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
摘?要:班集體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是學校工作提升的支撐點,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是班集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對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內容。小學階段的德育是對學生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啟蒙階段,德育教育是否成功關系到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創(chuàng)建特色班集體也是一項德育教育活動,并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給予學生美好的精神家園和教育環(huán)境。班主任是學生的靈魂導師,其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德育。農村小學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如何幫助學生養(yǎng)成團隊合作意識,創(chuàng)建特色班集體,做好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需要方法和智慧。
關鍵詞:班集體管理?團隊合作?特色班集體?農村小學德育
班主任作為學生、學校,家長三者之間的橋梁,既是是班集體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教育者,又是學校行政領導教育、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其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農村小學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各種資源相對匱乏,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學生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學生的德育工作難上加難。這就要求班主任對班級的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養(yǎng)成團隊合作意識,創(chuàng)建特色班集體,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建立良好的德育基石。
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曾指出“應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勞動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效率意識、環(huán)境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精神、團隊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觀念、誠信觀念”。由此可見,團隊精神是德育目標之一。特色班集體是指個性化的班集體,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從班級的實際出發(fā),班集體全員參與,形成良好的班級風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的班級。每個班集體的特色不同,每個班級都可以成為一個特色班集體。
一、農村小學德育現狀
教育的主要內容:德、智、體。在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前提下,由于各方面因素影響,智育是教育教學的重點發(fā)展對象,占據主導地位,而德育則是其附屬教育,成為應試教育的工具,失去其本來的教育目的。
其一,農村小學的德育教育流于表面,過于形式化。課程表每個星期都安排的兩節(jié)思想品德課,建立的是灌輸傳遞主義學習理念,其主要學習方式是“明理—激情—篤行”,極為強調嚴格訓練。每周一節(jié)的少先隊活動課有時也會被其他科目占用。由于教育主管機構主要以學科成績作為衡量的標準,學校工作在德育方面便有些薄弱。
其二,農村小學對德育認識存在誤區(qū)。在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中,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學習校紀校規(guī)、《弟子規(guī)》等,并通過背誦、考試、競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重視的是德育的進程,忽視的是德育的過程,關注的是分數,忽視的是學生的內心變化。至于期末的思想品德評分標準則是由班主任主觀決定的,因為了解到學生的情況也不夠全面,所以思想品德的評分會出現一些偏差,學習好的學生品德不一定好,學習不好的學生品德不一定不好。為了上學校的好人好事通告欄,為了給班級加分,明知道東西是誰落的,還是交給老師去換取獎勵。試問,這樣的德育教育能起到作用嗎?
其三,有研究結果表明,在班級活動中愿意與同學合作的學生僅占28.2%,可見班集體建設中團隊合作意識嚴重缺失。由于農村小學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fā)展所限制,班級里出現大量留守兒童以及獨生子女。眾所周知,獨生子女的合作意識比較薄弱,留守兒童雖然能建立積極的人際交往關系,但是缺乏信任,雖然有一定的遵守意識,但是需要外力監(jiān)管。因此在班集體中,團隊合作意識及其缺乏。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培養(yǎng)對策主要明確團隊合作精神的核心、弘揚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營造團結一致的社會氛圍、家庭的積極引導、加強校園文化的熏陶、建設團隊合作有效運作的平臺—優(yōu)秀班集體、堅持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企業(yè)、客觀全面評價學生—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評價體制、從整體上尋求社會、家庭、學校的重視等。通過班集體建設中團隊合作意識的養(yǎng)成來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對合作學習的基本要求,也為祖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二、養(yǎng)成團隊合作精神、創(chuàng)建特色班集體的基本策略
1.加強道德教育,培養(yǎng)集體歸屬感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就能為非作惡越大。小學生的大腦發(fā)育趨于穩(wěn)定,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又非常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農村小學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德育教育存在盲區(qū),所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顯得極為重要。班主任因其特殊屬性,本人的行為方式、文化、道德品質皆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學生的品質是在其長期的熏陶下形成的。親其師,信其道。因此,小學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學生,以身作則,所謂身正為范也就是這個道理。鼓勵學生在生活和交際中幫助他人,關心他人。教育學生作為班集體的一員,樹立責任感。關愛后進生,幫助后進生,關系后進生。
2.加強班級建設,引導正確的輿論
班級是學校德育的基本單位,也是最小單位。良好的班級作風引導正確的輿論,正確的輿論可以影響到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是非觀,這股積極向上的學習之風,是一股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可以發(fā)現日常學習活動中的好習慣加以表揚,讓其他同學效仿,也可以對學生的壞習慣給予批評,加以制止,鼓勵學生做好每一件小事。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慢慢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樹立起好的班風。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把“權利”下放,民主選舉監(jiān)督組,并由監(jiān)督組完成日常的校園規(guī)范監(jiān)督。使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中,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維護班級的紀律,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日常習慣。
3.展開班隊活動,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體現團隊作用
少先隊活動是德育活動的主陣地?;顒诱n寓教于樂,集趣味性、活動性、參與性一體,是班主任德育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顒诱n中,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可以轉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顒诱n的內容豐富化,每周的主題都不同,根據不同的主題,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少先隊活動課。近年來,國內發(fā)生多起因幫助路邊的陌生人而反遭誣陷的事件,學生們就此事開展辯論會。一些同學說,這是農夫與蛇的故事,生活告訴我們,好人不能做,還有些同學說,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堅持做好事,如果因為自己的漠視而發(fā)生無法挽回的事情,會很內疚。接著學生就怎么合理幫助他人想出各種辦法,比如,發(fā)生火災可以打報警電話,大聲呼救,但是要遠離火災地點,看到路邊發(fā)生車禍,可以打電話給交警報警,現場拍照留下證據,不能隨便移動傷患,以免造成二次傷害。還可以全班同學一起做一個合作性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4.強化班級文化建設,建設特色班級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提出,需求的最高等級是實現自我。強大的推動力來自于學生的內部,來自于人的文化的、創(chuàng)造的足球所激起的人的情感和感悟。在學生體檢的過程中,使成長中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和文化因素轉化為學生學習積極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最大發(fā)揮出德育的力量。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從而感染周圍的人。也要看到落后的一面,了解現實。正能量能讓學生積極向上,現實狀況可以讓學生腳踏實地,增強使命感,使學生構建全面的心理結構。例如每天幫爸爸媽媽做一件小事,對爸爸媽媽說一句感恩的話,或者“生活中,去幫助他人”。
三、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 教書又育人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 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敝袊逃闰屘招兄壬缡钦f。學科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還要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因此在備課中,不僅僅關注知識技能,還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例如,數學書中四年級的數學廣角是植樹問題,通過團隊合作、互幫互助,一起解決本課難題。也就是說,我們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也要用自己的真情和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將課本中的知識寓情于境,學生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品德和人格。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各種知識和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競爭日益緊張,社會需求多樣化,人們面臨的挑戰(zhàn)也越發(fā)復雜和多樣化,團隊合作是有效的解決途徑,保持特色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是班集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對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創(chuàng)建特色班集體也是一項德育教育活動,并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給予學生美好的精神家園和教育環(huán)境。用文化堅守,用思想行走,我們相信:農村小學班集體會更加生機勃勃,農村小學德育教育也會更加璀璨輝煌。
參考文獻
[1]劉少飛.小學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方法[J].學周刊.2013(9).
[2]宮兆東.農村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我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27).
[3]張海元.班主任的基本行為模式—勤[J].學園3013(8).
[4]何天祥.如何搞好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12).
[5]褚鳳繼.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07).
[6]杜湘東.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教育科研[J].教師教育科研,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