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必友
摘 ?要:本論文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構建新的模式,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
關鍵詞:構建新模式;小學語文;提升素養(yǎng)
新課改猶如涓涓細流一般,已經深深地浸潤到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每個角落。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師生開辟了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在課改理念的指引,轉變觀念,小學語文教學新模式也隨之應運而生,將有助于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構建多彩拼音教學模式
剛步入一年級的孩子,對事物感知力差,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細節(jié)。學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容易張冠李戴,導致在拼讀過程中漏洞百出。為了使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拼音教學部分,根據(jù)教學的內容,選擇不同色彩的粉筆書寫教學。教學字母時,為了表示字母的書寫方法,由幾筆組成,就用幾種顏色或由幾個字母組成就用幾種顏色,如寫“d”時,“|”用紅色,“ c”用黃色,寫“αi”時,“α”用紅色,“i”用綠色。教音節(jié)時,為表示音節(jié)的組成幾拼音就用幾種顏色。如“zhú”板書時,“zh”用深綠色,“ú”用淺綠色,書寫“huā”時,“h”用綠色,“u”用紅色,“ā”用黃色,“zhú”“huā”的音讀“竹”、“花”顏色也像竹、花。整體認讀音節(jié)是獨立的整體,每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用同一種顏色書寫。這種多彩教學方法既能記憶字母的字形,又能讀準音節(jié),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構建“雙主”識字教學模式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眰鹘y(tǒng)的識字教學方法是教師逐字講解構字方法,接著組詞,然后讓學生認讀并抄寫生字。這種簡單重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課堂教學也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在一年級識字教學中進行了“雙主”教學模式的探索。所謂“雙主”,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個模式可用“讀、看、記、寫、找、說”六個字來概括。
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同桌之間、師生之間互讀,糾正錯誤發(fā)音。
看、記:觀察字形,分析生字結構,識記字形。經過實踐,學生總結了很多記字方法,如:“脫”和“說”屬于姐妹字,換偏旁記;“贏”屬于復雜的字,拆開記;“耍”和“要”容易錯的字,抓特點記;“休”屬于會意字,展開想象記;“品”、“森”屬于特殊字形的字,編兒歌記……
寫:進行拼寫和漢字書寫練習。
找:找發(fā)現(xiàn)、找朋友(組詞)。
說:說自己識字中的獨特見解,用一個或幾個字說句子。如:(形近字)我要和小伙伴一同去廣場玩耍。(多音字)看守大門的,也喜歡看小說。
三、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并在《學記》中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倡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又相互切磋,彼此交流,以增強學習的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小組:4-6人,按男女搭配、鄰近座位、優(yōu)差生搭配等原則,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編排形式也隨之變成“馬蹄型”、“半圓型”等),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樹立了中等生和后進生的信心,形成“讓每一個學生進步”的教學氛圍。符合現(xiàn)在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長久的發(fā)展。
如,二年級下冊21《戴嵩和畫家》一文的讀通課文的教學,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首先給每個小組下達“任務”、分配“工作”。小組內借助拼音自己讀課文,把生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然后,組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合作,也可適當引進組際間的競爭。接著,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搶讀、表演、開火車等多種激勵機制,)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最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激勵,相互進步,達成教學目標。
四、構建多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把音樂、美術等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
(一)創(chuàng)設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靥砑有┮魳罚蚺錁防收b,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jié)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快樂的節(jié)日》這一課,課文與歌詞內容基本一致,讓學生改讀為唱,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
(二)美術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美術在啟發(fā)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荷花》這一課中,我先自已畫一幅很好看的荷花,讓學生通過圖,先了解荷花是什么樣子的,對理解課文更加直觀形象。
(三)動手做一做看
孩子動手做一做,會給他們新的的體驗和更多的收獲。如,我在教學《大海中的燈塔》一課中,在學生品讀理解課文,讓學生動手做書簽,將文中名句、課外搜集的友誼句子做成書簽送給同學、朋友。孩子在做書簽中既展現(xiàn)個性特點,又增進了同學、朋友間的友誼。在《動手做做看》一課中通過孩子們動手將金魚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水溢出來,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印證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孩子動手做一做,對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只是在課堂模式等外在形式上要符合課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章蘊玉.朗讀·語感·語文素養(yǎng)[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李建英.從“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yǎng)”[J];新課程(下);2011年05期.
[3]徐曉麗.建立開放式課堂結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為例[J];學周刊;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