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李美麗 付敏
摘 要:針對“音樂心理學”課程學生學習自主性差、課堂教學相對枯燥、課堂教學評價輕過程、課堂教學缺乏深度學習等問題,分析SPOC平臺和混合教學在解決這些問題上的價值,構建了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分析了該模式的四個過程:前端分析、學習資源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評價設計,并將該模式應用于實踐教學中。通過混合教學五維評價模型驗證了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并針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課中增設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增強研討主題的意義性、研討形式多樣化、加強教師關注和指導等改進意見。
關鍵詞:泛雅SPOC平臺;混合教學模式;音樂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10-0093-05
國內(nèi)最早提出混合教學概念的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他認為混合教學模式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和網(wǎng)絡化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旌辖虒W模式的核心觀點是倡導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其混合方式,包括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教學理論的混合,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與數(shù)字化教學環(huán)境的混合,也包括課堂教授與主題研討等教學方式的混合,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等,學習方式的混合?!耙魳沸睦韺W”課程屬于音樂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主要關注音樂與人的行為、心理過程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規(guī)律,是高等教育通識教育課程中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針對該課程,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混合教學理論為指導,探索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期給“音樂心理學”課程教學帶來新的契機。
一、問題的提出
“音樂心理學”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音樂在人聽覺感知操作支配層面上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運用音樂心理學基本常識探索在社會學、文化學、美學等中的奧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分析運用音樂心理學的能力。但目前的課程教學,由于主要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因此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學習自主性差
教學手段雖然從原來的“粉筆+黑板”變成了現(xiàn)在的“計算機+大屏幕投影”,但“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實質(zhì)并沒有改變。學生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并未完全發(fā)揮出來。
(二)課堂教學理論性強,相對枯燥
“音樂心理學”課程屬于音樂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課程并不需要有太多的音樂基礎知識,主要是以心理學的方式方法來研究音樂感覺與認知,理論性強,比較抽象難懂。而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一般重視音樂技能的學習,對理論知識特別是跨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難懂,因此,學生接受起來會比較困難。
(三)課堂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音樂心理學”課程,理論性較強,課堂教學評價一般都是通過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這種以成績?yōu)橹鞯慕K結性評價方式,只是檢測了學生學習的結果,并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長此以往,這種評價方式將有損課堂教學效果,也無法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
(四)課堂教學缺乏深度學習
無論面對面教學還是在線學習,基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雖偶爾有提問、討論,但次數(shù)較少,且多數(shù)都是淺層次的交流。教師的大部分教學時間仍然停留在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知識的記憶、描述、理解等淺層學習活動上;而對于知識的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活動,并沒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
基于以上問題,結合“音樂心理學”課堂教學實際,在廣泛調(diào)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構建了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
二、SPOC概述
(一)SPOC的內(nèi)涵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縮寫,稱之為小規(guī)模私有在線課程。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他認為,Small指學生規(guī)模一般在幾十人和幾百人之間,Private指對申請參加課程的學生設置限制性準入條件[1]。SPOC是在MOOC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阿納特·阿加瓦爾認為,將其理解為“SPOC=Classroom + MOOC”[2]。它主要針對MOOC(慕課)在大規(guī)模、純在線、超多用戶的網(wǎng)絡學習中面臨的課程制作成本高、教學模式單一、缺少師生互動、高輟學率及學習管理不便等問題而提出的,專門應用于本?;蛐》秶虒W的課程模式[3]。
(二)SPOC應用于混合教學的優(yōu)勢
通過對SPOC和混合教學的研究表明,在SPOC平臺開展混合教學,有如下優(yōu)勢:
1.小眾化、限制性準入,易于服務校本教學。SPOC課程,學生規(guī)模人數(shù)相對較少,且限定準入條件,這樣能夠保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專業(yè)背景相近,從而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更強,教師也能夠提供力度更強的專業(yè)支持,有利于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目標,提高校內(nèi)教學質(zhì)量。
2.成熟課程建設體系,易于開展混合教學。SPOC具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課程設計模板、學習行為管理、自動評分系統(tǒng)等功能,易于教師開發(fā)線上課程,洞悉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狀態(tài),及時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反饋。這樣成熟完備的課程建設體系,降低了混合教學的難度,促進了混合教學的順利開展。
3.減少教師重復性勞動,提高混合教學效果。建設好SPOC線上課程,教師不必重復講授相同內(nèi)容,而是在實體課堂組織學生分組研討,為學生答疑解惑,提供個別化指導,解決學生遇到的共同難題。教師重復性勞動的減少,使教師教學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有利于提高混合教學效果。
(三)泛雅SPOC平臺主要功能
泛雅SPOC平臺是超星公司研發(fā)的在線教學平臺,具有課程建設、教務管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自動評分等功能。教師可以利用該平臺豐富的課程設計模板搭建課程框架,通過清晰明了的內(nèi)容編輯界面對微視頻、圖片、文檔、動畫、聲音、討論、測驗等項目進行編輯處理。該平臺具有批量導入學生信息,設置助教和教師團隊等教務功能,同時還可以克隆或映射課程,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該平臺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使教師準確把握學生觀看視頻時長、討論次數(shù)、作業(yè)提交次數(shù)等,以便開展督學。自動評分功能,可使教師從繁瑣的批閱工作中解放出來,減輕了教師負擔。另外,泛雅SPOC平臺的手機端“學習通”還可以設置多種活動,如簽到、選人、搶答、投票、測驗、任務等?;谝陨蟽?yōu)勢,本研究選擇基于泛雅SPOC平臺進行開展。
在本研究中,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是指泛雅SPOC線上教學與面對面實體課堂教學的混合。以泛雅SPOC平臺為依托,構建“校本化”線上“音樂心理學”課程,混合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設計了基于該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并應用于實際課程教學中。
三、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構建
根據(jù)建構主義、混合教學、教學設計等理論,綜合國內(nèi)外SPOC混合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實踐,構建了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一)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內(nèi)容分析和學習環(huán)境分析。學習需要分析指通過前期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現(xiàn)有水平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形成課程設計的總目標。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者的一般特征、現(xiàn)有知識技能水平、學習態(tài)度等。學習內(nèi)容分析主要指根據(jù)混合教學理念確定線上線下學習內(nèi)容及編排順序,制定學習目標、分析學習重難點等。學習環(huán)境主要包括實體課堂環(huán)境和泛雅SPOC平臺。
(二)學習資源設計
學習資源主要包括微視頻資源、輔助資源和拓展資源。微視頻是最主要的學習資源,因此要在在前端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需要制作微視頻的章節(jié)或知識點,并精心設計和制作。輔助資源,主要指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測試題等,以輔助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拓展資源,主要指一些網(wǎng)絡文獻、電子書、音像資料等。
(三)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活動設計,借鑒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知識框架圖了解章節(jié)主要內(nèi)容,結合學習任務單,觀看視頻、閱讀文獻資料等學習資源,并完成章節(jié)測驗或作業(yè)。課中,教師根據(jù)測驗情況,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并對重難點內(nèi)容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研討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課后,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要求學生完善整理成果,并在SPOC平臺發(fā)布共享。
這種將知識傳授放在課外的方式,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規(guī)劃、認知風格和學習習慣安排學習進度,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預習時間”的最大化完成了對教與學時間的延長,彌補了課堂教學學時數(shù)的不足。
(四)學習評價設計
學習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根據(jù)泛雅SPOC平臺數(shù)據(jù)分析,結合師評自評互評,可從視頻學習進度、在線參與度、平時作業(yè)、討論參與率、課堂表現(xiàn)等幾方面開展??偨Y性評價主要包括線上課程測驗和線下期末考試。
在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中,前端分析是前提條件,學習資源設計是基礎保證,學習活動設計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習評價設計是重要手段。四者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
四、“音樂心理學”混合教學實踐
(一)前期準備階段
1.前端分析
本研究選取某高校音樂與舞蹈學院2017級音樂學專業(yè)4個班的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筆者針對課程學習態(tài)度和興趣對36位同學做了訪談,其中33人表示對課程內(nèi)容比較感興趣。然而學生對混合教學這種模式比較陌生,但表示愿意積極嘗試和配合。全班同學均有智能手機,可下載泛雅SPOC平臺的手機端“學習通”開展在線學習和交流;學校實現(xiàn)Wifi全覆蓋。這些均為開展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2.學習資源設計
(1)課程結構設置
混合教學的線上資源均是以知識點為單位的,這樣有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自主學習。因此需要將整個課程按照知識結構劃分為若干專題,每個專題再細分為若干小的知識單元。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教學實踐,“音樂心理學”課程劃分為8個專題,并分解為若干知識單元,其課程結構如圖2所示。
(2)構建學習資源
根據(jù)劃分的專題和知識單元,構建學習資源,包括微視頻資源、輔助資源和拓展資源。如在“專題6音樂效應”中,針對“6.2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xiàn)”這一知識單元,設計制作了音樂起源的各種學說、多元性與多層次需要、音樂審美與由美入真、音樂審美與以美成善等6個微視頻,并收集了前期優(yōu)秀學生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作為輔助資源,同時整理了“音樂社會效應”的資料作為拓展資源。
3.泛雅SPOC平臺創(chuàng)建課程
在泛雅SPOC平臺,創(chuàng)建“音樂心理學”課程,選擇課程模板,搭建課程目錄,分專題和知識單元進行內(nèi)容編輯,并利用超星云盤上傳學習資源。內(nèi)容編輯包括視頻、文檔、圖片、聲音、動畫等的編輯,還可以添加討論、測驗、圖書資料、直播、調(diào)查問卷等項目。視頻編輯有防拖拽、防窗口切換、設置任務點、彈幕等功能,可方便教師對學生的觀看行為進行有效控制。同時還可在視頻編輯中嵌入測驗,以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二)課程實施階段
1.組建團隊
按照異質(zhì)分組的原則,本研究將每班分為4-6人一組,建立學習團隊。要求有團隊名稱、口號,并推選團隊長,拍攝全家福。團隊長要具有一定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主要任務是組織開展討論交流、團隊分工、成員評價等。
2.介紹混合教學模式
在課程實施之初,要給學生詳細介紹混合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步驟,泛雅SPOC平臺及其手機端“學習通”的操作方法,以及其他學習工具,如思維導圖NovaMind等。這樣既克服了學生對新教學模式不了解的畏懼心理,又為后面的學習鋪墊道路。
3.課前線上自主學習
在課前要求學生借助學習通查看“音樂心理學”課程專題知識框架圖,了解和熟悉學習內(nèi)容。根據(jù)教師提前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單,閱讀教材、觀看視頻等學習資源,完成任務單中的各項任務。為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要求學生手繪或利用軟件制作思維導圖,并上傳到泛雅SPOC平臺,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每個專題都設置了測試題,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在討論區(qū)列出“亮考幫”,即“亮:亮閃閃,列出學習過程中本專題收獲最大、感觸最深的內(nèi)容,至少2條??迹嚎伎寄?,列出本專題自己明白,但他人可能不懂的問題,以考驗他人,至少2條。幫:幫幫我,列出本專題自己不懂的問題,以請教他人,至少2條?!蓖ㄟ^設置“亮考幫”,更加深了學生對專題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幫助教師了解了學生在某專題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有助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在實體課堂答疑解惑。而且通過SPOC平臺的數(shù)據(jù)分析,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如觀看視頻進度、測驗完成率、準確率等,以便及時督促學生完成課前任務。課前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到混合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引導和督促。
4.課中線下主題研討
課中,教師根據(jù)學生在SPOC平臺討論區(qū)發(fā)表的“亮考幫”以及測驗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掃清知識障礙。在各組展示“亮考幫”時,教師可設置組間競爭機制。針對“考”和“幫”,本組成員可要求其他組成員限時回答,教師可為各組設置積分。這種競爭機制,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學生為了團隊利益,學習專題知識的動力更強、勁頭更足。而針對教學重難點,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主題研討,并匯報展示。也可提前布置學習成果匯報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實體課堂開展成果匯報。如在專題5音樂的情緒和情感中,引導學生針對“音樂如何表現(xiàn)情緒?悲傷的時候為什么喜歡聽悲傷音樂?是否所有人都被音樂所感動?”等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代表匯報發(fā)言,其他小組聽取匯報并給予評價。探討主題的選擇,是開展課中活動的關鍵,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主題。同時要求小組長做好團隊分工,積極引導、推動討論順利開展。適合的主題,有序的討論,才能提高實體課堂的學習效果。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分享心得,促進了信息對話,引發(fā)了思維碰撞,從而加深了知識內(nèi)化,促進了深度學習。
5.課后反思提升
課后,教師在討論區(qū)發(fā)帖,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反思,如反思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反思課堂表現(xiàn)等,并做好記錄。學生對自我進行全面審視,有利于下次課堂活動的開展。同時要求小組完善成果,并在SPOC平臺發(fā)布共享。并要求小組之間開展互評,其平均分作為本次成果匯報的分數(shù)。小組互評促進了組間互動,也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6.學習評價體系
泛雅SPOC平臺能夠有效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如視頻觀看進度、觀看時長、訪問次數(shù)、討論回復數(shù)等,使教師能夠快速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團隊作業(yè)匯報、課堂表現(xiàn)、成員貢獻度等也可通過SPOC平臺給出形成性評價成績。作業(yè)匯報由其他小組評分,課堂表現(xiàn)、成員貢獻度由小組內(nèi)部匿名按等級評分。終結性評價通過SPOC平臺的課程測驗、考試來完成。按照表1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泛雅SPOC平臺自動計算每個學生的課程總成績。這種學習評價體系,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即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又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做出了全面的評價。
(三)調(diào)研反饋階段
本研究借鑒混合教學的五維評價模型,從參與度、交互性、適應性、滿意度和效果等維度開展調(diào)研反饋。
根據(jù)SPOC平臺統(tǒng)計的學生簽到次數(shù)、平臺登錄次數(shù)、提交作業(yè)次數(shù)、在線時長等數(shù)據(jù),反映了學生的參與度較高,自主學習意識較強;然而通過課堂小組討論觀察以及學生在討論區(qū)發(fā)帖、回復的次數(shù),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交互性方面還有待提高;通過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新的教學學習方式、團隊合作等適應性較好,能夠接受和適應混合教學模式;而且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程專題、在線指導等滿意度較高,認為符合其學習需要;效果主要從學生作業(yè)和測驗成績評分確定,根據(jù)SPOC平臺數(shù)據(jù),每個班級學生總成績平均分均在80分以上,整體效果較好。
通過教師行動研究、課堂觀察以及SPOC平臺數(shù)據(jù)、五維評價模型數(shù)據(jù)等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適應了混合教學模式,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所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深,對課程設計滿意度較高,學習效果較好。這說明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整體效果是明顯的。
五、反思與討論
通過調(diào)研反饋,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在音樂心理學課程應用的整體效果是良好的,但課堂交互性和網(wǎng)絡交互性相對較弱,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有少部分學生反映課前自主學習任務較重,學習壓力較大。針對此問題,經(jīng)過反思討論,試圖從以下方面予以解決:
(一)課中增設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
前期設置的課前自主學習,少部分學生反映任務重,完成難度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調(diào)整課前自主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個人必須觀看專題視頻、完成專題測試,小組共同制作專題思維導圖;而對于“亮考幫”和討論區(qū)問題,教師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增設15-20分鐘的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減輕學生課前學習任務,增強學習意愿,讓學生無壓力無負擔開展學習。
(二)增強研討主題的意義性
學習資源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以及學生經(jīng)過思考,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都沒有必要開展討論。學生存有疑惑又未得到解答,或理論知識的具體實踐應用,或能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問題等,則需要學生充分討論。因此在設計探討主題時,應增強其意義性和必要性。
(三)研討形式多樣化
根據(jù)不同研討主題,采用多種多樣的討論形式和方法??梢龑W生按照順序,采用話語輪轉(zhuǎn)的形式依次發(fā)言,或抽簽發(fā)言,也可采用自由辯論的形式等。在線上交互中,可要求學生對其他同學回復給予點評,或自己創(chuàng)建感興趣的話題,并計入學習評價體系。
(四)加強教師關注和指導
在實體課堂討論時,教師并非等閑視之,而是觀察者、指導者。在必要的情況下,要深入學生討論群體,給予指導,使討論有序、快捷、高效開展。在網(wǎng)絡交互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回帖,及時反饋,或指點迷津,或拓寬思路,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關注,增強學習的動力。
六、結語
教育變革跟上時代步伐的關鍵是加快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4]?;诜貉臩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集中了在線教育與實體課堂的優(yōu)勢,將線上與線下、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從而使傳統(tǒng)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橐宰灾?、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促進了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為“音樂心理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徑。當然,基于泛雅SPOC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修正、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守宏.開放大學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84-87.
〔2〕康葉欽.在線教育的新時代——SPOC[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1):85-93.
〔3〕黃光芳,吳洪艷,金義富.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下SPOC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05):50-57.
〔4〕陳琳.高校課程立體學習資源建設研究——促進學習方式轉(zhuǎn)變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95-97.
〔5〕蔣存梅.音樂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宋蓓.我國音樂心理學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基于中國心理學會音樂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的思考[J].人民音樂,2020(05):74-76.
〔7〕黃璇,宋蓓.國內(nèi)音樂心理學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基于第六屆全國音樂心理學研討會的調(diào)查[J].藝術研究,2019(07):59-61.
(責任編輯 徐陽)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Fanya SPOC Platform
——A Case Study on Music psychology
LI Jing1, LI Mei-li2, FU Min1
(1.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2.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potentials of SPOC platform and blended teaching model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poor autonomy of the students, relatively boring classroom teaching, light evaluation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lack of in-depth learn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Music psychology" course, and build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Fanya SPOC platfor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ur process about "front analysis, learning resources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design, learning evaluation design" and the model was applied i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Fanya SPOC platform was verified by the fiv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 of hybri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add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links in class, enhanc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iscussion topics, diversifying discussion forms,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s' attention and guidance.
Keywords: Fanya SPOC Platform; Blended Teaching Model; Music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