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
摘 要:高中數學不像中小學數學那樣簡單,在學習高中數學的時候,就必須以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并借助數學中的數量和圖形關系可以巧妙的解決掉高中數學問題,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高中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脫穎而出,讓高中生學習數學變得簡單化,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高中數學的教學工作變得有意義。
關鍵詞:數形結合;高中數學;運用
高中數學的教育,已經不是簡單的數字運算了,老師給學生教學,不單單只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需要通過講解數學思路,讓高中生了解數學的解決方法,因此數形結合就非常的具有實用性,數形結合巧妙的將數學思維與邏輯關系連接在一起,以抽象和形象的方式解決了高中數學中的疑難問題,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轉換成了讓人容易理解的數學問題,讓高中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從而極大的提升了學習效率。
1.數形結合在高中數學中的意義
1.1數形結合可以有效的解決數學難題
高中數學中,平時很多學生喜歡用圖形與數字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雖然圖形和數學屬于不同的領域,但卻能很好的表達一些意思,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數形結合的方法,以圖形輔助數學問題,既利于解決高中數學問題又可以很形象化的將數學問題簡單化,所以數形結合能夠有效的解決高中數學的難題。
2.2數形結合具有很高的內涵
數形結合非常簡單明了,就是利用數字的精確性來闡述圖形上的那些屬性,然后利用圖形說明數和數之間的關系,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數和形是互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數形結合具有很高的內涵性,它對高中學生的抽象性到直觀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數形結合在高中數學中的運用
2.1數形結合可以和數學基本概念相結合
隨著數學知識的延伸,高中數學的知識與以往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很多數學知識都比較抽象化,這給學生學習的時候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為難以理解這些抽象的東西,所以學生學習數學就變得困難無比,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學習這些數學知識的時候,就必須和這些基本概念相結合,充分發(fā)揮數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和抽象問題的結合性,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數學概念,把數學概念結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例當中,便可以有效的推動數形結合的應用[1]。
2.2數形結合可以和應用能力相結合
高中的數學知識有很多讓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對于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老師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了,除過將數學上的基本概念帶進學習當中,還需要老師把這些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一起,利用這種巧妙的聯(lián)系,促使了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解,很容易將學生不懂的數學知識給解決了,而且還能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調動起來,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這種數形結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教學質量[2]。
2.3數形結合與幾何學問題相結合
在中學時代,數學分為幾何和代數兩大類,但在高中,幾何與代數又合并在了一起,依舊統(tǒng)稱為數學,在高中數學中,所學的數學知識點中涵蓋了幾何圖形與數學函數,因此這些幾何圖形在應用中就需要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因此在解決幾何圖形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將這些幾何圖形轉換為簡單的文字或者數字來描述,學生以此為突破口,可以很有效的解決數學問題,當然這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才可以,只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充分的發(fā)揮出數形結合的重要作用[3]。
2.4數形結合與函數問題相結合
除過上邊的幾何學外,函數中也需要使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來解決數學問題,數形結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而函數是高中數學中最重要的學習內容,這些函數具有非常強的抽象性,且涉及面極廣,所以老師使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來講解函數,就可以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轉換為學生能聽得懂、看得懂的圖形符號知識,對學生學習函數非常有效。
例如:在幾何圖形中,當圓形與正方形相切的時候,要求出這個相切的角度位置,但根據文字描述,大部分學生都難以想象出圓形和正方形會如何相切在一起,所以老師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把數學問題中的圓形和正方形以實物的樣子做出來,在通過現(xiàn)場實物的方式進行講解圓形和正方形相切的位置在哪里,這樣學生就能很直觀的明白這道題目的問題是什么了。
結束語:可以看出,數形結合對高中數學知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老師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把那些難以理解的知識消化掉,數形結合不僅可以解決各種數學難題,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加有興趣的深入了解數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所以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盡量多的使用數形結合教學。
參考文獻
[1]崔曉晶.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贏未來,2017,000(020):P.206-206.
[2]仲周.淺談數形結合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好家長,2015,000(007):P.202-202.
[3]康堅.淺談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013(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