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奕
摘? 要:當前,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已成為一種時尚的教學方式。但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備課過程中,我發(fā)現,有些教師會把關注的重心過分偏向于多媒體課件,為課件而課件,根本未從“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考慮,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關鍵詞:多媒體;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本文就品德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出現的兩大問題作一些思考。
一、脫離學生情感、形式主義的課件展示
你遇到過這些問題嗎?
【教學情景一】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歡歡喜喜慶國慶》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呀?(多媒體課件出示:五星紅旗)
生:國旗。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五星紅旗,它是什么樣子的?
生:有一個大的五角星,還有四個小五角星。
師:對了,我們現在就要來制作一面國旗。(多媒體課件出示要求:紅黃兩色分別涂旗面和星星,涂色不能出格,顏色要涂均勻)
學生開始各自忙碌……
你這樣思考過嗎?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教者的多媒體展示形式主義地走過場,沒有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只是一味片面追求視聽感官刺激,為課件而課件,反而抑制了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剝奪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嚴重地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我們可以這樣做!
【案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歡歡喜喜慶國慶》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我們的好朋友來了,你們看,它是誰呀?(多媒體課件出示:和平鴿)和平鴿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圖片。(多媒體出示六面各國國旗,其中一面為五星紅旗)
師:你們知道哪一面是我國的國旗嗎?(學生上臺指出五星紅旗)
師:小朋友都在什么地方看到過五星紅旗呢?
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五星紅旗,和小伙伴交流。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六幅圖片,向學生展示在一些重大的節(jié)日、活動中以及政府機關、學校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多媒體課件上出現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師:我們的國旗是什么樣子的???
生仔細觀察后說它是紅色的,有一顆大星和四顆小星,它們是黃色的。
師:那這紅色表示什么?一顆大星和四顆小星又分別代表什么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和平鴿是怎么說的。(多媒體播放一段錄音,使學生了解五星紅旗是代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二、過度頻繁、缺乏重點的課件展示
你遇到過這些問題嗎?
【教學情景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有精神》教學片段
課件展示一:國慶閱兵式、少先隊儀仗隊相關錄像。
師:看完這些,有什么話想和大家交流嗎?(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老師這里還有幾段錄像,想不想看一看?
課件展示二:模特走臺、交警指揮、小學生上課等相關錄像。
師:大家有什么感受?
師:為什么要注意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它到底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一起來聽聽醫(yī)學專家的話!
課件展示三:一段醫(yī)學專家的話……
師:現在同學們清楚了嗎?不過保持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再去看看幾張圖片。
課件展示四:舞蹈演員在辛勤練功,士兵在刻苦訓練。
師:你有什么想法?
師:大家說得很對!再一起來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
課件展示五:播放舞蹈家和士兵的視頻。
師:在我們教室中,同學們都有自己的坐、立、走姿勢,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的照片。
課件展示六: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姿勢(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
師:你覺得這幾位同學的姿勢美嗎?為什么?對于姿勢不美的小朋友,我們該如何提醒和幫助他們呢?(交流)
師:其實,老師真的非常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保持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并把它養(yǎng)成習慣,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優(yōu)美健壯的體態(tài)。
你這樣思考過嗎?
縱觀這個教學板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位教師在設計上,非常重視并充分地利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細細一數,在短短的一個教學板塊中,竟然使用了6次課件。無庸置疑,課件的展示的確令人眼花繚亂,但是,課件無論制作多細致、多精美,展示有多適時、多合理,卻自始至終都是一種手段、一種形式,就像過去的小黑板、掛圖一樣,只是一種工具,只不過具有了一些生動的現代化元素。從這個意義上講,課件并不能成為課堂的主角,過度頻繁地出現,反而使課堂失去了重心。
我們可以這樣做!
【案例】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有精神》教學片段
活動一:練習坐
課件展示一:出示關于“坐”的插圖,兒歌,學生自由讀兒歌,再集體讀,嘗試背誦兒歌。
活動二:練習立
課件展示二:出示升旗圖,圖上的小朋友正在舉行升旗儀式,清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立姿。(出書“立”的插圖,兒歌)學生自由讀兒歌,再集體讀,并討論在哪些時候要這樣站立。學生在課堂上練習排隊。
活動三:練習走
課件展示三:觀看閱兵式錄像,出示“走”的插圖、兒歌,學生自由讀,教師示范走,學生和教師比賽。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這位教師并沒有寬泛地將課件運用于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而是按照教材中的“坐”、“立”、“走”三方面,有針對性地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畫面,順應著孩子們已有的經驗進行引導,以求在原有基礎上有一個質的提升。所以說,課件不在多,而在于精,如果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恰到好處地利用課件,發(fā)揮其特殊的形象生動性,那么完全可以營造出一種趣味盎然,輕松和諧而又積極主動的學習情境。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不難看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整合”并不是混合,而是融合,即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并使之與學生發(fā)展、課堂教學融為一體。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機械地添加多媒體的展示,而忽略了學生的心智發(fā)展,信息技術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整合所追求的不是學科的機械化,而是教育的最優(yōu)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平岡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