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蕓
摘 要?數學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學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學生理性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生活常識的積累方面產生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務必肩負起教好數學并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任。但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很多學生卻難以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與熱情,導致教學效率偏低,教學效果較差。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改變這一現狀,全面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筆者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段;高效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2-0125-02
眾所周知,小學學校按照年齡與學段將學生分成小學低段、小學中段與小學高段。小學低段為入門階段,小學高段為提升階段,而小學中段則承擔著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職能,教師所選擇的教學策略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低段教學內容的回顧以及與高段教學內容的銜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激發(fā)學生興趣、聯(lián)系現實生活、提升思維能力、完善課堂體系四方面入手,并以此為達成高效教學目的方法。
一、開展趣味教學,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卻不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一味地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書面成績,但將目光放長遠,站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上看,由于這種教學模式犧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數學學習過程的抵觸情緒,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師想要讓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全面發(fā)展,形成高效教學的局面,就需要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面積》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讓多媒體教學設備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在課前,教師使用“幾何畫板”“Flash”等軟件制作一個可動的課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教師操作課件,將長方形與正方形分割為等分的、已知面積的小正方形,再將這些小正方形組合成為大正方形與長方形,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面積公式:面積=邊長(長)×邊長(寬)的推導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合理地利用了學生對于動畫這一要素的興趣,將學生的興趣點轉化到數學知識與數學學習過程中,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再如,教師在執(zhí)教《時、分、秒》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通過時鐘指針判斷時間的方法后,隨機撥動教具時鐘上的時針、分針、秒針,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說出教具時鐘上所顯示的時間。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搶答游戲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聯(lián)系現實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且最終會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想要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利用數學學科的這一特點,緊緊圍繞現實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時以現實生活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進而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建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能夠運用于現實生活當中解決問題的技能。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四則運算》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新學期伊始,學生去商店中購置學習用品”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教師為學生分配顧客與收銀員的角色,讓學生自主地完成購物過程中的付款與找零,同時要求扮演收銀員的同學準確地計算出物品的單價與總價。在一輪角色扮演過后要求學生交換角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重復的過程中學會四則混合運算當中“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計算的過程中,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般,只能在聽講過后進行練習。在此教學模式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三、引用思維導圖,提升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是無需爭議的事實,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同樣是事實。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及時吃透教師講授的內容,也難以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用思維導圖去改變這一現狀,讓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思路與思維方法,并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幫助學生串聯(lián)知識點,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框架的構建。
例如,教師在執(zhí)教《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相關內容時,為學生設計思維導圖:教師在最左側寫下“四邊形”,由此向右延伸出“平行四邊形”“梯形”兩條線,并根據這兩種圖形的四邊關系去引申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四邊形嗎?”生答:“由四條邊組成的圖形為四邊形?!苯處熇^續(xù)提問:“同學們觀察這兩種四邊形,他們的四條邊都有著怎樣的關系呢?”學生便能夠根據觀察的結果回答教師的問題“平行四邊的兩組對邊都是平行的,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边@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準確地認識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點。
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向學生普及這兩種四邊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再如,教師在執(zhí)教《三角形》的相關內容時可用同樣的方式,根據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并讓學生結合三角形特性的相關知識點,去思考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將兩個三角形組合,形成平行四邊形,進而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路會變得更加清晰,能夠迅速吸收教師在課堂上傳遞出的內容,進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由于教師向學生介紹了這些平面圖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數學課堂的生活化程度被提升,對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的提升產生促進作用。
四、提升備課質量,完善課堂體系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陣地,教師是否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備課工作,與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換言之,高質量的備課工作是教師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不僅不重視備課工作,甚至將備課工作視為一種工作負擔,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難以提升。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前做足準備工作,為學生帶去更加精彩紛呈的課堂。
首先,教師需要備好教學內容,通過不斷挖掘教材內容,精準地定位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并合理地使用教輔書籍、互聯(lián)網等工具,尋找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也要向優(yōu)秀教師取經,活用他人經驗與自身的教學過程相結合。不僅如此,教師也需要在備課時將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考慮在內,確保優(yōu)生“吃得飽”,相對較差的學生“吃得上”。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在備課過程中逐步完善教學流程,讓數學課堂更有設計感。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形成高效教學的局面。首先,需要教師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其次,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認識生活;再次,需要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知識框架,提升思維能力;最后,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備課質量,為學生帶去更加精彩的課堂,讓學生享受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先龍.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策略探索[J].學周刊,2017(17):130-131.
[2]許海燕.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高效策略[J].數碼設計,2017,6(10):188.
[3]鄭春萼.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