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敏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更為注重構建知識與學生認知、學生生活的連接,真正讓學生在感受到知識實用性,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將道德與法治知識,運用于生活中,促進他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行為約束能力的增強。本文注重從生活化實踐、合作教學以及角色扮演三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造具有自主性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促進他們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增強此門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有效性是現(xiàn)階段教學的重要指標,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也向學生的學習能力發(fā)起更大的挑戰(zhàn)。在現(xiàn)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對知識的講授方面,并不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交流的平臺,也不注重構建知識與學生認知的連接,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的死記硬背狀況,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便成為空談了。針對這種狀況,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注重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立足學生的生活,構建具有自主性、交流性和生活性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針對性引導,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生活化實踐,讓學生懂得感恩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十分接近學生生活的學科。教師在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應轉變原有的“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的教學心理,構建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之間的連接,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將學習的眼光,轉入生活,并進行相應的實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輔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本文注重從運用生活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懂得感恩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論述。
例如,在講授《溝通傳遞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生活實踐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為父母洗一次腳,真正讓他們在此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為家庭的付出,讓學生樹立感恩的意識,并運用具體的行動,報答父母,為家庭出力。在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著力。第一點,展示視頻。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大部分學生家長從事的職業(yè)視頻,注重展示父母工作的辛苦。第二點,開展交流。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交流,說:“看完視頻,你們有何感想?”小陳積極地舉手說:“通過觀看視頻,我感受到父母為了整個家庭的付出。他們的工作太不容易了!”第三點,布置任務。在學生內心有所觸動的情況下,教師布置如下的任務:為自己的父母洗洗腳,并在再次上課后,說一說自己的體會。第四點,展示成果。在再次上課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實踐感受。小陳積極地舉手說:“在洗腳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母親的右腳總是向后移。我仔細觀看,原來她的右腳小腳趾處有一個水泡。與此同時,我聯(lián)想到教師展示的視頻,感受到工作的辛苦和掙錢的來之不易!我應在空余時間,積極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應努力學習,用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讓他們開心?!苯處熯\用生活化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艱辛,體會到父母的不易,真正讓學生懂得感恩父母,促進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使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珍惜生命
生命具有唯一性和單向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的意識,即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還應尊重他人的生命。為了達到上述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感悟和分析,真正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整體的合作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生命的思考》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促進合作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達到上述教學效果,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劃分小組。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教師注重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在此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第二點,開展活動。教師制定如下的活動:每個小組由四名學生。每個學生有屬于自己的繩子,而繩子上面綁著一個小石子。每個學生需要將石子放入到小瓶中。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拉動繩子,并保證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拉出自己的繩子。假如你們從小瓶中抽出石子,則代表你們獲得安全。第三點,實施引導。教師走入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小組,進行啟發(fā)性的引導。第四點,展示成果。教師在此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簡要介紹。小洛說:“我們小組通過討論,制定出如下的策略:按照小組長、發(fā)言員、觀察員以及記錄員的順序,撤出自己手中的石子。通過這個活動,我們懂得只有尊重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同樣的尊重?!蓖ㄟ^運用合作教學法,教師真正讓學生彼此配合的過程中,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促進學生正確生命觀的形成。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規(guī)范行為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融入到相應的角色扮演中,運用個人的感知,體會情境;運用個人的情感,表示其中的情境,真正讓學生理解和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并讓學生將此部分知識的理解,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促進角色扮演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注重從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約束能力入手,開展角色扮演教學。
例如,在講授《社會離不開規(guī)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自主挑選相應的角色,進行扮演,并真正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感受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促進學生自我行為約束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此,對教學的經過,進行簡要介紹。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位中年人因為怕遲到,闖紅綠燈的狀況。其次,教師和學生討論,是否該闖紅綠燈。再次,教師讓學生選擇個人喜歡的角色,并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扮演破壞者的角色,將汽車主動開到人群中。最后,教師和學生交流,并真正讓學生理解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促進他們行為約束能力的增強。
總而言之,在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構建具有自主性、交流性和生活性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認知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促進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行為約束能力的增強。
參考文獻
[1] 李維紅.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
[2] 劉東德.淺談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