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課堂提問策略探索》為理論指導,分析了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并結(jié)合現(xiàn)行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教學實例,從內(nèi)容、方式、技巧及時機等四個維度闡明了初中英語課堂提問的實用策略。
【關(guān)鍵詞】初中英語教學;課堂提問;提問技巧
【作者簡介】張曉紅(1968.10-),女,漢族,福建永泰人,福建省永泰縣青云中學,中級,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英語教學要“注重素質(zhì)教育”“采用既強調(diào)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因此,英語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英語能力、思維品質(zhì)、文化意識及學習能力。課堂提問作為日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從操作性的層面,為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
一、 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教學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分析
1.英語課堂缺少提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采用課堂提問和對話的形式,來檢驗學生的聽課效果和學習質(zhì)量。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英語知識技能較多,學習任務(wù)繁重,教師往往就忽略了有效課堂提問,這對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非常不利的。
一些教師采用機械式的教學方式,只是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而學生只需認真聽,做好筆記。教師為學生朗誦課文、講解生詞、舉例子,卻很少提問學生。以仁愛九(上)Unit1 Topic2 Section A為例,有位教師是這樣教學的:課堂伊始學生被動地聽教師歸納總結(jié)P7 Grammer和Funtions,接著聽老師講解生詞和短語,然后聽教師講解語法和翻譯課文,最后全班學生自己讀對話一遍,整個過程學生來不及想“是什么”“為什么”就下課了。這種講解傳授就成了孤立的單邊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影響了核心素養(yǎng)中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2.課堂問題的提出缺少技巧性。在教學中,一些教師設(shè)置了課堂提問,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提出的問題太過于隨意,缺乏技巧性。如仁愛八(上)Unit1 Topic1 Section A的教學中,有位教師采用傳統(tǒng)“值日生匯報”方式來導課,如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s the date today? What' 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s everyone here? 師生的一問一答看似順暢無比卻毫無新意,這樣的課堂提問教學就缺乏技巧性,影響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3.課堂提問缺少針對性和科學性。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突出問題,即教師偏好提問某一層次的學生,忽略了其他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有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沒有針對該課的內(nèi)容,科學性地預設(shè)問題,提問的意義被降低。提問的設(shè)置要體現(xiàn)針對性與科學性,不能太簡單,例如“Yes or No”“Are you…?” 等問題,表面上使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實際上流于形式。問題也不能太難,例如仁愛八(下)Unit 5 Topic 1 Section D,教師在未講授課文之前就提出“Why is Beijing Opera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的問題,這個問題難度較大,超出了多數(shù)學生的理解范圍。因此,課堂提問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保護他們學習自信心的基礎(chǔ)上,提升提問教學的實際效果,促進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二、 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教學的策略探究
1.問題設(shè)計要有藝術(shù)性。
(1)設(shè)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學生的知識、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備課要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層次學生進行問題的設(shè)計,以全局化的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講授仁愛九(上)Unit 4 Topic 1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 C”時,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關(guān)于“What' s your invention”的作文,對于高、中層次學生的提問,筆者采用了特殊疑問句的提問方式:
T: What does your invention look like?
S: It looks like a tiger.
T: What is it made of/form?
S: It' s made of/form…
T:What is it used for?
S: It' s used for cleaning the room…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name it?
S: I' m going to name it “Superman”.
通過回答,大部分學生基本上理清了寫作思路,并產(chǎn)生了群體效應。而對淺層次學生,教師則采用一般疑問句的提問方式。如:“Do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 in the future?”“Are you interested in your invention?”“Is your invention used for cleaning the room?”以這些問題來啟發(fā)此類學生的思維,要求他們寫出簡單幾句話即可。通過分層次提問,教師不但發(fā)揮了高、中層次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同時也讓淺層次后進生主動參與,在回答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英語學習主動性。
(2)問題的設(shè)計要與生活相結(jié)合。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有必要加強問題與實際生活的結(jié)合,設(shè)計出更多接地氣的問題。如仁愛八(上)Unit 3 Topic 1 “whats your? hobby?” Section B,本課目標是讓學生掌握“used to do” 這個重點句型。在上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自己過去與現(xiàn)在的愛好寫下來,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
T:What' s your hobby?
S1:I' m fond of playing football.
T:What did you use to do?
S1: I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對于這些既熟悉又與生活貼近的問題,學生自然愿意參與并踴躍回答,他們很快就能朗朗上口,最后每個學生都能準確應用“used to do”的表達法來正確表達。
2.提問的方式注重開放性。《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要“整體設(shè)計目標,體現(xiàn)靈活開放性”。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重問題的開放性,讓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討論問題中各抒己見,在討論中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例如仁愛八(下)Unit 7 Topic 2 I' m not sure whether I can cook it well .Section C的教學前,教師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哪些餐桌禮儀是有禮貌的,哪些餐桌禮儀是沒有禮貌的。小組經(jīng)過幾分鐘討論總結(jié)后,師生進行問答:T:what is polite when we eat at the table?
S1: Eat up the food on the plate.
S2:Don' t take more food than we need.
S3: Speak quietly…(學生非常興奮, 一個個舉起手爭著回答)
T: What is impolite when we eat at the table?(教師追問)
S1:Eat noisily.
S2: Speak loudly during a meal.
S3: Eat with your arms or elbows on the table… (在不知不覺中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詞匯)
由于這種提問沒有固定答案,所以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異?;钴S,這時候?qū)W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甚至基礎(chǔ)薄弱的學生也能回答,例如討論“有禮貌的行為”時,他們會說“smile”“thank you”等;討論“沒有禮貌的行為”時,他們會說“smoke”“talk loudly”等。
開放性的提問教學要精心設(shè)計,避免整節(jié)課全程開放性的提問,要讓問題的答案落在實處,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3.啟動追問思維,展開遞進式提問。采用遞進式提問,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例如仁愛九(上)Unit 2 Topic 1 Section C本單元的話題是“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寫一篇有關(guān)污染的作文,為了理清寫作思路,筆者設(shè)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并進行師生問答:
T: What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odays world?
S: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問題較簡單,學生爭先恐后舉手回答)
T:What makes the 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筆者追問)
S: Some chemical factories produce terrible gas and make the air bad/… (教師表示滿意并及時反饋“Great,you got it”“Well done”“Good job”…)
T: What can it harm?
S:It can harm Plants/animals/human beings…
(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持續(xù)跳躍),筆者繼續(xù)追問:
T:What should we d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 Make laws to prevent the factory polluting the air. /…
這些問題與寫作內(nèi)容是緊密相連的,深入淺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析疑。教師通過以上遞進式課堂提問,逐漸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相關(guān)的寫作內(nèi)容上,使得寫作的內(nèi)容由點到面,水到渠成。
4.精確把握提問時機。教師要充分地利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時機,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在導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結(jié)合教學目標、教學流程、重要節(jié)點和興趣愛好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教學手段,漸進式吸引學生加入課堂學習中。例如,在學習仁愛八(上)Unit3 Topic1 “Whats your hobby” Section A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一些名人的個人資料,如鄧亞萍、姚明、周杰倫等(其中包括他們的興趣愛好)。并進行提問:
T: Look, who is he?
S1: He is Yao Ming.
T: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
S1: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隨著一張張圖片的展現(xiàn),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昂,爭先恐后舉手發(fā)言,參與的熱情超出了老師的預想,在快樂中學習了很多表達愛好的詞組,并掌握了“Sb. like(s) doing sth.”的句型,教師趁機引出本課堂重點句型“What' s your hobby?”學生一看到這個問題就非常感興趣,紛紛回答自己的愛好,就連平時膽小和成績不好的學生也鼓起勇氣舉起了手,例如:
S1: I like singing English songs.
S2: I like running in the morning.
S3: I like drinking coffee…
教師提出“愛好”問題,讓學生踴躍回答,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逐漸引領(lǐng)學生進入到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促進英語學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緊密聯(lián)系教材,結(jié)合社會人文價值觀,科學設(shè)計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提高其思維水平的參考性問題。課堂問題的設(shè)計要體現(xiàn)出科學性、針對性、時機性和有效性。教師只有充分做好課堂提問的準備,才能發(fā)揮出該教學手段的重要價值,從而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群.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課堂提問策略探索[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19,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