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戴欣怡
摘 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決定國際商務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語言層面的語音、詞匯、句法、語域、文本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觀察、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從非語言層面的非語言行為(body language)、思維方式、價值觀取向等方面滲透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并遵循實用性、階段性、持久性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滲透
在新頒布的《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yè)本科教學質(zhì)量國家標準》中提出商務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商務實踐能力”。商務英語專業(yè)目前在我國400多所高校中均有開設,但其教學大都依照“英語十商務知識”的模式進行,單一模式往往使學生誤以為會說英語,懂得商務知識,就能進行跨國商務活動,造成學生缺乏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不少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畢業(yè)踏入工作崗位后深感交流的困難,當然語言能力的因素很少,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因為在具體的交際實踐中,他們會不自覺地借助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來表達思想,這樣與不同的文化因素發(fā)生交叉與碰撞,就會產(chǎn)生誤解和沖突,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商務談判的成功。商務英語教學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馬克·埃利斯與克利斯汀·約翰遜在其出版的著作《商務英語教學》中提出的五個技能:1)會議、討論技能;2)提供信息技能;3)電話交流技能;4)商業(yè)文書寫作技能;5)社交活動能力。要求學生懂得商務的基本禮儀,尤其是使用正確得體的語言進行商務洽談.而非使用教科書中死板的句子。同樣,英國商務英語專家Nick Briger也曾指出,商務英語包括語言知識、交際技能、專業(yè)知識、管理技能和文化意識等核心內(nèi)容。兩位專家一致強調(diào)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中的重要性。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作為核心,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為熟練運用語言進行涉外商務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培養(yǎng)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的戰(zhàn)略中,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商務英語教學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商務英語中的文化體現(xiàn)
(一)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
A.商務英語語音、詞匯方面的文化差異
商務英語有著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又帶有“商務”特色,商務英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體色彩,具有語言清晰準確,行文簡潔,用語禮貌正式的特點。商務英語源于普通英語,但又是普通英語與商務各領域?qū)I(yè)知識的結合。因此,商務英語除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之外,又具有其獨特性。從語言表達方式方面來看,不同語音、語調(diào)、語速言對語信息意義起調(diào)節(jié)作用。與詞匯相比,英語本族人對英語語調(diào)的反應更強烈,不同的語氣音調(diào)表達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語義。另外,良好的發(fā)音可以贏得對方的認同感,英語中的重音用來表達特殊的話語含義,適當?shù)恼{(diào)整語速則可以增強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停頓的正確使用可以達到幽默和強調(diào)的作用。注意到這些語言細節(jié)都會在商務溝通中提高交際者語言表達的精準度,營造輕松和諧的溝通環(huán)境。
從詞匯角度來看,商務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雖然顯而易見其詞匯包括金融、外貿(mào)、廣告、銀行、零售、旅游、證券、保險、貨運、出版等各行業(yè)的術語,但商務英語學習者更應該看到英語不同的語言形式和豐富的語言內(nèi)涵才是影響語言理解、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并造成商務活動中的誤會和沖突的罪魁禍首。首先,當某些詞語、現(xiàn)象或者事物只存在于一種文化中,而在另一種文化中不存在時,即存在“全空缺詞匯”。例如中國的“改革開放”、“三個代表”、“下?!钡取F浯?,某些詞句或者現(xiàn)象在兩種文化中都存在,但所賦予的意義和感情色彩完全不同,因而影響準確的理解和表達,即半“空缺詞匯”。例如對商人的理解,英文的包含范圍要大于中文。讓人更容易誤解的是,還有一些字面意義完全相同的詞匯,將它們放置在不同的文化語境里,會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含義,因此我們稱這類詞匯為“沖突詞匯”。例如,對紅色red的理解,西方理解其為沖突,而在中國則被認為是喜慶;龍(dragon)在東方是權力和至高無上的象征,在西方則代表邪惡。再如,在國際商務洽談和日常會話中,交談者首先碰到的就是姓名與稱呼的詞匯,在這樣的基本詞匯上文化差異也非常明顯,比如,中國女子結婚后保持原姓,西方女子結婚后改為夫姓,中國人的姓氏與宗教很少有聯(lián)系,而西方人的姓氏多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這些差異只不過是文化汪洋中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異的乃是不勝枚舉的詞義聯(lián)想。例如:你可以和美國人說在他方便的時候(at his convenience)會見;而對英國人、澳大利亞人或其他用英語的人則不宜用“convenience”這個詞。因為“convenience”有“廁所”之意。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jīng)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除此之外,有關數(shù)字在英文與中文中的聯(lián)想不同的還有很多對中國人來說,不了解這種文化背景是無法意識到這種字面背后的細微語義差別的。即使表達的理性概念相同,往往亦會因文化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正因如此,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不了解語言的這種“文化信息”,有效交際勢必受阻。
B.商務英語句法方面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在句法(syntax)中的體現(xiàn),是第二個層次上的差異。英語是形合語言,漢語是意合語言。英語屬于屈折語,它以形統(tǒng)意,用嚴密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現(xiàn)語法范疇和語義信息。具體地說,英語是以限定動詞為核心,從而支配句內(nèi)各種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句子主謂結構的復雜化只通過擴充句內(nèi)成份的豐滿度來實現(xiàn),前呼后擁,遞相迭加;凡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而漢語則以意統(tǒng)形,按邏輯事理的順序橫向鋪排,意會、流動、氣韻三位一體,沒有繁復的變位、變格、形態(tài),任何相關聯(lián)的語段,只要語義配搭合乎事理,就可以聯(lián)結在一起組成句子,所以,不論是語義因素還是語用因素,都大于它意義上的“句法因素”,能負載最大的信息量,使?jié)h語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反映在句法層次上,則表現(xiàn)為英語的空間型構造和漢語“流水句”式的時間型樣式。以中、英商務函電為例。試比較以下報盤的中、英文表達:“我們須申明,絲絨的需求殷切,而現(xiàn)貨有限,該盤有效期一周?!薄癢e must Stress that this offer is firm for one week only because of the heavy demand for the limited supply of this velvet in stock.”可見,中文用四個短句,而英文則用了一個長句來表達。這是跨文化交際中,值得深入學習的表達方式。
C. 商務英語語域方面的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的詞匯和句法層次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語域(register)層次上。就拿招呼問候來說,中國人說“早上好”、“您好”,卻不習慣于說“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漢語文化中,熟人在街上相遇,作為寒暄客套語會問:“你到哪兒去?”吃飯時間相遇,會問:“吃過飯了嗎?”問對方年齡、婚姻、家庭、收入等也是家常便飯。但對西方人,這種探隱問私的方式未免失之粗魯無禮。同理,在贈送禮物或恭維贊揚方面,中國人視謙虛為傳統(tǒng)美德,送禮時常常說:“這是一點兒小意思,不值錢,請笑納?!蔽鞣饺藙t會感到納悶,連自己都不看中的東西怎么送別人呢?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忽視語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就難免產(chǎn)生文化沖突。語言的相對性和文化的相對性相互依存,交互作用,在形成一個民族特有的思維習慣和語言模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D. 商務英語文本方面的文化差異
文件、契約等是由語言形成的,我們把這種語言組成的文件、契約等稱為文本(text)。前面我們分析了在詞匯、句法、語域中存在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僅僅從字面、詞面、句面去理解含義和運用語言常常會造成誤解甚至沖突。但在有了上下文,在一個完整的文本中是不是就不再會有意義的誤解和文化的摩擦與沖突呢?也不盡然。僅以契約的文本為例,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對待契約的態(tài)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約文化,他們非常重視契約的精確性,也非常尊重契約的權威,契約一旦生效就會嚴格執(zhí)行;可是在東方文化的傳統(tǒng)中,對文本是大而化之的,更注重的是信譽。意識到這種差別,并予以重視,才能更有效地遵守國際商務的活動準則。
(二)非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
這里我們想探討的是東西方非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非語言層面文化差異主要存在于與語言相關的各種社會文化中。包括非語言行為、思維方式、價值觀取向等。胡文仲、畢繼萬在其所著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一書中的歸類較為清晰,即:體態(tài)、副語,又被稱為“非語言行為”;此外還有客體語及環(huán)境語,被稱為“非語言手段”。與語言性文化相比,非語言性文化不僅更直觀,而且在交際信息中約占65%。
在不同文化中,身勢語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體態(tài)語又稱“身體語言”。是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交流信息、說明意向的溝通手段,包括姿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語言手段。其中手勢語在商務活動中的作用較大,例如一個“OKey”手勢,在美國表示很好,而在法國表示“零”或者“毫無意義”,因此在商務活動中,要慎用手勢語。副語主要依賴語調(diào)、重音、停頓等音韻銜接手段及身勢語來實現(xiàn)語篇中的銜接與連貫,其中也包括沉默、話輪轉(zhuǎn)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腕w語指的是與人體有關的相貌、服裝、飾物、氣味、筆跡等所表達的交際信息。例如,國際商務活動中十字形的掛件是不吉利的象征,因為西方人認為它是天主教異端教徒的標志。最后環(huán)境語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nèi)裝修、聲音、燈光、顏色、標識等等。例如,中國人對體距的要求不高,人們能夠容忍擁擠;而在英美人無法適應近體距離和體觸,一旦出現(xiàn)擁擠現(xiàn)象,他們會回避。在商務活動中,應注意以上非語言手段所傳達的信息。
思維方式受不同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影響,不同社會文化結構下是有差異的。 如就東西方文化而言,兩者在思維方式上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征:
首先,東方文化重演繹推理, 而西方文化重歸納推理;東方文化偏好綜合思維,從全局觀點進行綜合研究,西方文化偏好分析思維, 即在思想上將一個完整的對象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方面。在商務活動中,東方人一般注重“先談原則, 后談細節(jié)”。西方文化不同,尤其是美國人,習慣從具體事物入手,認為細節(jié)才是問題的本質(zhì),在他們的合同中,各項條款的認定也比東方人細致明確。
其次, 東方文化注重統(tǒng)一, 強調(diào)整體優(yōu)先,西方文化注重對立,強調(diào)部分優(yōu)先。例如中國和日本,往往對全部問題進行戰(zhàn)略性的考慮,認為只要能建立起和諧的業(yè)務關系,細節(jié)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人采用的是順序決策方法,先將大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小任務,他們習慣于解決一個條款推進一個條款,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將各個小協(xié)議綜合起來。
另外,東方文化中的思維法方式是以螺旋形對一個問題加以展開,盡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題。 英美文化則偏向線性思維,切入主題后就開門見山地先陳述中心思想。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中國人采用的是含蓄的表達方式,他們認為含蓄的表達方式優(yōu)于直接的表達方式。 英美國人由于受線性思維和分析思維方式的影響,最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重具體勝過整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在商務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直接”和“簡明”,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價值觀是最深層次的文化,決定人們?nèi)绾芜M行交際。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必然會遭遇不同價值取向的沖突。在中國,向客人敬煙是表示禮貌和友好,而在歐美國家,有不少人反對吸煙,向客人敬煙反而是不禮貌的表現(xiàn)。價值觀念的不同,典型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時間觀念的不同。西方發(fā)達國家人們的時間觀念很強,擁有“單一時間習慣(Mono-chronic time or M-time)”,他們把時間區(qū)分為一個個小的單位,然后很關心準時性;傾向在一個時間點上,只專精一件事情。例如 “時間就是金錢”這一觀念便是從美國推廣而來。與此相反,在一些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國家,人們持有“多重時間習慣(Polo-chronic time or P-time)”,P-time的特征是同時間內(nèi)發(fā)生許多事情,并且“和人們之間有很大的牽連”。中國是多種時間利用方式的典型。中國人在使用時間上隨意性靈活性強,在商務活動中,更注重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因此會把大量時間用在建立友誼增進了解上。
其次,是平等觀念的差異。在商務活動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利潤分配,另一個是“權利差距”。西方發(fā)達國家堅持平等主義價值觀,認為買賣雙方無論哪一方都要獲得一定利潤,因此在對利潤的分配問題上相對更為公平。甚至,許多美國經(jīng)理認為,利潤劃分的公平性似乎比利潤的多少更為重要。而東方人受等級意識的影響較深,賣方往往會順從買方的需要和欲望,對利潤的分配較為有利于買方。此外,“權利差距”也是商務活動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同點。中國作為高權利差距國家,在商務談判活動中的等級差距隨處可見。上級的權威性受到極大尊崇,而下級經(jīng)常依照上級的指示辦事。等級分明,人們根據(jù)自己的位置和慣例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面對需要超越自身權力而做出的決定,而向上報告等待指示時,這種高權利差距就造成了商務談判效率低,時間長的缺點。而美國是低權利差距國家,每位商務談判人員都被賦予了相應的權利,面對問題能當場做決定,不僅提高了效率,還使談判人員更具責任感。
還有,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的不同。東方文化強調(diào)集體主義和群體意識 忠實于國家權力和集體的利益,注重個人利益是私欲的表現(xiàn);而西方文化崇尚自我意識和個人奮斗,如果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就等于人權的喪失。在國際經(jīng)濟活動中,中國人注重群體,將自身看作是群體的一部分,服從群體的意志,為群體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個人選擇,因此每個人的榮辱進退都跟這個群體密切相關。而受個人主義影響,美國人認為,人是獨立的個體,既有責任也有權利,每個人都應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能動性,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談判的主動權,達到既定的目標,并且將使用權力和冒險視為好的品德。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意識的原則
商務英語專業(yè)課時安排有限,專業(yè)知識繁多,而文化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在教學過程中導人文化因素必須堅持以下原則,以保證教學效果。
(一)實用性原則
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商務是指圍繞貿(mào)易、投資開展的各類經(jīng)濟、公務和社會活動,具體包括貿(mào)易、金融、營銷、旅游、新聞、法律、外事等。因此,當前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使商務英語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跨文化知識必須要注重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緊密結合,那些課堂上教授的跨文化知識,應該與學生在各商務情景中的英語交流結合起來,而不是孤立的,就文化而學文化。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原校長陳準明先生曾專門撰文強調(diào)商務英語專業(yè)考核管理目標的設置應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商務函電的處理、市場調(diào)查報告寫作、案例分析、廣告商標的語言分析與創(chuàng)作、經(jīng)濟報道互譯等。
(二)階段性原則
跨文化教學過程中要求文化內(nèi)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由淺人深、由簡單到復雜,便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導人的文化內(nèi)容。
(三)持久性原則
文化一詞涵蓋的內(nèi)容博大精深,非短期內(nèi)能很好的融會貫通,這就要求文化的學習必須長期堅持下去。持久性原則要求將目的語的文化持久、系統(tǒng)、高強度和循序漸進地導人。通過案例法教學、任務法教學、情景法教學,讓學生系統(tǒng)地全面地分析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結構和商務文化方面的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商務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再通過介紹目的語文化的歷史、文學、典故、習語等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理解目的語的商務文化。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的滲透和提高策略
在商務活動中,只有克服文化障礙,消除誤解,才能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滲透跨文化意識,循序漸進的學習是提高有效的策略。
首先,應適時開設側(cè)重于商務內(nèi)容的文化課,例如商務文化、貿(mào)易(談判)禮儀等。這些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商務文化意識,對英語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商務環(huán)境、管理理念、經(jīng)營方式等都要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樣,角色扮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的談判;在每節(jié)課前設定一個文化方面的話題,教師對話題首先進行講解,然后舉出實例,最后讓學生進行討論;也可以先以一個實例作為課堂的首項內(nèi)容,然后鼓勵學生思考實例所反映的文化現(xiàn)象,找出現(xiàn)象在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不同等。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在堂課上學到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鼓勵學生主動思考,鍛煉學生理解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使得學生對所學的文化內(nèi)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貿(mào)易實操中注重這些文化現(xiàn)象,達到滿意的結果。
其次,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在商務活動的交流過程中,交際人要承認雙方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關注兩國文化中的不同之處,并于自身文化相對比,從而客觀公正的把握各自文化特征,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和尊重的態(tài)度。在商務活動中,應避免民族中心主義,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去衡量對方。同時,也應多總結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共同之處,促使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
從語言層面和非語言層面滲透跨文化差異。在商務活動中,交際者需要對商務語言熟練掌握,且靈活運用。盡量用簡單、明確、專業(yè)的英語,不要用易引起誤會的俚語、成語等,更不要用易引起誤會雙關語和多義詞。同時要注意溝通技巧,用得體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避免因語言而引起的溝通障礙。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讀有關課外書籍,注意觀察外教,開設選修課、講座、報告會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知識視野,懂得狹義的語言能力不足以順利進行對外交往的道理。
國貿(mào)活動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通常表現(xiàn)在非語言層面的各個方面。中國與英美等西方各國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異注定了人際交往中除了語言外,行為、禮儀和習慣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多的不同。比如說,貿(mào)易往來中最基本的一些禮儀和禮節(jié)是必須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場合的著裝、打招呼的禮節(jié),用餐時的禮儀等。這些非語言的交際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語言溝通來彌補的。再如,在時間觀念、公私劃分、做事流程以及問題處理方式等方面,中國的企業(yè)與英美的企業(yè)肯定也存在著差異。商務英語教師在教授有文化含義的詞匯時,不僅要講解詞義及用途,還要說明其聯(lián)想意義和社會意義;在教授商務英語會話時,要包括對外交往的禮節(jié)禮儀、英美國家的習俗和禁忌、外商的商業(yè)習慣、談判技巧等內(nèi)容,注重文化差異在不同語域中的表現(xiàn);在國際商務英語函電的教學中,提醒學生注意中英文在詞匯、句法、函電形式上的差異。
最后,在教學中教師應提高自身和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這也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一種最佳方法。對各種不同文化的學習,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與文化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更多的是指所學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體現(xiàn)、通過舉手投足反映,這樣形成的綜合氣質(zhì)或整體素質(zhì)就是一個人的文化素質(zhì)。商務英語教學一定要打破教師“一言堂”的沉悶局面,展現(xiàn)商務英語的交際特性,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認知法等交際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內(nèi)國際貿(mào)易從業(yè)人員,只有重視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不斷提高,才能和西方企業(yè)關于人是一個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的核心要素,企業(yè)的文化氛圍、工作理念、發(fā)展策略以及核心價值觀等都只有通過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現(xiàn)的理念接軌,為企業(yè)和自己贏得良好的聲譽和口碑,從而增加貿(mào)易伙伴,拓展貿(mào)易渠道。
商務英語學習過程是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過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務英語教學面臨著適應全球化形勢新變化的挑戰(zhàn),借鑒“美國21世紀的外語教育目標歸納一下即為5個以C開頭的單詞,即communication(交際)、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較)和communities(社區(qū));如果把這些目標說得再具體一些,那就是:運用外語交際,體認多元文化,貫連其他學科,比較語言文化特性,應用于國內(nèi)外多元社區(qū),這些5C的目標都體現(xiàn)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作為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教師應該不斷引導學生加強自身文化素質(zhì)的建設;作為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更應該自覺地從學習中滲透英美文化,展開與貿(mào)易相關的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為商務跨文化交際做好儲備。
參考文獻:
[1]王振亞. 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系統(tǒng)功能語法與外語教學[M].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5
[2]丁金珠. 商務活動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探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
[3]左小平.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J].商業(yè)研究, 2005(6)
[4]肖靖. 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的英語語音策略探究[J].商場現(xiàn)代化,2006(3)
[5] 王宇.言語交互性的跨文化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9).
[6]湯聲平,張金陵. 跨文化商業(yè)交際之研究[J].商業(yè)時代,2003(13)
[7]馮冬紅. 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J].大學英語,2009(3)
[8]李微焓. 中美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 ?2010(10).
[9]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7.
[10]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P66
[11]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12]顧曰國. 《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13]李太志.商務英語教學與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探索,2005,4:P70
[14]陳俊森,樊葳葳,鐘華.《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P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