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聰
摘要: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的永恒追求。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研究和實踐有效的閱讀教學,意義非凡。本文以此切入,從“厘清: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兩方面做了具體闡述,既深入教學實際,又有一定的理論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有效性策略
學習語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理解能力和交際能力,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是各學科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是閱讀,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新課標實施以來,側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而閱讀能力作為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重要性日益明顯。
一、厘清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教學目標不明確。新課標要求的語文教學“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必在閱讀教學中有所體現。但受傳統(tǒng)教學習慣影響,教學目標的設定出現偏差,主要表現為:一是目標大而不當。如在教學設置培養(yǎng)“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等目標,以便體現“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但這些目標概念模糊,就小學生而言既空又大,不易理解。二是對教材理解失于淺浮。這方面問題在新教師中存在較多。如要培養(yǎng)二年級學生的默讀能力,但如何檢驗默讀能力及是否允許部分學生達不到目標要求,老師常難把握程度。
教學重點不突出。閱讀教學中,存在教學重點不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過于追求閱讀所涉范圍,卻忽視閱讀內容的深度挖掘,教學效果常不盡如人意。在傳統(tǒng)理念中,教師通常注重教學的廣度,想讓學生了解盡量多的內容,從而導致教學目標迷失。但教學有效性并非對內容的簡單擴充能提升的,而是需要教師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進行詳略得當的教學設置并有針對性的信息傳輸,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非輕描淡寫的了解。
教法不符合課標要求。研究發(fā)現,當下不少老師仍采用重漢字、詞語、句子等基礎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忽略對學生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甚者還有在課堂中只關心“優(yōu)等生”的學習體驗,罔顧水平較低的學生的感受,沒有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教學質量逐漸下滑。閱讀教學過程中,沒有意識到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的重要性,選擇的閱讀材料也往往沒有與學生的興趣聯系在一起,學生閱讀時的積極性不高。
多媒體的使用不當。多媒體的普及與運用,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視頻、圖片以及音樂等教學素材的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硬件設施較為欠缺的地區(qū),多媒體的使用尚處在初級應用方面,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使用很少。在硬件設施完備的地區(qū),雖然多媒體的使用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教師的應用也很熟練,但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往往存在“喧賓奪主”的問題。比如某教師在講《春雨的色彩》過程中,大量使用了視頻、音樂以及繪畫演示等多媒體教學素材,并進行集體朗誦、表演等環(huán)節(jié),而對于閱讀內容的學習和探討涉及很少,課堂氣氛雖然十分活躍,但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對策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關鍵在重視和完善高效教學的實施過程。
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指引著教學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學目標更是要在“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所體現。在“知識與能力”層面上,主要是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領域,掌握自主思考等語文應用實踐能力;在“過程和方法”層面上,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上,要求學生能理解教學內容所體現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對《可貴的沉默》的教學,可制定這樣的教學目標:查閱字典,認識“蘊、迅、霎”等生字,能正確讀寫“祝賀、左顧右盼、神氣十足”等詞語;正確、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理解和關愛別人,回報父母的愛,涵泳和增加情感的厚度、深度和溫度。
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要依據教學要求制定。在新課標下,語文的教學要遵循語言的應用規(guī)律,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教學方法要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如學習《桂林山水》時,由于絕大多數人沒有去過,僅靠講述與演示并不能讓學生體驗到桂林山水的魅力,而是需要借助視頻、圖片和音樂等多種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產生主觀上的情感體驗。另外,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上課時情緒的新動向、新思路、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此外,閱讀課文的內涵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只有讓學生走進設定的教學情境,學生才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設定教學情境是,要首先了解學生的審美發(fā)展現狀。
注重學生閱讀學習體驗。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生往往好動,難以靜下心來安靜閱讀,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是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心理發(fā)展情況,推薦適當的閱讀刊物和書籍;學生閱讀后,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讓學生學會表達。小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表達欲望,但又缺乏表達技巧,教師可以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同時也能增加學生閱讀的成就感;布置教室環(huán)境,如墻壁張貼卡通、自然畫卷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閱讀對小學生語言、情感和人生成長的作用極為關鍵,搞好閱讀教學,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學生發(fā)展奠基鑄魂。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教師要樹立從小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意識,珍視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尊重多元理解,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愛上閱讀,最終真正使閱讀教學更加有效,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策略[J].中華少年,2017(36);
[2]任大淑.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東西南北: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