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音樂是廣播文藝節(jié)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隨著人們藝術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聽眾對于節(jié)目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背景音樂的選用,是一個廣播文藝節(jié)目能否吸引聽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在廣播文藝節(jié)目當中合理地運用西方古典音樂,使節(jié)目能夠吸引到更多受眾的注意,希望能為廣播從業(yè)人員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為我國廣播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維瓦爾第;四季;電臺廣播
一部完整的廣播文藝作品,主要由干音、底樂和音效組成,通過聲音將想要表達的內容呈現給聽眾。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時代,人們是否能夠持續(xù)關注一個作品,一般取決于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廣播文藝作品最先展現給觀眾的,一般都是節(jié)目的背景音樂,而西方古典音樂以作者精湛的作曲技巧,和諧的配器,悠遠的意境,往往能迅速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受眾進一步關注節(jié)目,是許多節(jié)目制作人喜歡選用的背景音樂類型之一。本文旨在從音樂的調性、速度、配器等方面了解樂曲該如何搭配節(jié)目。但因古典音樂體系過于龐大,本文僅以分析古典音樂中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維瓦爾第,及其最具代表性的協奏曲作品《四季》為例。
一、音樂的調性
每首樂曲,都有各自的調性,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了解曲子所想表達的情緒。所以了解了樂曲的調性,就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判斷這首樂曲是否適合節(jié)目制作者的要求。維瓦爾第的《四季》,由《春》《夏》《秋》《冬》四首不同風格的小提琴協奏曲組成,分別為E大調,g小調,F大調,f小調。不同的調性,使樂曲的各個樂章,都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帶給聽眾截然不同的聽覺效果。
E大調《春》,在以E大調為主的第一樂章中有著清新典雅,燦爛明亮的音樂風格,能直觀地讓聽眾感受到音樂所表達出的溫柔優(yōu)雅。升c小調的第二樂章,彰顯出了慵懶、閑適的田園風光,第三樂章回歸E大調,但與第一樂章不同的是,展現出了充滿動感、歡快的畫面。整體而言,《春》適用于配合敘述情感表現為高興、開心、積極的文章。
g小調的樂曲時而充滿悲傷,時而暴躁易怒,《夏》給人的感受也是如此,在沉重的情感當中展現著悲劇性。三個樂章均為g小調,但是各有不同。在潛藏著激烈情緒的第一樂章過后,轉換為充滿凝重的第二樂章,隨后第三樂章的情感如同狂風暴雨般沖擊著聽眾,使用者可以在需要表現情節(jié)沖突感強烈時使用《夏》這首樂曲。
F大調的《秋》,在帶給聽眾明朗歡快的場景的同時,又藏有著些許悲傷。主調為F大調的第一樂章描繪著一幅人們載歌載舞、喜氣洋洋的畫卷,d小調的第二樂章承接上個樂章,呈現出了人們在歡慶過后休憩的場面,轉回F大調的第三樂章展現出的是一幅獵人狩獵的景象,前半段充滿獵人追捕獵物的緊張感,而后半段則是體現獵物被追捕的惶恐與最后死亡的哀傷,使得樂曲適用在一些情緒表現為惆悵、懷思,又帶有一些悲傷的文章當中。
f小調的《冬》具有非常深刻的情感展現。第一樂章通過f小調的旋律,描繪人們在冰天雪地中瑟瑟發(fā)抖的場景,能夠使觀眾感受到寒風的凜冽。降E大調的第二樂章曲風一轉,通過柔和的旋律展示人們在屋中烤火避雨的悠揚閑適,第三樂章同樣回到了f小調,但通過人們在冰面上游玩卻遇到冰層斷裂的場景,音樂也會有前半部分的愉悅舒暢轉為后半部分倉惶緊張的情緒轉換。情感豐富的《冬》適合在表達一段充滿戲劇性的文章當中使用。
但就如同《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四首樂曲,每一首都有三個不同調性的樂章一樣,每個不同的樂章當中的調性,也是會隨著作者情緒的不同,而采取轉調等技巧,變換調性來增加樂曲的厚度。如《春》的第一樂章,就是由E大調到B大調再轉為升c小調最后回到E大調。所以并不是說E大調的《春》,整首樂曲就為E大調,而是E大調的旋律占比較大。因此,對于不同的曲目,我們可以通過選定需要表現何種情感的樂曲,再節(jié)選相應的段落來判斷是否合適。
二、音樂的速度
音樂當中能夠左右觀眾情緒的因素,除了本身的調性以外,樂曲的節(jié)奏也與最后呈現出的效果息息相關。同樣的曲子,調性相同,節(jié)奏不同,都會使得觀眾產生的情緒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樂曲來配合文稿制作節(jié)目時,也應注意了解音樂的節(jié)奏是否能夠與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相匹配。
在音樂當中,節(jié)奏包含了許多的運動形態(tài),音符的長短與強弱和速度都與節(jié)奏息息相關。具體而言,節(jié)奏一般可以分為節(jié)拍與速度兩個方面。節(jié)拍指的是音樂中強拍與弱拍在一定時間內有規(guī)律的進行交替運動,它們的組合稱之為拍點。速度顧名思義,就是周期運動當中的速率。
以維瓦爾第《四季》中三個樂章同為g小調的《夏》為例,第一樂章為3/8拍,主要速度標記為Allegro nonmolto.不太快的快板,其中30小節(jié)后轉為Allegro快板,52小節(jié)后又變回原本的速度。3/8拍是由四分音符劃分出的節(jié)奏的特殊形式,與3/4拍類似,但是卻有著細微的區(qū)別。這樣的節(jié)拍情緒較為活潑,但配上Allegro non molto這樣的每分鐘低于108拍的速度,同時在樂章當中淺嘗輒止地轉成每分鐘在132拍左右的Allegro后又回到原本的速度,使得原本較為激烈的情緒受到抑制,配合前文所提到的調性描繪的畫面,營造出激烈的情感埋藏在深層之下的氛圍。
《夏》的第二樂章較為簡短,沒有標注節(jié)拍,其速度標記為Adagio柔板,其速度一般在每分鐘56-65拍之間。此速度配上g小調,起到了承接第一樂章的作用,讓聽眾能夠感受到緩慢、凝重的氣氛,并為第三樂章釋放情感做好了鋪墊。
第三樂章的節(jié)拍為3/4拍,其整體的音樂形象是流動的,第一個音因為強拍而帶出了有力的音頭,充滿力量感,后兩個弱拍為重音之后的演繹提升了樂句的流動性。第三樂章的主要速度標記為Presto急板,其速度在每分鐘168-177拍,極快的速度,將之前所收縮的情緒盡數釋放出來,所以第三樂章所帶給聽眾的聽覺沖擊也最大。
三、音樂的配器
每一首樂曲,當流傳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有不同的樂器來進行演奏。同時,伴奏的樂器不同,又會使得不同的旋律樂器演奏出來的風格各不相同,因此,即便是同樣的一首樂曲,我們確認其調性、速度、節(jié)奏適合想要使用的文章內容,也要在選取的版本上有所了解。
同樣是維瓦爾第的《春》,有使用多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倍大提琴的五重奏版本,也有在五重奏版本的基礎上加上羽鍵琴伴奏的版本,還有僅使用鋼琴伴奏的版本,以及通過交響樂隊伴奏的版本等等。五重奏版本演奏出來的效果,能夠讓觀眾產生身處華麗的宮廷宴會中,賓客們翩翩起舞的感覺,同時可以通過不同聲部樂器的演奏,來細致、立體地展現華貴、典雅的旋律,適用于在涉及西方的建筑、民間風俗、文化等節(jié)目當中使用。而加上羽鍵琴后,五重奏版本的樂曲能夠讓聽眾感受到這個宮廷宴會所處的時代,充滿了巴洛克時期的風情,則讓樂曲的適用范圍縮小到了特定的時期。若是使用鋼琴來伴奏,則是會更有現代氣息,并不局限于何種具體的時代,適用的場景與文章的種類也更多。如果是交響樂版本的伴奏,則突出氣勢上的宏大,多聲部、多樂器產生的效果,能夠讓聽眾直觀地體驗磅礴的氣勢,感受場面的震撼,這樣的版本,適合搭配需要強烈表現力的文稿使用。
結語
我們在選用包括古典音樂在內的背景音樂時,可以通過了解音樂的調性、節(jié)奏、配器等相關信息,有針對性地選用能夠適配自己聲音與文章情緒的音樂。一個背景音樂與音效、人聲相契合的作品,可以使文章的情感和意境更上一層,也更能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同時,背景音樂或者音效在沒有使用升華型結束語的作品中,能夠幫助制作者對作品進行收尾處理。用好背景音樂與音效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作,值得廣大廣播從業(yè)人員深入學習與探討。
參考文獻:
[1]范鵬偉,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徐唐貴,廣播節(jié)目片花的制作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04):114.
[3]郭建東.廣播節(jié)目中背景音樂的選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8(10):35.
[4]李倩,音樂的第一要素:節(jié)奏[J].戲劇之家,2019(21):47-49.
[5]張可鈺,如何制作高水準的廣播片花[J],傳播力研究,2019,3(17):30.
[6]馬婧籪,論音響音樂在廣播節(jié)目中的功能及運用要領[J].今傳媒,2018,26(09):128-129.
[7]沈金華,淺談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特點[J].自貢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01):77-79.
[8]馬成.巴洛克音樂風格時代特征之探究[J].北方音樂,2020(05):18-19.
【作者簡介】蔡昕辰,寧德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