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琴
【摘要】本文論述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的個性化教育策略,通過三個教學案例探索學生的差異性、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及自我價值,讓學生在感悟中自我教育,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差異性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9-0070-02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也各有各的特點,每一名學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教師要依據學生的不同特性,正確判斷每一名學生的特點,挖掘其發(fā)展?jié)摿Γ虿氖┙?,為每一名學生提出適合其發(fā)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逆反心理的應用
案例1:性格倔強的學生
“小云又在課堂上看課外書……”數學教師走進辦公室如是說。從數學教師口中了解大致情況后,筆者找到小云:“知道老師為什么找你嗎?”她直接回答:“不知道?!睂ι形凑J識錯誤的學生,筆者需要的是冷靜與耐心。盡管有些生氣,筆者壓住涌上來的怒火,用平和的語氣問:“你在數學課看課外書了?”“我沒上課看,那時還有幾分鐘就下課了。”原來如此。小云同學學習成績中上,個性活潑,課堂上,她經常主動舉手回答教師的提問,英語老師說她英語發(fā)音很標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她同樣能較快回答出正確的答案。但她自控能力比較差,常常違反課堂紀律,性格倔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于這個年齡期的人,就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的?!睘榇?,筆者嘗試采用逆反心理的解決對策。
“明天我們班上道德與法治公開課,大家要預習新課?!惫P者把任務布置下去了。公開課上同學們躍躍欲試,課堂氣氛很活躍。兩天后,筆者翻開學生的周記本,小云把這次公開課寫進周記里:“其實回答老師的問題,我還有更好的答案,可是老師始終不看我……”逆反心理疏導的對策已初見效果,在此后一段時間,筆者上課依然不叫小云回答問題,并有意冷落她,但也悄悄地暗中觀察她。終于,筆者再也沒有聽到科任老師反映小云上課看課外書,而且自習課上她也很專心地復習。期末測試時,小云考出了不錯的成績。
對這名性格倔強的學生,筆者適時采取逆反心理的疏導策略,以激將法的方式放手“不管”,學生學會自省,達到了教育效果。由此可見,針對倔強的學生利用好逆反心理疏導策略,即可轉化為積極因素,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二、建立信任,充分尊重
案例2:喜歡頂撞老師、惰性強的學生
小睿同學長得高高大大,勞動肯賣力,班級里有什么重活他總能挺身而出,可是他有兩個毛病,一是比較任性,只要認為自己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到底,有幾次他都在語言上頂撞科任老師;二是懶練筆,語文總是考六七十分。鑒于這名學生容易沖動的性格特點,筆者認為應該適時對他進行“冷處理”。過了兩天,筆者找到小睿,讓他把當時發(fā)生的情況復述一遍。在此之前,筆者已經分別向科任老師、同學了解情況。認真聽完小睿的描述后,筆者問他:頂撞了老師心里舒服嗎?他說不舒服。筆者又問: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了嗎?他說沒有。于是,筆者告訴他,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更容易成功,并且教給他控制自己不良情緒的方法。小睿頻頻點頭,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收獲了一定效果,筆者趁機給他講《程門立雪》的故事,讓他懂得要尊敬老師,并且主動與師長溝通。談話結束后,小睿表示要主動向科任老師道歉,彌補自己的過失。要改掉一個壞習慣需要一定的時間,他慢慢改掉了第一個毛病,還主動協(xié)助筆者維護班級紀律,但筆者仍然留意著小睿。
然而,小睿的第二個毛病還在繼續(xù)——“惜字如金”。段考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在周記本寫一篇詳細的總結,以便為今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小睿寫道:“這次段考有進步,還要繼續(xù)努力。”為此,筆者批語道:“平時不努力,復習干著急;不懂得著急,將來出問題!”他在周記本上發(fā)表感想:“沒想到這次老師給我的評語是一首詩,這首詩寫出了我的毛病。今后我要……”筆者抓住這個良好的開端,繼續(xù)鼓勵他:“了不起,能寫兩句話了!”再次看到小睿的周記本時,他用一段話來分析自己近期的學習情況,思想認識上挺有深度。筆者乘勝追擊:“好樣的,可以寫一段話了?!睆拇艘院螅☆5闹苡洸辉偈且痪湓挼膽妒秸Z句了,甚至出現修辭語句。期考時,小睿獲得了很大進步,語文得了84分,不僅考試成績提高了,人也懂事了不少。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苯處熤挥杏谜嬲\的愛心去尊重學生、感化學生,才能使學生樂于親近和信任教師,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育和指導,尤其對情緒容易失控、惰性強的孩子,沒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教師只有與其建立信任感,充分尊重他們,找準時機、找到教育的切入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因勢利導,肯定價值
案例3: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
一天,筆者提著椅子下樓時,小笛跑了上來,從筆者手中接過椅子?,F在這樣的學生并不多見,更何況是大家眼里的“潛力生”呢!一股暖意涌上心頭……小笛不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他好動、愛玩電腦游戲,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很大聲,但無非是“懂了”“知道了”之類,卻從不動筆,交上來的作業(yè)只有三言兩語,甚至不寫。小笛還有個毛病,就是喜歡欺負女同學,亂拿女同學的東西。因為這個缺點,小笛沒少挨老師和家長批評,卻依然我行我素。
筆者認為,單純的批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于是筆者開始觀察小笛,總結他的優(yōu)點。他精力旺盛,喜歡運動,還喜歡為班級做事,搬新書、管班級鑰匙,這些事他都搶著干,勞動時總是積極主動。筆者常常在周記本里鼓勵他,還特地在班里成立“籃球隊”,一周有一節(jié)活動課讓他們自由活動,小笛自然是其中的活躍分子,這樣既培養(yǎng)了他的運動興趣,又讓他將課余愛好吸引到參加體育鍛煉上來。在新學期校運動會上,喜歡運動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小笛也參加比賽,經??梢钥吹剿诓賵鲇柧?,練耐力、練技巧。運動會上,筆者為每一名運動員喝彩,大聲地沖著他們喊“加油”,還特地跑到運動場上為運動員照相。很快,參加200米競賽的小笛上了賽道,盡管他沒有絕對的實力,卻咬著牙堅持跑著?!靶〉眩佑?!”筆者為他鼓勁兒,最后小笛是小組最后一名,他看起來很沮喪。筆者沖過去對他說:“你能堅持跑下來,就是成功!”小笛眼睛一亮,筆者幫他照了一張相片。“謝謝老師。”他羞澀地說。后來,小笛在勞動課上主動站出來,不怕臟、不怕累;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了,也會友好地對待同學。
可見,教育“調皮搗蛋”的學生,要因勢利導,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肯定他們的價值,更容易讓這些孩子從根本上發(fā)生轉變。
針對三個孩子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筆者從中獲得很大的啟發(fā)。心理學研究認為,情感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無獨有偶,教育家羅杰斯也認為,教師應用情感進行教育,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要創(chuàng)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不應“一視同仁”對待學生,而應區(qū)別對待,即對學生充滿情感、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表面上有厚、有薄,讓犯了錯的學生發(fā)現教師對他們的“不滿”,讓學生自我批評、鞭策自己。如果無論對什么樣的同學都是一個面孔,他們就會見多不怪、疏于自律、我行我素。
在管理班級、處理問題時,教師既不要一貫“剛”,講道理,說一不二;也不能一貫“柔”,循循善誘、苦口婆心,而要對癥下藥,投其所“好”。這種“投其所好”,其實是因為有一顆愛生之心。正如一首詩里說的:“少了愛的教育,花不盛開;少了愛的教育,木不成材?!薄皾摿ι备诖處煹年P注,更渴望大人的關愛。平時因為種種缺點,我們教師經常忽略學生的優(yōu)點,他們有一顆善良的心,需要我們去發(fā)現?!盁o心插柳柳成蔭”,愛可以融化冰雪,也可以溫暖人心。多一些期望、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表揚,也多一點嘉許和信任的目光,這樣我們才能跟學生心靈溝通,達到有效教育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充分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策略,才能幫助孩子們排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