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植物細胞工程包括植物細胞工程的基本技術和實際應用。教師在復習時,通過重新整合課程教學順序,以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科學發(fā)展史為主線,融合教材,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提升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植物體細胞雜交;植物組織培養(yǎng);科學史;科學探究
1.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科學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本節(jié)教學設計的理念是重新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植物細胞工程的科學發(fā)展史,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和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并以科學史為基礎,經過教師和學生的收集整理,將其中蘊涵的科學實驗和科學方法轉換成學生的思考方向,以思考題的方式呈現,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進一步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植物細胞工程”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專題2第1節(jié),包括植物細胞工程的基本技術和實際應用兩小節(jié)。本節(jié)教學過程中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先通過白菜—甘藍案例引出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借助科學史材料的分析,剖析了去除細胞壁的方法和原生質體的融合問題;然后以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發(fā)展史的資料為藍本,將脫分化、再分化、愈傷組織、細胞全能性等專業(yè)詞匯的概念逐層解析,為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的分析作鋪墊。
3.學生分析
作為高三學生,高中生物基礎知識網絡已經形成,熟悉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也學習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和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基本過程和原理,對更深的知識有探索欲望。因此,這節(jié)課主要是對知識的重拾和重整,重新整理相關內容。
4教學目標
4.1能概述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過程,即將不同種植物體細胞在一定條件融合成雜合細胞,再培育成新植株的技術。
4.2能闡明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過程,即在一定條件下,將離體的植物組織、器官和細胞在適宜培養(yǎng)條件下誘導形成愈傷組織,并經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過程。
4.3能舉例說明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價值,即利用快速繁殖、脫毒、代謝產物細胞化生產、育種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
5.教學過程
5.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展示番茄—馬鈴薯、白菜—甘藍等植物圖片,引入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課題。同時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發(fā)展。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閱讀資料,獲取信息,了解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發(fā)展。
設計意圖: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和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是密切相關的,打破教材原有的順序,讓學生先從番茄馬鈴薯的雜合植株入手,引入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了解它的發(fā)展背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新課。
5.2基于科學史,通過問題層層剖析
教師活動:植物細胞有特殊的結構——細胞壁,它有支持和保護的作用,主要由纖維素和果膠組成。植物體細胞雜交必須先突破細胞壁,然后才能將去除細胞壁的原生質體融合在一起。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將學生引入到科學家的研究史中,了解他們的研究背景,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分析信息,再引導學生建構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過程圖。(如圖1)
學生活動:分析資料,利用資料,回顧已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并嘗試建構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過程圖。
設計意圖:以科學史為背景,讓學生了解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發(fā)展背景,理解科學家的成果是得來不易的,同時提升學生分析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建構過程圖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對融合結果的開放性思考。
教師活動: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的原理有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和細胞膜的流動性,利用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從而引入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科學探究史。以時間軸展示科學史,再一次讓學生領略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過程,提升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導學生重新建構細胞全能性、脫分化、再分化、愈傷組織等相關概念,并構建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圖。(如圖2)
學生活動:分析資料,構建概念,回答問題。有部分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植物激素添加的種類和比例對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影響是什么?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對光有什么要求?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問題得以解決,構建了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的影響的表格。(如表1)
設計意圖:基于科學史的證據,引導學生重整細胞全能性、脫分化、再分化、愈傷組織等概念,復習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培養(yǎng)過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添加的比值和效果,以及脫分化和再分化對光的需求,強調小組合作,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3交流合作,構建知識網絡
教師活動:與普通白菜相比,“白菜—甘藍”雜種植株,生長期短、耐熱性強、易于貯存。但白菜—甘藍是幾倍體?可育嗎?如果是通過有性雜交產生的白菜—甘藍雜種可育嗎?
學生活動:通過分析白菜、甘藍、白菜—甘藍的染色體數、染色體組數及可育問題,提出相應主張。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將前后內容融會貫通,建立知識網絡,為理解植物細胞工程的應用做鋪墊。
教師活動:從人工種子出發(fā),分析植物細胞工程的應用。通過資料,了解單倍體育種、制備人工種子、作物脫毒等技術的發(fā)展。
學生活動:分析資料,結合染色體變異等知識,分析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應用,如微型繁殖、作物脫毒人工種子、細胞產物工廠化等方面,重點鞏固單倍體育種的過程。
設計意圖:了解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和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是關鍵,但掌握技術是為了應用,從而升華到植物細胞工程的應用的分析。借助科學史,了解植物細胞工程技術和應用的發(fā)展史,感悟科學家的魅力,感悟科學發(fā)展的突飛猛進。還有新舊知識的結合,達到了知識網絡的構建。
6.教學反思
6.1重整教材內容,復雜問題簡單化
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理論,適時重新調整教材內容。先從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引入,去除細胞壁獲得原生質體,經過原生質體融合到再生細胞壁成為雜種細胞,雜種細胞再經組織培養(yǎng)獲得雜種植株,分析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過程和條件,再縱觀聯系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把植物細胞從外向內層層剖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融會貫通,就像一幅幅形象的畫面呈現在眼前,非常流暢。
6.2善于利用科學史,抽象問題直觀化
將科學史引入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并不單純是簡單的歷史重現,教師可以根據課堂需求,補充科學史實,借助多媒體重現科學探究過程,將抽象問題直觀化,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等,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和理論體系的演變和形成過程,感悟科學家的科學探究的態(tài)度和精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和科學思維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8,60
[2]謝永佳.“線粒體”專題教學——基于科學史進行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物教學,2017(11):69-72
[3]畢詩秀.充分挖掘科學史教育價值,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生物學通報,2015(8):28-32
作者簡介:鄧小玲,1982.9,女,漢族,江蘇省姜堰市,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生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