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已經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和普遍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在小學這一基礎的學習階段,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是教學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部編版語文教材圍繞語文要素建構適合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容體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圍繞教材內容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落實好單元語文要素。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要素;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4-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4.036
語文要素是部編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因此也應該成為教師在解讀教材內容和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過程要圍繞的主題和核心,以實現(xiàn)利用好部編教材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最終目標。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意義
語文要素主要指的就是構成語文的基本要素。而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則在報告中簡單定義了語文要素的內容,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要素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核心內容,因此在每個單元新增的導語部分都對本單元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以及習作要求等進行了簡單概括和重點強調。
圍繞導語中提出的語文要素開展高年級語文教學,不僅有利于教師對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的科學規(guī)劃,而且有利于教學重點的明確。每一個單元前的導讀部分將單元的人文主題落實到了具體的語文要素上,幫助教師進一步掌握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時應該從哪個方向入手,以及應該針對性培養(yǎng)學生哪一方面的要素。
在教師具有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過程就能夠重新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且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根據(jù)語文要素設計教學內容,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的過程正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對于深化素質教育,拓展學生基礎語文知識,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以及對小學生進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教師針對部編版語文教材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確保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抓語文要素。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時不僅要緊跟教材編寫的結構框架,也要在每一篇文章的講解過程中落實好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構建高效高質量語文教學課堂。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策略
(一)把握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科學設計課堂教學內容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統(tǒng)編版本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前的章前導語部分都有對本單元內容和要求的簡要概括,其中主要包括了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語文要素以及習作要求。實際上這一部分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開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標準,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時緊緊圍繞基本的語文要素來展開,確保學生對語文要素的了解和掌握,而這一點正逐步成為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探究的重要關注點之一。但是在滿足這一要求的同時,部分教師忽略了其中隱含的另一方面的要求,那就是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
學校教育中每一個年級,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整體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內容上具有其內在的聯(lián)系。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尤其重視這一方面。這種關聯(lián)性不僅表現(xiàn)在同一冊教材中不同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還包括了同一年級上下冊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各個年級教材編寫內容的內部聯(lián)系。因此,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發(fā)現(xiàn)并且掌握這種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圍繞這種關聯(lián)性來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在同一年級上下冊的教材中,單元的語文要素在相互聯(lián)系的同時會有所區(qū)別。上冊的教材中單元語文要素主要強調學生觀察、想象等從整體上進行理解和把握的要求,而在下冊則大多強調體會文章細節(jié)的寫法,并且要求在寫作的過程中加以運用,整體呈現(xiàn)出由整體到部分,由淺到深,由概念到實踐的一個邏輯。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圍繞這一邏輯展開。在整體把握上下冊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建立上下冊的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上冊的教材內容可以將下冊對應的一部分內容作為課堂拓展提高的環(huán)節(jié)完成,而學習下冊的時候則可以將上冊的基礎部分作為課前導入來回顧。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知識之間的關系網絡,而且可以讓學生體會學習過程中的層次感和詳略重點,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不同年級的教材,整體上的語文要素呈現(xiàn)出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也要體現(xiàn)出層層深入的特點。針對語文教學中同一種寫作方法或者是同一種文章體裁,在不同的階段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于基礎階段,教師可以設計閱讀文章,體會概念和特點的教學內容。在提高階段,則可以設計體會文章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的寫作方法,在最終階段則可以讓學生切實掌握這一寫作方法并且學會實際運用,也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進行具體的實踐。通過把握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圍繞要素提出的要求,科學設計每一節(jié)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和重點,保證在課堂上落實好每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建立教材文章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完整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依據(jù)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和編寫特點,落實好單元語文要素不僅要關注整體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還要探究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和方法。
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在當前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開展教學主要緊跟教材編寫的過程來進行,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單元語文要素落實的主要途徑就是完成教材上課后的習題。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不僅略顯枯燥,而且在實際的教學效果上來看也有所欠缺。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必須從轉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構建完整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
教師在課堂上要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來完善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使得課堂教學能夠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在每一節(jié)課的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帶領學生回顧單元導語中關于語文要素的相關解釋和要求,然后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來對這一要素進行解釋,具體到文章內容、結構、語言特點等細節(jié)性的要求上來。然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體裁特點等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語文要素的具體要求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并且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形式不同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歸到課本上,以每一篇文章后的習題為基礎對文章進行再一次的細節(jié)分析,并且確保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課后題目。
教師可以按照文章的特點以及核心的語文要素進行教學的拓展,可以是同類型文章的自學講解展示,也可以是圍繞語文要素設計的演講比賽,寫作練習,故事講解,故事創(chuàng)編等多種形式的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從而鞏固學生對語文要素的掌握,確保語文要素的落實成果。
例如,以《草原》一課為例,《草原》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以記敘文的形式從作者自身經歷的角度描繪了草原的風光。在對文章的內容做詳盡的講解時,教師首先要明確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想象。在第一單元的導語部分指出本單元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根據(jù)所教所學進行拓展想象,并且學會在習作的過程中大膽想象并且仔細描繪細節(jié)。教師在設計《草原》這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時,要緊緊圍繞這一要求來展開。
在課前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單元導語的內容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考慮如何將想象落實在本篇課文中,并且以此為話題展開班級討論,并實現(xiàn)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和引入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學生逐步進入到課堂學習的狀態(tài)之后,就可以組織學生正式開始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根據(jù)想象這一語文要素要求以及文章記敘故事,描繪風景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展開課堂教學。在學生完成課文內容的初步閱讀和課后字詞習題的初步預習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場景。
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創(chuàng)建情境。也就是說要將創(chuàng)設場景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要求完成場景創(chuàng)設。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初讀以及對草原風光的合理現(xiàn)象提出草原這一場景中應該出現(xiàn)的元素,如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點綴其間的五顏六色的鮮花,悠閑散步的牛羊和馬等,也可以增加一些如微風拂過的聲音,動物的叫聲等聲音的元素。在學生說出自己想象的場景之后,教師要在電腦上完成想象素材的展現(xiàn),最終完成學生想象中的草原場景。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討論想象的整個過程,以交流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同時,要更好地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做好重復的準備,以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素材,并且將這些素材在電腦上進行融合展現(xiàn)。在完成情境的創(chuàng)設之后,教師可以在情境下完成課文內容的詳細解讀,并且在最后以討論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擴展和改編,想象自己在這樣的草原場景中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并且讓學生對自己的故事進行展示。
通過這一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完成對教材文章的學習和解讀,又做到了在講解文章的過程中落實好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進一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三、結語
部編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語文要素,是本單元教學開展的核心要求,對于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小學生綜合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并落實好單元語文要素,實現(xiàn)高質量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呂虹.部編語文教材落實語文要素的三個角度[J].教學與管理,2018(8).
[2]刁文文.基于語文要素的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以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18(11).
[3]陳濤.依循散文特質落實語文要素——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學解讀[J].小學教學研究,2019(19).
作者簡介:穆娟弟(1987.9— ),女,漢族,甘肅靜寧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