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玲蘭
摘? 要: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活性、應用性、實踐性、思考性等特性。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通過生活性活動、具身性活動、問題性活動以及綜合性活動,能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舒展學生的多種感官,助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積累學生的學習經驗。數學實踐活動,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關聯,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學習
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新時代深化數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實踐活動課程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學科課程。實踐課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思考。小學數學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與學科學習內容的關聯較為緊密。較之于學科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更具趣味性、指向性、針對性。實踐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
一、生活性活動,增強學生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應當關聯學生的經驗,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作為教師,要主動鏈接學生的生活,從家庭到學校、從生活到學習,喚醒、激活學生的經驗,讓學生的經驗能支撐、支持學生的數學學習。作為教師,應當善于將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等開發(fā)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
比如在學生學習完“認識人民幣”“元角分”等內容之后,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一次模擬購物的實踐活動。為此,我們組織了一次“小小商店”實踐活動,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元角分”的概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商品交換,學會購物,學會討價還價等。在實踐活動中,我們讓一些學生扮演營業(yè)員,讓另一些學生扮演顧客,通過買賣活動,讓學生體驗用人民幣購物的過程。在商品買賣的過程中,顧客比質比價、討價還價,營業(yè)員比服務態(tài)度、比服務質量等。在活動中,顧客要問價、詢價、比價,營業(yè)員要報價、算價、找零等。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結合學生已經學習的內容設置一些購物引導活動,相機孕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促進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融通、融合,提高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識、能力。
鏈接生活的數學實踐活動,既充滿著濃濃的生活味,又散發(fā)著學生知識和智慧的光芒。在實踐活動中,數學的意義、作用、價值、功能等植入學生的心田,悄然浸潤著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鏈接學生的生活,喚醒學生的經驗,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難忘的應用之旅。
二、具身性活動,舒展學生多種感官
數學實踐活動是一種多感官參與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要“動手做”,更要“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嘴表達”等。從這個層面上說,實踐活動是一種具身性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活化學生的多種感官,用認知促進學生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去主動觀察、分析、判斷、抽象和概括,使學生在情境中根據信息自主運用知識、選擇方法,從而積極地嘗試解決問題。
比如學習《角的測量》《垂線和平行線》(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之后,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研發(fā)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怎樣滾得遠》,引導學生經歷用實驗的方法獲得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探索和發(fā)現斜面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圓柱形物體滾得遠一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猜想。比如有學生認為“越陡滾得越遠”,因而認為“斜面與地面的夾角越大,滾得越遠”等。這樣的猜想,學生無法通過演繹的方式來證明,因而自然想到用實驗的、活動的方式來證明。如此,學生分小組展開對比實驗:木板的長度不變,實驗的圓柱形物體或球形物體不變,滾的起始點不變,等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用手操作、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嘴表達,他們分別選取了15°、30°、45°、60°、75°、90°等不同的夾角,不給這些圓柱形物體或球形物體以外推力,而是讓它們自然地、自動地往下滾。通過多次的對比實驗,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并根據實驗數據算出平均數。學生發(fā)現:斜面與地面成45°時,物體滾得最遠;而斜面與地面成30°和60°時,物體滾得差不多遠;斜面與地面成15°或75°時,物體滾得最近……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結論,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了數學活動的設計、實驗、驗證等完整過程。
活動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學生的數學認知建構方式。在數學活動中,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主動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身體、環(huán)境、心智等共同參與認知。通過活動,學生的感官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學生的本質力量能得到確證與表征,學生的數學學習智慧、數學學習潛質能得到最佳的凸顯與弘揚。
三、問題性活動,助推學生思維發(fā)展
數學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數學課,它不是純粹的紙筆學習,而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學習。對于數學活動而言,要有明確的指向性、針對性。為此,教師可以設置問題,用問題引領、促進學生的數學活動。問題是學生活動的載體,也是學生活動的動力引擎。通過問題,能讓實際的綜合性問題轉變?yōu)閿祵W化的問題。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不僅可以提出數學化的問題,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比如教學《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蘇教版六下)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做“平衡桿”:剪一根硬紙條,先找到紙條的中心點,然后在中心點的兩側每隔幾厘米打一個小孔,并將紙條的中心固定在支架上。在此基礎上,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平衡和什么有關系?怎樣才能做到平衡?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展開積極的猜想,有學生認為,平衡與左右兩邊掛的鉤碼的個數有關;有學生認為,平衡與左右兩邊掛鉤碼的距離有關……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動手試驗、層層探究:在左邊第二孔掛上一個鉤碼,在右邊第一孔應當掛上幾個鉤碼?在左邊第二孔掛上兩個鉤碼,在右邊第一孔應當掛幾個鉤碼?在左邊第二孔掛上三個鉤碼,在右邊第一孔應當掛上幾個鉤碼?平衡桿左右兩邊保持平衡的條件是什么?……通過不斷地動手嘗試,學生主動探索出規(guī)律,形成了平衡的觀念。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又充滿激情。學生在“玩”與“做”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了問題意識、研究意識。
數學實踐活動,不是教師的機械講解,也不是純粹的舊知復習,而是一種研究性的數學學習活動。在數學活動中,學生要主動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要主動設計活動方案,將所學知識與所要探究的問題聯通起來。在實踐活動中,問題猶如一個“燈塔”,可以照亮學生數學活動的道路。
四、綜合性活動,積累學生學習經驗
東北師范大學史寧中教授說:“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親身經歷。學生的數學學習智慧并不完全依賴于學生掌握多少數學知識,而更依賴于經驗,依賴于學生的實際操作、磨煉?!痹跀祵W教學中,教師要賦予學生數學活動充分的時空,讓學生主動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索歷程。綜合性活動,不僅僅是指數學活動融入數學知識,還是指數學活動融入相關學科知識以及生活化知識。小學數學活動應當在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搭建橋梁,從數學的“學”與“用”兩個視角來審視。
比如教學《數字與信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筆者讓學生收集了一些車牌號、門牌號、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自己收集的號碼的相關意義,尤其是深入地研究了身份證號碼、郵政編碼、學號等。為了便于學生活動,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相關的身份證號碼、學號、郵政編碼等排列在一起進行比對,從中提煉出相關的信息。通過對身份證號碼、郵政編碼以及學號等信息的了解,學生還能根據相關信息進行編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具體分析、比較,內化了對數字編碼規(guī)則的認知,感悟到數字編碼的魅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積極投入,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能感受到探究的成功和喜悅,增強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
數學活動的綜合性,融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于一體,是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的有效路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當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引導學生大膽嘗試、探究,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增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意識和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從而達成數學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