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甜甜
【摘要】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占很大比重,但是綜合教學實際來看,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筆者對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做了相關的調查和了解,分析了目前的教學狀況及成因,據(jù)此對“以寫促讀”教學策略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根據(jù)教學案例設計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以寫促讀;初中文言文;應用策略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教師反反復復教學生一些語法、語句之類的知識,其“填鴨式”教學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學習負擔。盡管教師教得很辛苦,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對此,筆者建議用寫作來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效率和教學效果。
一、加強訓練,積累知識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深入理解文中詩詞、語句的含義,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言文蘊含的深刻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從而讓學生熟練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據(jù)觀察,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對文言文的理解停留在了表面,并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蘊含的深刻含義。而大部分教師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一般只是解釋內容,翻譯一些句子、詞語后就要求學生背誦、默寫文章。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理解文言文并沒有多大的幫助。長此以往,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也得不到提升。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要想改變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加強平時的訓練,幫助學生積累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前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查閱本篇文言文的相關資料,并記錄在自己的隨堂筆記本上。收集及記錄資料的過程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感知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平時記錄在隨堂筆記本上的名言、詩句與案例等知識,活學活用到日常生活的交流、交際及寫作等方面,提升自己的語文文化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印象
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體特征,在描述事件情節(jié)時一般不會太過形象生動,創(chuàng)作語言上也缺乏對事件的詳細刻畫。加上很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模式陳舊——粗略瀏覽閱讀、理解文言文基本含義、翻譯文言文、背誦默寫,使教學氣氛僵硬化,讓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是十分枯燥無味的,失去了學習文言文的信心。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文言文教學過程變得活躍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其中,“以寫促讀”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文言文有深入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傳授給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方法,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整理和歸納類似的人物描述、事件經(jīng)過等,給予學生一些有效的學習建議,讓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在學習《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時,是不是也和老師一樣感受到了柳宗元所描述的美麗景色呢?如果你是一名小導游,你會如何向游客介紹小石潭的美呢?”在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石潭”為題寫一篇關于描述景物的記敘文或寫一篇《小石潭記》的讀后感。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本篇文言文的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多進行這樣的訓練,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還能使他們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至課外,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同時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語文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展開想象,擴寫內容
現(xiàn)代文學作品對于事件或景物、人物的描述、刻畫較為細致,會詳細說明事情的經(jīng)過。文言文的突出特點是描述事件的語言簡潔、明了,甚至有的文言文會留有空白引發(fā)讀者的遐想,這也正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在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對原文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原文主題、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合理的擴寫,或將原文中略寫的部分詳細說明,補上原文中留有的空白,讓原文描述更加生動,從而加深學生對原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花木蘭》一文時,原文對花木蘭在遠赴沙場、代父行軍的路途中對家鄉(xiāng)、親人思念的場景只是用“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兩句進行簡單的描述。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結合文章的實際內容,讓學生站在花木蘭的角度,在深入了解文章上下文后,對原文留下的空白展開合理想象,用細致、生動的語言描述花木蘭代父從軍路途中對家人的思念,以豐富文言文的內容。通過擴寫文章內容,原文中略寫的部分變得詳細、更有連貫性,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培養(yǎng)了想象思維能力,完善了刻畫、描述人物的寫作方法,一舉多得。
四、結合實際,評論鑒賞
一般來說,文言文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一些觀念和思想,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如今,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去了解文章的內容,深入研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思想,結合生活實際去評論或鑒賞文章,從而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再受文本內容的制約,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評論能力和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馬說》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問:“對于文中提到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一觀點有何看法?”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表達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并記錄下來,從而加深學生對《馬說》這篇文章的印象,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再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一文時,教師可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風格等多方面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鑒賞,并讓學生對文中寫到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等景象進行鑒賞,感受文章所描述的意境之美。本文重點是描述景色,但是從文中幾個地方可以體會到創(chuàng)作者的志趣和情懷,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仔細品讀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世俗的厭煩及對自由的向往。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要求學生對《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進行鑒賞,可以對文中的景物或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做出鑒賞或評價,指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的觀點去評論歷史人物的形象,并用確切的理論證實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以寫促讀”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積累并靈活運用知識,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印象,引導學生擴寫文章以培養(yǎng)其想象思維,鼓勵學生綜合實際評論鑒賞文章,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使初中文言文教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李慧.基于“三維目標”的初中文言文“以寫促讀”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06(50):146-147.
黃麗雪.“以寫促讀”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10):44.
張小良.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改進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6):121-122.
金玥言.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改革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
張浚川.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0(14):25-26.
李安霞.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J].甘肅教育,2020(08):65.
關建.“以寫促讀”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0(01):130.
閆曉風. 初中語文“以寫促讀”教學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王麗華.以寫促讀,探索語文閱讀教學新思路[J].華夏教師,2020(12):54.
周春菊.“以寫促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2019(33):12-13.
傅高生. 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探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許蘭.立足文本 以讀悟寫 以寫促讀:試論初中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