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瀟
摘 要: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其傳承歷史之長、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是其他國家無法匹及的。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流行音樂、歐美音樂大行其道,我國民族音樂日漸式微。而民族音樂教育作為民族音樂重要的傳承發(fā)展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如何如何傳承民族音樂、做好民族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工作是時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基于民族音樂的及民族音樂教育的內涵,闡述了當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傳承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民族音樂教育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最后給出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教育的具體方法,以促進民族音樂的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民族音樂;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民族音樂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2;J6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10-0102-04
音樂是幾千年來人民對美好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表達,各民族從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就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綜合成現(xiàn)在所說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是我國各個民族幾千年優(yōu)秀文化思想的結晶,展現(xiàn)了中國的歷史底蘊和幾千年的文化理念。因此做好民族音樂的傳播工作十分重要,民族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分支,是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重要途徑,做好民族音樂教育對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有著非凡意義。
一、民族音樂及民族音樂教育概述
(一)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就是中國民族音樂,指的是自古以來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的各個民族基于自身民族文化及歷史創(chuàng)造的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廣義來說也可指中國音樂家們創(chuàng)作的具有宮商角徵羽這五音特點的音樂[1]。民族音樂是對各民族人民生活及精神的表達,是音樂及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民族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及特點對其進行了分類,具體分類情況如下。
民間歌曲:由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形式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及多聲部歌曲等,代表作有:敬酒歌(蒙古族)、川江號子(四川)、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掀起你的蓋頭來(維吾爾)等。民間歌舞音樂:是載歌載舞、歌舞樂三者結合的形式,有單歌式、復歌式、組歌式三種表現(xiàn)形式,典型有:秧歌、花鼓、花燈、蒙古族安代舞等。民間器樂:用民族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有獨奏、重奏樂器,較為出名的樂器有:箏、簫、笛、二胡、嗩吶等,代表作有:《廣陵散》《十面埋伏》《百鳥朝鳳》《二泉映月》《雨打芭蕉》等。民間說唱音樂:即曲藝,用說或唱的方式來表現(xiàn)文學作品、刻畫人文形象,唱有大鼓、快板等;說:評書、評話、相聲等。代表作有:《長坂坡》《小兩口抬水》《三國》《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等。民間戲曲音樂:與戲曲表演相結合的音樂,類型如京劇、豫劇、越劇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桃花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民族音樂是該民族人民勞動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展現(xiàn),是幾千年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通過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深刻感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需求,還能樹立起文化自信。面對如此燦爛的優(yōu)秀文化,我們就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提高人們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
(二)民族音樂教育
民族音樂首先是音樂與文化的結合,用音樂的形式展現(xiàn)民族的文化魅力。而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對人的形成的塑造手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生存技能以及奠定人的思想文化底蘊,進而樹立價值觀促進人的發(fā)展[2]。民族音樂作為音樂與文化的結合體,圍繞其展開教育,一方面是純粹的音樂技藝的教育,另一方面則是關于民族音樂的文化的教育。民族音樂從上古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相傳來進行教育傳承,到如今在學校、專業(yè)人士之處進行教育,經(jīng)過了千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深刻展現(xiàn)出了民族音樂教育對我國文化事業(yè)及民族精神的長遠影響。民族音樂教育的開展不僅關乎音樂教育的傳承與發(fā)展,更關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民族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由于我國國土廣闊,自然地理差異巨大,由此造成了各地的人文風情各不相同。此外我國還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由此帶來了形式豐富、內容獨特的多樣化民族音樂,從而使得民族音樂教育呈現(xiàn)出教育差異、獨有的特征[3]。例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的民族帶來的不同民族音樂風格,像是在內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其音樂特點氣息寬闊、草原氣息濃厚、音樂風格豪放,節(jié)奏規(guī)整、輕快,代表作有《嘎達梅林》《牧歌》《天堂》等。而在中南丘陵地區(qū)的以壯族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表現(xiàn)形式以山歌為主,有小調、敘事歌等,歌曲委婉、含蓄,令人回味,代表作有《嘹歌》《坡芽歌書》《劉三姐》《月亮光光》等。又如在西北沙漠的維吾爾族,其具有濃厚的民族及地域特色,歌風淳樸,游牧味道重,代表作有《十二木卡姆》《半個月亮爬上來》等。
因此這不同的地域風格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進而誕生了不同的民族音樂,所以民族音樂教育也就存在其獨特性的一面。其次民族音樂教育具有文化傳承性,民族音樂是該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總結出來的日常生活,是該民族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一方面對下一代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是對其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提升其整個人的音樂及藝術審美。而另外一方面,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是讓其對該民族的文化、歷史、宗教信仰、民俗習慣等有一個了解,進而繼承該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感受該民族的文化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樹立起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民族音樂教育發(fā)展情況
(一)民族音樂教育成就
民族音樂教育及民族音樂真正在全世界受到重視都是比較晚的,在我國也是這樣,由于歷史原因建國以前,民族音樂教育不受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還是靠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相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過無數(shù)音樂人的努力,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逐漸有了發(fā)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教育也越發(fā)成熟。
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音樂教育得以發(fā)展主要還是靠國家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從時間發(fā)展及教育對象的不同,其階段教育分類不同。中小學及高校來說,我們將民族音樂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發(fā)展分為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后、21世紀以來三個階段;而基于整個民族音樂教育來說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時間線為新中國成立前的萌芽、新中國成立后的探索、改革開放后的發(fā)展[4]。首先是萌芽期,大致是1920—1949年之間,是一個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探索時期,由王光祈先生發(fā)表的《東方民族之音樂》開起了民族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其次是探索時期(1949—1979年),20世紀50年代我國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繁榮方針,極大地刺激了民族音樂的研究工作,這一時期通過大量的調研考察將民族音樂刊繪成書,成為重要的民族音樂教學教材;最后是發(fā)展時期,從1979年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改革開放后與國外的思想交流碰撞以及國內民族音樂思潮的繁榮,民族音樂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其研究也逐漸趨于成熟。另外一方面可從學校教育中窺得民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建國初期,我國將音樂、美術等課程納入教育課程,民族音樂開始進入課堂教育,各高校也在20世紀60年代開設民族音樂學專業(yè),開始成體系教育研究;改革開放后,尤其是1989年之后教育部正式將民族音樂教育納入音樂課程之中,開始重視民族音樂的作用;21世紀以來國家重視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注重民族音樂的傳播,開始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并在高校教育中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教師培訓科目。
(二)民族音樂存在的問題
民族音樂教育雖然經(jīng)歷幾十年的研究發(fā)展,其體系已經(jīng)逐漸完備,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在世界舞臺上也展現(xiàn)出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但是繁榮背后仍然有不足,也有許多問題阻礙著民族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首先在大部分群眾中間民族音樂教育不受重視,民族音樂普遍性低。在學校教育上,一方面,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將民族音樂納入音樂課程體系,但是由于長期的學習成績?yōu)橹鲗д?,音樂教育不受重視音樂課程安排少,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情況少;而在高校來說,除了專門的音樂系學生外,其他高校學生沒有音樂課,對民族音樂知之甚少,普通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沒能實質性展開。我們通過對100名中小學生和100名非音樂專業(yè)的高校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了解情況做了調查得出以下數(shù)據(jù),表明在學校中的民族音樂教育不容樂觀,詳細數(shù)據(jù)如表1。
而在傳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教育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對自身音樂文化的不重視,使得某些民族音樂出現(xiàn)無人傳承的局面,許多新一代的少數(shù)民族已經(jīng)很少能夠唱自己民族的歌曲了,嚴重一點的甚至開始忽略掉其民族的語言了[5]。其次是由于改革開放以后,大量資本主義思潮涌入,使得傳統(tǒng)民族音樂受到?jīng)_擊,很多人思想中帶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想法,認為傳統(tǒng)民族音樂是落后的,只有西方的古典樂才是高級的、上檔次的,一味地尊崇西方音樂,使得民族音樂得不到民眾支撐,缺乏教育對象。最后是教材與教學老師缺乏,這里的教材指的是與民族音樂相關的書籍、樂器、音頻、視頻等極度缺乏,由于學校不重視音樂課程所以對這些設備用具的配套不夠完整;在教師資源方面缺少專業(yè)的民族音樂人才,尤其是各農(nóng)村偏遠地區(qū)沒有音樂教師。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教育由于其語言的獨特性,只能由該民族人員進行教導,但是對口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教師很少。以部分地區(qū)的教師配比為例,其音樂教師配比遠達不到國家文件要求,如表2。
三、民族音樂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策略
(一)民族音樂教育傳承
1.完善教育體系,加大民族音樂教育普及率
民族音樂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那作為教育來講,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體系將會使民族音樂教育得到更好的支撐。在社會與學校兩個地方來分別建立相關的民族音樂教育渠道,讓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得以傳承,在社會上加大對民族音樂的宣傳,在整個社會構建起民族音樂教育氛圍;在學校中加大民族音樂專業(yè)教育,在中小學及普通高校增設民族音樂教育課程,深化民族音樂教育在學生中國的影響,以達到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的效果。
2.強化師資力量建設,維護民族音樂教育傳承
教師是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授課人,教師的水平?jīng)Q定著民族音樂傳承的好壞,想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一方面是要提高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和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學習;另一方面就是要增加民族音樂專業(yè)教學老師,給予學生最專業(yè)的民族音樂教育。此外要豐富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式,增加相關民樂設備如樂器、音頻、視頻等內容,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6]。
(二)民族音樂創(chuàng)新
民族音樂是脫胎于人民的社會生產(chǎn)活動,因此民族音樂教育一定就不能脫離廣大勞動人民,結合現(xiàn)實,分析當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及音樂形式,將當下流行的風格特點或表現(xiàn)方式與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教育形式,如利用抖音這一類傳播迅速、影響力廣泛的短視頻軟件,將民族音樂課堂放在網(wǎng)絡之上,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音樂,從而達到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教育的目的。要做好民族有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還要從音樂教材入手,結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結合當下創(chuàng)新教材內容,在教材中使用圖片、漫畫等形式表現(xiàn)民族音樂,吸引住學習興趣,以達到民族音樂教育目的。
四、結語
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且從未出現(xiàn)過文化斷層的文明古國,在這幾千年的時間里,優(yōu)秀的先民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璀璨的文化,并且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國家,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也傳承下來許多優(yōu)異的文明。民族音樂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一環(huán),充分展現(xiàn)了從古到今各民族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況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民族音樂的傳承靠的是祖祖輩輩之間的教育,民族音樂教育是對民族文化和音樂的雙重傳承,在這個思想浮躁,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做好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需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做好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李昂.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戲劇之家,2018(26):175-176.
〔2〕孫晶晶.關于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北方音樂,2019(17):38-39.
〔3〕孫巍.民族音樂的價值與傳承發(fā)展策略探究[J].戲劇之家,2018(17).
〔4〕丁毅潔.淺談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研究[J].長江叢刊,2018(26).
〔5〕姜春花.高校少數(shù)民族音樂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與發(fā)展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8(16).
〔6〕王靖一,張婉卿,陽喜蘭等.新媒體視野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當代音樂,2019(09).
(責任編輯 徐陽)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Music Education
ZHANG Xiao-xiao
(Fuyang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China)
Abstract: Folk music is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 It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contents and various forms that cannot be matched by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op music and European and American music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the importance of folk music education is self-evident. So how to pass on folk music and do the innovation of folk music educa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folk music and folk mu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in China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folk music? sex, analyzed some loophol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folk music education, and finally gave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 music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Keywords: Folk Music;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Folk Music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