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近三十年來,被稱為“影子教育”的課外補習在中小學快速擴張,導致小學素質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yè)競爭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從主流學校教育延伸到影子教育系統(tǒng),從學生自身之間的學業(yè)競爭拓展到家庭教育能力的競爭。
關鍵詞:影子教育;小學教學;素質教育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指主要為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而進行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外的補充性教育活動,如課外補習、課外培訓等。
一、“影子”教育的社會基礎
國家小學義務教育“減負”政策下所帶動的影子教育的繁榮發(fā)展,而影子教育的教育理念與國家教育部門頒布的“減負”政策的目標背道而馳。國內大部分影子教育依然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育教學觀,忽視了學生學習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國家教育政策的落實牽涉學生和家長的自我訴求和實際處境問題。從小學生參加影子教育的強度來看,影子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影子教育機構變成了孩子社會化的場所。影子教育的機構文化、教學方法、教育觀等無形的存在都會影響孩子人格的發(fā)展。
小學生參加影子教育的根本原因是提高學習成績。而教育的本義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應試教育重視考試成績的教育觀根深蒂固,盡管學校主流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的教育觀,而升學考試重視學習成績與素質教育的教育觀背道而馳,教育相關部門規(guī)定的教育觀和現實考試形式內容出現了脫節(jié),此時影子教育便抓住這個脫節(jié)彌補了主流教育的“不足”,換句話說,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觀推動了影子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
目前影子教育的教育觀經驗研究遠遠滿足不了理論提升的需要,學界對學生參加影子教育的原因研究欠缺翔實的資料。當前影子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影子教育機構的興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演變過程,但不同的影子教育機構還存在差異性。
二、如何應對“影子”教育、推進素質教育
第一,家長要關心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理智對待學生補習問題。家長在為孩子報補習班之前要深入了解影子教育的教學情況,避免盲目報班,家長首先了解孩子是否需要報補習班,是否喜歡所報的科目。此外,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人格,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在關心孩子考試成績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應該是家長的責任,只有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第二,科學完善教育教學,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從三個方面著手,其一,加大影子教育的監(jiān)管力度,確保影子教育機構的開辦逐步形成完善的政策。政府需要規(guī)定教育機構公司化限定機構,而在影子教育中進行工作的教師必須規(guī)劃注冊,而政府則通過自身的引導性將影子教育機構的教育性逐步融入其自身商業(yè)性中去;其二,重視主流教育質量的提升。借主流教育質量提升之風,去良性引導、發(fā)展影子教育,使其朝著規(guī)范方向發(fā)展;其三,重視轉變家長的教育觀。探索如何去轉變家長所持有的教育觀,有助于疏導影子教育問題。
第三,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與“應試教育”相區(qū)別的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素質教育發(fā)展方向。經研究發(fā)現,課外補習如雨后春筍在中國迅速生長,學生團體開始由學校教育逐步向課外補習發(fā)展,學生的“學業(yè)之戰(zhàn)”也將從校內逐步向外擴展,直至延伸出影子教育。家庭和學生都開始在影子教育中進行激烈的博弈,反映了教育再生產功能逐步向影子教育方向轉移,也就是其表現形式發(fā)生了極其重要的變化,影子教育的社會再生產功能在教育平臺開始展現出它獨有的魅力。
三、校外“影子”教育與社會階層再生產
教育社會學和社會分層理論啟示我們,從學校教育到影子教育可以實現社會階層的再生產和教育競爭。經研究發(fā)現,影子教育成為階層和城鄉(xiāng)之間差距傳遞與維持的一個重要通道,在義務教育階段中,不同階層和城鄉(xiāng)中的學生在獲得義務教育資源和教育結果中產生明顯的差距,但是影子教育的出現,對義務教育公平的目標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它的社會再生產功能嚴重弱化了當前政府對學校教育實施的公平政策之效,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政府需要加強對影子教育的適時管控,同時重視學校教學服務質量的提升,以便讓學校教育的再生產功能真正發(fā)揮其功效,借以促進教育的發(fā)展。
當下教育的社會再生產的表現形式和功能的強弱呈現重要差異,這主要是受到社會分層體系、宏觀社會制度以及教育發(fā)展狀況等因素影響,而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努力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來保障義務教育階段中學校教育的公平,從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屢次參加課外補習的現象仍舊呈現活躍的狀態(tài),學校教育逐步向影子教育進行延伸已經嚴重威脅到素質教育的推動,社會再生產功能形式發(fā)生的轉變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除了政府采取相應的政策制約之外,還需要學校教育從自身的教育質量著手,認真提升自己的“實力”,以便讓家長和學生的視線重新回歸學校教育,并且讓主流學校教育和影子教育能夠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和諧共存,共同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
總之,影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伴隨應試教育應運而生的,在遵循為生減負的原則下,高效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今后需要更好地推動影子教育與主流學校教育的和諧共存,這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洵.教育全球化中的影子教育與文化資本理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
[2]李娜.影子教育在我國的發(fā)展趨[J].中國教育學刊,2015(5).
注:本文是2018年江西省中小學教育教學課題《小學義務教育減負政策下的“影子教育”研究》(編號:NCZH2018-12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