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素
摘 要 有效的問題設計是激發(fā)歷史思維的導火索,也是實現(xiàn)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突破口,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更好地引領教學,教師須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學習,真正做一名學習型教師。
關鍵詞 有效問題設計;“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問題設計”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0-0073-0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中學歷史教學應該“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庇逃龑W家愛德華德波諾認為:“教育就是教人思維”?,F(xiàn)代認知心理學關于思維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維的過程首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chǎn)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由此可見,有效的問題設計是激發(fā)歷史思維的導火索,也是實現(xiàn)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突破口,本文從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角度進行簡要闡述。
一、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以知識本位為主,思考力不足
歷史學科知識是歷史教學活動的一個“阿基米德點”,歷史教學活動離不開具體的學科知識,而教育效果如何則與歷史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相關。過于注重知識本位的課堂教學與問題設計很容易造成學生“明明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的尷尬局面。面對龐大的知識量與有限的課時量之間的矛盾,教師在處理課程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落地之間的關系時,雖有一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與問題設計,但存在給學生候答時間很短,學生獨立思考空間很小,堵塞了學生的新思維的涌現(xiàn)。
(二)知識拓展式問題設計的寬度與創(chuàng)新性不足
知識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顯現(xiàn),問題情境的運用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就目前歷史常規(guī)課堂而言,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問題的運用,但在知識的拓展與深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開放式、創(chuàng)新性問題設計不足。教師在問題設計上的研究力度與應用水平也直接影響著學生能否拓寬思路、多維度的思考問題,進而影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問題設計的密度有一定隨意性,持續(xù)力不足
在歷史公開課與展示課中,上課教師大多能順利完成主題、情境與問題的綜合運用,但遺憾的是這種“完美”難以成為常態(tài)課上的“常態(tài)”,“為提問而提問”依然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問題設計的“癥結”所在,問題設計密度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傾向。
綜合上述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的隨意性、缺乏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新性、脫離學生認知水平等,在課堂生態(tài)上的呈現(xiàn)形式更多的依然是教師以知識本位的充分精細地講授、學生被動安靜地跟著教師的思維走,以教師的系統(tǒng)總結否定了學生的課堂生成,忽視了教學行為的效益——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嚴重影響了教學活動的質量。
二、優(yōu)化“問題設計”策略分析
精心進行問題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要“善問”“巧問”,還要善于“導疑”“釋疑”,以高品質的、富有思維驅動力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克服長期以來教師口干舌燥、學生昏昏欲睡的低效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為達成此目標,此部分主要從教師專業(yè)成長角度淺談一下優(yōu)化問題設計的策略。
(一)注重教學理論的學習,轉變教學理念
加拿大教育學者邁克爾·富蘭指出:“教育變革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的所思所為,事實就是如此簡單,也是如此復雜?!苯處熾m是學生發(fā)展的外因,但卻是主導性的外因,唯有智慧才能啟迪智慧,所以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至關重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當下,在強調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今天,作為教師,要關注頂層設計,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真正轉變教學觀念,著力提升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指導性,真正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
(二)重視學生的發(fā)問,給彼此以成長的空間
“教學是合作的藝術”,教師“教”的唯一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學會和會學才意味著成長。會學不僅僅指的是學生,也包括教師自己。教師們精心備課精心準備問題設計,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引領教學,但教師們教育的對象是有思考力的學生,學生的質疑與發(fā)問,也是促進教與學的一個很好的增長點,受制于課時與內容的限制,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選擇,但絕不能忽略,學生所提出的提問往往更是課堂高效的關鍵所在。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一個沒有一定質疑能力的學生,其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令人堪憂的。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提問,保護好學生的主動思考精神。對于有價值問題的剖析既是對學生認真思考的肯定與鼓勵,也有助于教師們更好地了解學情、調整教學策略。面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有時可能會面臨無法解決的尷尬情況,此時如果我們選擇含糊其辭,忽略學生,甚至是打壓學生,那么挫傷的是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精神,損失的是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失去的是我們歷史的學科魅力,后患無窮。教師可以選擇誠實的告知學生,但課后一定要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及時解決問題而不是不了了之,這無疑也是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種強有力的督促。
(三)借助量表設計、大數(shù)據(jù),反思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教師的問題設計圍繞學生而展開,那么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有效呢?最好的檢驗就是學生的反應和效果。檢測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最為直觀的就是學生的課堂狀態(tài),在我們的問題引導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的思考,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否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等。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制作問題設計的觀察量表,在個體研究與集體教研中汲取智慧;教師也可以借助大數(shù)據(jù),比如學生習題訓練的成果,跟蹤調查我們課堂設計問題的掌握情況,注重知識更注重學生思維、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成長,以此反觀問題設計所達成的效果。
(四)多讀書,注重教學心得的積累,在反思中不斷提升
教師擁有深厚的教學知識與教學功底才能使問題的設計更有層次與梯度,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在面對學生質疑與發(fā)問時才能抓住教育契機圓滿的解決生成性問題,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橫生,真正激發(fā)學生思維與興趣,使課堂教學有實效。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做學習型教師,靜心多讀書。陳偉國老師曾說“歷史學科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類學科知識無所不含。因此歷史教師的閱讀應該博一點、雜一點,立足專業(yè),‘左顧右盼,盡量使自己的知識體系變得開闊、深廣?!?/p>
在閱讀基礎之上,教師也要注重教學心得的積累與反思,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八紡V則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實踐反思是教師獲得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p>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引擎,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驅力,也是貫徹新課改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的實施途徑。作為教師,要發(fā)揮著課堂學習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與幫助者的主導性作用,為了使問題教學更高效,轉變教學理念、加強自身學習、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勢在必行。
基金項目:本文屬課題研究:《有效問題設計引領歷史課堂策略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邁克爾·富蘭.教育變革新意義[M].趙中建,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成學江.杏壇漫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