀。
師:你們還積累過類似的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些花。
在這個片段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我先讓學生想象畫面,引出花卉艷麗,五彩繽紛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自己理解這個成語,出示圖片,最后傳情朗讀,再次感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并問還積累過哪些類似的詞語。學生個個踴躍舉手,說明同學們平時的積累還不錯。
家長參評的意義在于提高家長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關注度。特別是現在的家長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一起關注學習,溝通和了解的機會就更少。通過家長參與可以調動他們參與學生發(fā)展的熱情,也會給學生增加自信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在實踐上這三種評價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結合的,共同服務于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一根本目標。教師需要把它們融合在實踐中,形成整體效應。
這學期的家長會,我特別加入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在家長會上朗讀自己的獲獎作文,佳敏同學朗讀了《未來的交通發(fā)展》,贏得了家長們的陣陣掌聲。最后我讓家長說說對這篇作文的看法。
家長1:朗讀的聲音響亮、咬字很清楚!家長2:這應該是一篇想象的作文,想法很大膽,把車的外形與七星瓢蟲相結合,太了不起了?!?/p>
師:這篇文章是一篇想象作文,學生通過了解目前交通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想出了相對應的決策。那就是發(fā)明一種七星瓢蟲的車,讓尾氣、噪音、危險遠離我們!并提醒我們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想法很新穎,立意很獨特。
家長會上,家長與教師的評價有機結合,在這過程中,家長參與了學生的學習分享,并給予了學生肯定,給了同學們極大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3.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從評價的時間維度上來看,評價又可以分成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表現。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把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看做一個封閉的環(huán)節(jié),包括課前預習、課堂上的參與、課后的聽說讀寫等,包括階段性成果檢測。
結果評價是傳統(tǒng)教學評價中的常用手段,具體來說主要包括隨堂檢驗、課后反饋等等。結果評價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反饋教學成果的最直接手段。通過這種手段,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實際情況改進自己的教學。結果評價不僅為教師所關注,同時也為學生和家長所關注。對于這兩種評價方式的相結合,本人有以下的見解:
(1)結合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平臺,通過“隨堂測試”的形式不僅能夠及時檢測出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真實水平,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分散考查的形式也能夠減輕教學負擔。
(2)結合其他活動。小學生還處于性格活潑的階段,通過結合其他活動如班級詩歌朗誦會、體驗當老師等其他評價活動形式,能夠增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本身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和意識。
(3)建立成長檔案袋。成長檔案袋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yè)完成情況等。檔案袋的建立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同時也能夠讓評價發(fā)揮更多的功能,成為教師開展因材施教的工具。
小學語文學生檔案袋包括:一是本學期每一篇作文或周記的寫作情況;二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三是學期內某段時期內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或感悟等。
所以“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應該更加強調學生在教學和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強調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通過重視學習過程完善評價體系的建設,這樣才能真正做好“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文泉.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心向的培養(yǎng)[J].教學月刊,2017:433-436
[2]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20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