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
摘要:新聞活動中,人物專訪是重要的活動之一,對媒體單位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為了能夠提高新聞專訪活動的質(zhì)量,推動媒體單位的發(fā)展,本文對專訪節(jié)目中的提問技巧進行論述,分析記者提問階段應掌握的三大要素,提出讓記者站在被采訪者角度換位思考的提問理念。
關鍵詞:專訪節(jié)目;提問;技巧分析
新聞媒體機構的經(jīng)營發(fā)展過程中,一般都會涉及人物專訪活動,而活動進行過程中,記者提出的問題具有偏頗行,不僅會造成被采訪者的尷尬,也會影響采訪效果,不利于新聞專訪工作的高效開展。對此,為了能夠有效進行相關人物專訪活動,新聞媒體機構應加強一些訪問方法、技巧的學習,從而提高新聞采訪節(jié)目的質(zhì)量,推動新聞媒體單位的進步。
一、做好專訪節(jié)目的基礎工作
(一)準確發(fā)掘新聞點
針對專訪節(jié)目而言,應優(yōu)先找到新聞點,讓新聞變得有價值,提升人們對新聞的興趣,以能夠提升專訪節(jié)目的制作質(zhì)量,為媒體單位的發(fā)展提供幫助。具體而言,在新聞專訪節(jié)目中,為了能夠做好訪問工作,需要準確分析出訪問對象的閃光點,然后圍繞當事人的閃光點進行提問。例如,對于奧運會冠軍得主而言,專訪工作中,應針對運動員所從事的項目,付出的努力等,給予合理的采訪,讓觀眾感受到該名運動冠軍獲獎前的故事,產(chǎn)生觀看這種新聞的興趣。為了準確發(fā)掘新聞點,專訪工作中,工作人員應做好以下幾點:
(二)做好新聞采訪前的準備
良好的準備工作是做好專訪工作的基礎,對此,為了能夠高質(zhì)量完成專訪工作,確保訪問工作的效率,需要采訪者做好事先的準備工作。首先,記者應對采訪對象基本情況進行了解,熟悉采訪對象的個人經(jīng)歷、興趣愛好等,成就等,這便利于記者與采訪對象的溝通,讓采訪對象放松思想,更為自如的回答一些問題。其次,記者應了解采訪者厭惡的事項,做到知己知彼,在采訪中注重避免一些引起采訪者不適的問題,良好的完成專訪工作。例如,一些名人、企業(yè)家等,在事業(yè)上可能取得較為輝煌的成績,但家庭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對此,記者在專訪工作中應杜絕提出一些采訪者家庭方面的問題,這樣既能夠保障采訪流程的順利,也利于避免一些采訪過程的尷尬現(xiàn)象出現(xiàn),提升專訪質(zhì)量。最后,記者應加強對采訪者的側(cè)面了解,專訪工作前,記者可以從加強與相關第三者的溝通,以了解采訪對象的性格、脾氣等,加強對采訪者的綜合了解,為訪問工作的理想效果做足準備工作。
二、訪問過程中應遵循的三大要素
(一)提問的科學合理
專訪工作進行時,需要記者提出相關問題,根據(jù)采訪對象的回答,做出一些判斷,再進行提問。此時,為了提升采訪效果,確保采訪質(zhì)量,記者應注重挖掘采訪者的個性。個性即人為的心理與精神特質(zhì),包括言談、舉止、觀點等。記者通過加強對采訪者個性的研究,抓住人物的特點,勢必利于提升專訪的質(zhì)量,突出專訪工作的價值。例如,在對運動員采訪時,若采訪者表現(xiàn)出現(xiàn)“愛憎分明”的個性時,應結(jié)合實際情況,深入訪問一些采訪對象對違法亂紀現(xiàn)代的看法等,讓觀眾感受到新聞專訪的魅力,樹立正確的思想,獲得收獲。
(二)要掌握分寸
掌握分寸,就是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表現(xiàn)專訪人物。不要人為拔高,不要極端化。人物專訪要正確反映人物成長或生活的“土壤”和“氛圍”,不是靠貼標簽或圖解政策,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事實,如實地理解人物,反映人物。例如,在報道優(yōu)秀人物中,要避免只報道人物的成功而不提失敗,優(yōu)秀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是正常的,面對優(yōu)秀人物的專訪,有時候通過對失敗經(jīng)驗的提問反而能使采訪更加深入,宣傳效果更真實、完美。所以我們的人物專訪必須要掌握分寸。
(三)要展示風格
展示風格有兩層涵義,一是表現(xiàn)采訪對象的風格,二是表現(xiàn)記者的風格。首先,專訪的主要方式是訪問交談。采訪對象身份各異,談話風格、思維方式、性格特征各具特色。采訪者要注意尊重采訪對象的個性風格,訪問和寫作要盡量保留談話的本來面目,特別注意不可歪曲對方談話本意,防止強加于人。注重紀實性不僅關系到專訪的真實性,還體現(xiàn)了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其次,可以說專訪這種新聞樣式給予記者寬闊的展示個性風格的天地。當然,這里指的是記者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揮,絕非喧賓奪主的自我表現(xiàn),如,有的記者專訪偏重理性思考;有的則風趣幽默;有的熱情洋溢;有的委婉細膩等等。記者的個性風格是記者多年采寫實踐的積累和升華,逐漸錘煉而日臻完善。
三、專訪節(jié)目中的訪問技巧
(一)換位思考巧提問
記者采訪的人物來自各行各業(yè),對于先進人物的采訪,記者的提問相對輕松,只要做好充分地準備,圍繞突出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進行提問即可采到想要的內(nèi)容;對于悲劇新聞事件中的人物采訪時,記者就要格外把握提問技巧,不能“盲問”。例如在一次車禍事件中,對于在事件當中的受傷的當事人家屬來說,采訪的提問就要采取“換位思考”的方法,設身處地理解當事人的心情,因人而異。如果當事人愿意表述或傾訴,記者可以用安慰的話語代替提問,這樣記者和被采訪人的心就拉近了,而被采訪者的話語門也就被成功打開了。這種以“不問”代替“問”的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能直問的可“曲線救國”
記者的提問要講究“底線”,要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感受,采取曲線救國的方式進行。例如要在一次兒童溺水事件中,記者如果直接來到受害人家屬面前展開提問,這肯定是不妥當?shù)?,家屬正處在極度悲痛當中,也不可能理會記者的提問。此時,記者不妨對周圍鄰居提出自己的問題,從第三方口中得到答案。這種處理方法也更能體現(xiàn)出記者的人文情懷。綜上所述,可見對人物的采訪,記者提問時,一個宗旨就是以平等的視角與被采訪者拉近心靈的距離,心拉近了,采訪中的問答才能進行的更流暢。當然,記者走進人物的心靈需要時間,因為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往往有一堵墻。特別是一些很少接觸記者的普通群眾,誰能見一面就和你談心里話,向你打開心扉呢?首屆范長江新聞獎得主郭梅尼的體會是,采訪絕不是你說我記,我問你答的工作關系。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思想的溝通,感情的交流。記者的思想有多少深度,采訪才能達到多少深度,記者有多少激情,稿子寫出來就有多少激情。一個思想膚淺的記者,是采訪不出有深度的稿子的;一個冷冰冰的記者,是不可能寫出充滿激情、打動人心的人物專訪的。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聞媒體行業(yè)獲得了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新聞節(jié)目中,專訪節(jié)目也在逐漸增多。但結(jié)合一些專訪節(jié)目來看,其雖然能夠達到專訪的目的,但缺乏質(zhì)量,進而不能夠提升專訪質(zhì)量,相應的點擊流量也會變少,這并不利于新聞媒體單位的發(fā)展。對此,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專訪工作的質(zhì)量,相關媒體記者應加強對專訪工作的研究,掌握相關技巧,以能夠提升專訪工作的水平,真正推動媒體行業(yè)健康有序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俊威.人物訪談節(jié)目的提問技巧[J].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3).
[2]趙樂樂.電視臺新聞采訪中的傾聽與提問技巧分析[J].記者觀察:下,2018,000(030):150-150.
[3]李奮龍.電視記者新聞采訪工作中提問的方法與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8,005(009):130,132.
[4]黃芳芳.電視節(jié)目采訪中—如何讓你的采訪對象打開心扉[J].傳播力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