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科技的進步,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環(huán)境教育也成為了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探索實施環(huán)境教育的過程中,學科滲透顯得尤為重要,評價體制也需要不斷完善。筆者以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總結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方法。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環(huán)境教育;評價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在人類的心理能力中,應該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1]這9種智能。他認為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這9種智力,由于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xiàn)出學生之間在智力方面的特點和差異,因此,很難找到適合于任何人的評價標準來評價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他主張的這種新的評價觀,認為教育評價應該制定多種目標,采取多種形式,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下進行,確實考查和評價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方法
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目標的達成狀況,學生的知識可以采用紙筆測試出來,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屬于意識層面,具有內隱性,一般學校的期中、期末的紙筆測試不容易檢測出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狀況,學生會因為想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選擇符合社會期望的答案,行為層次是較高的層次,教師要評價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不能只是依靠紙筆測驗。由于中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無法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時而自高自大,時而自輕自賤。因此,地理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實際,選擇和運用恰當?shù)脑u價方法。根據(jù)環(huán)境教育評價的重點,綜合各種評價方法的優(yōu)缺點,筆者認為地理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方法應該包括以下幾種,紙筆測驗評價法、檔案袋評價法、觀察評價法、調查法等評價方法。
(一)紙筆測驗評價法
教師通過學生的書面回答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評價。這種評價方法的評價內容、評價尺度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學習評價的公平性,同時,紙筆測驗評價與其他評價方法相比效率很高,可以在相對的時間內對多個學生進行評價,適合認知層面的定量評價。在紙筆測驗中,試題的設計很關鍵。地理試題的設計要避免以知識記憶為主、脫離實際,試題類型應多樣化,盡量接近學生的生活情景等。[2]
(二)檔案袋評價法
地理教師通過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的材料,來評價學生的進步、努力程度,自我反思能力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檔案袋的材料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記錄、學生紙筆測試試卷、撰寫的地理小論文、環(huán)保資料、地理小報、調查報告等內容。教師應該抓住時事新聞、環(huán)保節(jié)日的契機,如“全球氣候變暖”、“巴西熱帶雨林砍伐”,讓學生搜集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相關資料,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參觀本地區(qū)的植被覆蓋狀況,做水土流失的實驗,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收集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撰寫實驗報告作為評價學生的載體。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教師的評定方式應該多采用等級評定等質性評價。
(三)觀察評價法
觀察評價法是評價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一種較為重要方法,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行為和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為評價學生提供依據(jù)。與紙筆測試相比,觀察法簡單易行,能直接獲得評價所需的第一手資料,它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其使用范圍廣,既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討論、辯論的情況,也可以觀察在一些課外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觀察法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觀察評價時,要注意客觀、全面、具體地做好觀察記錄。
(四)調查法
調查法是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包括問卷法和訪談法。問卷法中,問卷的編制是實施測評的關鍵,教師應該明確要測量的具體變量,以及該變量的內部結構和外在表現(xiàn),然后編制出封閉式、半封閉半開放、開放式的問題。為了提高問卷的信效度以及測評的真實性,在正式施測之前要在小范圍內對問卷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問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
訪談法是教師與學生當面交談以獲取學生評價信息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觀察到學生回答問題的表情、姿態(tài),通過深度訪談追問學生澄清或具體說明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因此,這種方法能更客觀、準確的評價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師可通過具體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個別訪談或集體訪談,個別訪談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推心置腹,集體訪談便于學生集思廣益。
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方法并不局限與上述幾種,需要注意的是,每種評價方法都有自身的優(yōu)缺點,因此,教師在實施環(huán)境教育評價時,應該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對各種評價方法進行組合,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三、實施評價時應注意的方法
地理教育中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注重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避免“一考定終身”或以極少數(shù)的幾次觀察就對學生做出匆忙的判斷。其次,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方式相結合,避免僅以客觀的紙筆測驗對環(huán)境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還要進行質性評價。再次,促進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不止是認知的發(fā)展,還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的發(fā)展,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變化。最后,發(fā)揮學生評價的主體性,同時,評價主體應多元化,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調動其自評與互評的積極性,再輔以教師、家長等外在評價。總之,環(huán)境教育的評價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發(fā)現(xiàn)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陳亞顰,現(xiàn)代地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