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萍
摘 要:中學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內容主要基于理論知識,但并不意味著學生自此就可以學得好,但是它卻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有效地內化課堂知識,并為學生發(fā)展良好的道德觀念以及法律意識。但是,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道德和法治學習動機并不大,導致老師課堂的教學效果不佳,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從教學問題入手,分析了中學生學習道德和法制的積極性,并分析了提高中學生學習積極性應該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主動性
中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一步,在這一階段為學生提供德育和法學教育非常有意義。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培訓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而且還要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行為。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課程,是理論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這導致學生對此學習缺乏興趣。但是,所有學科的研究都應以學生為中心,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確保學生能夠積極的學習和實踐,通過教學充分體現(xiàn)出道德和法律教育規(guī)則的作用和價值。所以,我國就著重鼓勵學生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法律意識和法治意識。但是,相對于當前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看,仍然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一、小組交流,互相學習
新課程標準全面推廣的終極目標是改變學生對被動知識的接受程度,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并幫助他們學習身心健康的知識。道德法制的老師就要巧妙地設計小組合作方式,并認真準備合作任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心理需要進行學習。無論如何,一個人的功率都比較小。從這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小組合作模式,以提高中學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性。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對小組進行合理劃分,并嚴格劃分。分組之后,我們需要與學生更多地交流。特別是,必須確保小組合作不會像浮萍一樣浮在表面。例如,教師提出的教學問題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同時,學生之間鼓勵彼此大膽提問和說話,也可以大小組討論問題。
例如,在學習“開始青春,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課程時,該課程包括三個主要部分:提高信心,開展自己的工作,并朝著自我完善的方向發(fā)展。自我完善是學生應具有的重要屬性。老師將學生分為幾組,通過課程描述,老師設計一些問題,例如了解自信,如何獲得自信,為什么需要自己做工作以及如何走向自己,改變自己。提出問題后,老師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本課程中,我們需要鼓勵一些學生去思考答案,并將其展示出來,以幫助學生敞開心懷。小組討論結束后,老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該討論課程有效的讓初中學生吸收知識,重振課堂氣氛,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道德和法律教育規(guī)則的興趣。
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因材施教
在教授道德和法治時,教師需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降低老師的角色地位,并將其發(fā)展為可以與學生交流的朋友的角色。溝通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允許他們積極溝通,可以直觀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師需要耐心讓學生在教室里接受教育。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出問題并愿意提出問題。它是在不知不覺中將教室歸還給學生,老師致力于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并根據他們的才能真正地教給學生。例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內心,教師們會對其內部活動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前提下有效地執(zhí)行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授“自我發(fā)現(xiàn)”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和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建立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自己。這樣的教學設計通過故事擴展和其他方法,使學生學會正確地了解自己,加深對自己的理解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使每個學生樹立屬于自己的三觀。
三、創(chuàng)建學習情境,提高學習主動性
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培訓模式的不足,改善課堂的教學培訓結構。過去的課堂活動模式已經改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電子教學設備和手段,例如計算機、大屏幕投影儀、物理投影儀、掃描儀等,使抽象知識具體化,使枯燥的知識生動化,并使枯燥的知識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接受多媒體入課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是教材內容生動的表達。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會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建包括聲音、圖像和文字的教學情境,并利用學生的規(guī)律和特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有意和無意興趣,讓學生學習意識得到調動以增強學習的目的。
例如,當講解課程“遵守法律的公民”時,教師會通過網絡獲得有關法律的視頻。當與學生在介紹新課程時,為了創(chuàng)造真實和逼真的情況,“今日聲明”,“法律法則”和“天網”等視頻資源將播放與法律相關的視頻片段,并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學生們渴望探索新的道德知識,所以必須注意在課程中創(chuàng)造情境,并通過錄像,圖片和聲音的結合,將嚴謹而枯燥的道德與法律知識帶入生活,并最終有效地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綜合表現(xiàn)和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中學道德和法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一項長期、持續(xù)、系統(tǒng)的工作,中學道德與法律的教學老師必須嚴格根據現(xiàn)代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為了有效提高中學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實效,促進中學德育的發(fā)展,實際教學內容和具體教育目標,應該通過精心設計,建立有效的教育策略,科學制定法制教育的具體教育計劃和規(guī)則。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知識內化,形成真正有效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張正偉.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華夏教師,2020(11):86-87.
[2]王桂貴.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探討[J].科技風,20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