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繁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yǎng)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是促進學生價值觀發(fā)展、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的一個關鍵階段。主要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方法策略
一、基于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小學是孩子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階段,根據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小學生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他們的思維已經具有可逆性,出現了守恒的概念,并且可以進行簡單的群集運算,但此時進行的運算必須依靠具體事物的支持,對于尚未發(fā)生的事物還不能進行獨立思考。因此,教師要想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階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能力水平出發(f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講解完“克與千克”相關知識點,進行課后題鞏固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列舉生活中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估算橡皮、數學課本、蘋果等物品的重量,估算24個梨子大約重多少千克等此類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習題答案的過程中,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對該問題的大致印象,通過這樣的方式鞏固新知識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游戲、競賽等手段的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不僅要求認真的態(tài)度,也離不開冷靜沉著的思考。然而小學生大多活潑好動,面對枯燥的數學知識,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小學數學教師要思考的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尚不能準確地把握長方體的相關概念,教師可以先通過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物品,將本節(jié)課所要掌握的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相關概念教授給學生,隨后提出問題“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引導大家觀察長方體模型,以小組競賽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看哪一組回答得又快又好,為學生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情境。通過這種形式展開數學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對長方體概念的認知,啟迪學生的智慧,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學習當中,還可以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為以后正方體等其他類似概念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基于小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要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圖和平面圖形的過程;過程與方法方面要求學生要能在具體情境中,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的估算,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能達到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用數學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等基本效果。由此可見開展數學教學與生活實例相結合的重要價值。以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在此之前,學生幾乎從未接觸過類似相關概念,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等常見的事例,創(chuàng)設常見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進具體生活場景,借助可感物品加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知。教師在上課前要事先準備好如蘋果、糖果之類的物品,并借此提出問題,“將一個糖果平均分給三個同學,應該怎樣分呢?”,隨后可以邀請一到兩名學生到講臺上實踐演示,以此作為開展知識教學的切入點,慢慢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逐漸滲透分數的意義知識點教學,并引入“1”的意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基于過程評價的要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水平,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建立自信心。因此,僅僅關注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來評價學生,對一部分學生是不公平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對學生的各類表現做出及時并且有效反饋,這也是使得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更加科學化、有效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觀察物體”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在課程一開始,組織學生分組觀察一個簡單物體,對A小組作指導時,其他小組要進行認真觀察,并提出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關注組內每一位同學的討論參與度、討論態(tài)度,給予客觀的反饋,做好引導者的角色,以鼓勵為主,著重注意調動表現不大活躍的學生的積極性。在小組成員發(fā)言回答問題時,要著重關注學生的積極性,注重挖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程度,堅持正面引導、鼓勵為主的原則。
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教師要堅守生活化、實踐化、趣味化的原則,本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求知欲的目的,進行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為學生的中學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袁月尹.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69.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