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尚 李歡 林沃
從滬武高速羅田口駛出,沿著向南的道路驅車10多公里,就到了羅田縣駱駝坳鎮(zhèn)燕窩垸村,這座村子還有一個動聽的名字——燕兒谷。
在游客服務中心的農家小屋前,駐村第一書記徐志新正招呼著游客坐到樹蔭下,品嘗村民自己種的西瓜和葡萄。
曾經的燕窩垸村,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村干部年齡普遍偏大,思想觀念保守,市場意識不強,工作激情減退。村集體負債近百萬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全縣出了名的重點貧困村。村里的支書幾乎年年換,最多的一年換了4個,大家將燕窩垸戲稱為“厭人垸”。
如今的燕窩垸村是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文明單位、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首批省級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創(chuàng)建單位、湖北省農村產業(yè)融合發(fā)展試點示范村、湖北旅游名村、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實現整村脫貧出列。窮了幾代人的燕窩垸村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青山綠水
這里冬天茶梅盛開
大別山的秋天和冬天沒有鮮花盛開,燕兒谷種植了100多萬株茶梅,建成了里國內最大的茶梅基地,填補了大別山秋冬賞花游的空白。
從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茶梅盛開的季節(jié),周邊縣市和來自武漢等地的游客都慕名而來,平均每天有6000人次,最高峰時達到1.2萬人。
燕兒谷將景區(qū)規(guī)劃、村莊規(guī)劃和產業(yè)規(guī)劃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美麗鄉(xiāng)村整體規(guī)劃,不拆遷一戶民居,將花園建在村民家門口,實現了“村在景中、景在村里”,讓農戶成為景區(qū)的一部分,并從中獲益。2015至2017年,全村新建農家旅館12家,新開農家樂45家,聯片六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聯合發(fā)展。
2016年,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王松枝回到家鄉(xiāng)。眼看著家門口越來越熱鬧,她決定不走了,也掙掙農家錢。2017年,她在自家房子開辟出5間客房,開了一家民宿“谷金農家樂”,在路邊老遠就能看見招牌。
因為房子處在黃金位置,站在樓頂就能賞花,她家常常住得滿滿當當,每年能靠著民宿增收三四千塊錢。因為疫情,今年沒有客人入住,她盼望年底茶梅園能重新煥發(fā)生機。
“很多游客來到燕兒谷不僅是為了看風景,更為的是體驗農村生活,住農家屋、吃農家飯。”村黨支部書記郭海平說。
2019年,燕兒谷開始規(guī)劃森林康養(yǎng)產業(yè),建成了康養(yǎng)中心。春節(jié)期間,武漢游客陳建宏一家因為疫情滯留在燕兒谷,生活不僅沒有受到影響,而且比在家里還方便:“這里的人很淳樸,把我們照顧得也很周到。”曾經常生病的女兒,吃著原生態(tài)的食材,身體一直保持健康。回到家后沒幾天,他又再次帶著一家人回到燕兒谷。暑假來了,一家人第3次來到燕兒谷長住。陳建宏說,“這里就像另一個家。”
耕讀傳承
這里開辦工匠學校
走進燕兒谷深處的一座回字形的院落,篾匠、酒匠、陶匠、畫匠,這些正在逐漸消失的“九佬十八匠”們各自占據著一間小屋,精心打磨著自己的作品。
一個個編織精致的筲箕,一雙雙色彩艷麗的繡花鞋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竹蜻蜓,一下子勾起了游客童年的記憶。
鄉(xiāng)村文化是鄉(xiāng)村的靈魂,工匠們正是讓鄉(xiāng)村文化活過來的點睛之人。為了讓鄉(xiāng)村文化得到傳承,燕兒谷向全黃岡市發(fā)出招募令,邀請老手藝人,創(chuàng)建了這所工匠學校。
今年69歲的篾匠屈君成,14歲學藝,29歲時就擔任羅田縣八迪河篾器廠廠長。曾經,廠子的產品打入歐美市場,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紅遍全國。
2018年,屈君成受邀于燕兒谷鄉(xiāng)村工匠學校擔任篾器組組長。在他的手上,竹編產品花樣百出,游客們贊不絕口。他還帶了兩個徒弟,想在燕兒谷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除了老匠人,工匠學校還有年輕的力量。今年31歲的小伙兒王曉東畢業(yè)于黃岡市通用技術學校,畢業(yè)后在杭州學習陶藝作品創(chuàng)作和設計。2018年10月,回到家鄉(xiāng)的他,得知燕兒谷建成工匠學校,果斷選擇留下來。現在,他在家門口就能工作,一邊組織游客參與陶藝體驗項目,一邊繼續(xù)著他的創(chuàng)作。
2019年7月,燕兒谷鄉(xiāng)村工匠學校獲得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成為全省第一家具備招生資格的工匠學校。學校先后成為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訓基地、駐村專家工作站,黃岡師范學院、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第二教學課堂,每年有5000-6000學生到校研習,有效盤活了鄉(xiāng)村農業(yè)產業(yè)的發(fā)展。
如今,做竹筲箕、刺繡、釀酒,這些令農村人充滿回憶的手藝,正在燕兒谷重新煥發(fā)生機,吸引著年輕人前來傳承。
人收逾萬
這里脫貧致富道路寬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旅游村,離不開村里的名人——燕窩垸村駐村第一書記、燕兒谷聯合黨委書記徐志新。
曾經一頭黑發(fā)的青年,如今已是滿頭白發(fā)。20年前,徐志新離開家鄉(xiāng)到北京、深圳闖蕩;10年前,他回到家鄉(xiāng)建設燕兒谷。他說:“走出去和回來都是為了改變,走出去是為了改變自己,回來是為了改變家鄉(xiāng)?!?/p>
徐志新成立了燕兒谷生態(tài)觀光農業(yè)有限公司,支持村委會和農戶以各種方式投資入股公司。村委會以荒廢的橘子園、村小學荒地入股燕兒谷公司,持股10%,創(chuàng)新“保底收益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利潤分配方式。部分村民以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并參與就業(yè),實現了從農民到員工、從員工到股東的轉變。
10年間,燕窩垸村成立了各類市場主體100多個,流轉土地面積6700畝,總投資1.7億元,產業(yè)扶貧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為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燕兒谷實現帶動農民就業(yè)和務工500余人,支付農民務工工資646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已達10630元,較2010年翻了10倍以上。同時,帶動了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與就業(yè),僅燕窩垸村返鄉(xiāng)農民工就有147人,提供了固定員工和臨時工崗位200多個,結對幫扶了66戶農村貧困戶,帶動262名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公司產品服務部部長張濤就是返鄉(xiāng)農民工之一。2016年,張濤回到村里。父親患病、母親年邁,兩個女兒年幼,家里的情況讓他不忍心再離家闖蕩。曾經當過廚師的他,在家開了一家農家樂,但淡季生意就會差很多。公司得知他有手藝,主動找他來幫忙。從廚師到部長助理,再到部長,幾年間,張濤越來越上手,成為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員。
“曾經故鄉(xiāng)容不下肉身,現在下班五六分鐘就能到家。”張濤說,現在的生活讓他看到了希望,心里也希望燕兒谷越來越好、越來越壯大。
2017年,燕兒谷連片六個村成立了聯合黨委,徐志新擔任黨委書記,他在復制燕窩垸村的村企聯建模式的同時,還創(chuàng)新了“聯組織、聯規(guī)劃、聯資源、聯產業(yè)、聯文化”的村村聯合機制,實現了抓黨建促脫貧,把黨組織建在產業(yè)上。
10年間,燕窩垸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夏秋山花爛漫、碩果飄香,冬春千畝茶梅漫山遍野,人與自然和諧相融,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到2016年,燕窩垸村實現了“戶脫貧、村出列”,村民吃上了旅游飯。2016年8月,燕兒谷公司被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游局授予“全國旅游扶貧公司+農戶示范項目”榮譽稱號;2020年7月,燕窩垸村入選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湖北旅游名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