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笑瑩
摘要:習作教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能夠對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進行培養(yǎng)。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已經實現了一定的掌握,對學生進行習作能力的訓練,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出發(fā),探索如何在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開展單元習作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高年級單元習作訓練;有效途徑;方法
習作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也是難點。有的學生對于習作教學非常懼怕,認為自己總是無法順利寫出內心的想法,經?!盁o話可說”,因此讓學生感覺困擾。為了能夠對學生進行高效的習作訓練,教師應以單元教學為基礎,對學生開展習作訓練,從而使學生的習作能力實現穩(wěn)步提升。
一、以讀促寫,整合教學內容
在教材的每個單元中,都包含了閱讀和習作方面的內容,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吸收和積累素材,并且在習作中進行應用。因此,在進行單元教學的時候,教師應充分從教材中進行挖掘,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融入到一起,通過閱讀教學來促進習作教學,對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從而能夠讓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經驗遷移到寫作中,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花之歌》這篇課文所處的單元的時候,詩人將自己變成了花,感受著大自然中的點點滴滴在本單元的習作教學中,教材以“變形記”為主題,讓學生來撰寫習作。為了能夠幫助對習作教學的內容進行感受,我將《花之歌》中與“變形”相關的內容節(jié)選出來,與學生共同進行朗讀,讓學生以詩人的心態(tài)來進行體會:如果我們也像詩人一樣,變成了其他物品,比如小草、小樹、小鴿子、小馬等,我們會看到什么?會感受到什么呢?學生按照我的思路進行了想象。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將自己變成了月亮,并結合自己在《花之歌》中學習到的內容,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表達,使自己的習作內容更加豐富。通過在習作訓練中采用以讀促寫的方法,能夠將每個單元中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內容串聯在一起,產生知識上的遷移,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積累案例,提升寫作技巧
為了能夠使學生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大量的習作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如果教師僅僅要求學生進行大量訓練,但是卻沒有對學生在習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會使學生無法發(fā)現自己缺失的部分,更無法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的習作進行積累,并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進行點評,使學生認識到如何才能夠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升,從而使自身的寫作技巧得到發(fā)展。
例如,在單元習作訓練《習作:讓生活更美好》的時候,由于這是一個半開放式的習作,學生需要進行構思,對于學生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我讓學生回憶我們在單元中學習的課文《竹節(jié)人》,想想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了哪些事物,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在學生撰寫完習作之后,我將學生的習作搜集上來,集中進行批改,并將我認為寫得比較好的內容節(jié)選出來,與學生進行共同交流。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習作和范文進行對比,思考自己在習作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從而對范文的寫作方法進行模仿,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技巧實現提升,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習作訓練中。通過積累學生案例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好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從而使習作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感受生活,養(yǎng)成記錄習慣
生活是習作教學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教學資源,學生寫作文的過程就是從生活取材的過程,是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美并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果學生能夠養(yǎng)成及時記錄生活的習慣,那么將使自己的習作內容更加豐富。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定期撰寫日記,將自己在生活中發(fā)現的美好的事情進行記錄,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不斷地訓練中實現發(fā)展,還能夠讓學生在遇到題目的時候,快速從生活中獲取素材,達到更好的寫作效果。
例如,在教學《習作:家鄉(xiāng)的風俗》的時候,為了能夠讓讓習作成為學生表達生活和心情的重要途徑,我讓學生回憶自己在家鄉(xiāng)中的故事,在習作中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展現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學生回憶起,自己曾經在春節(jié)的時候將自己在家鄉(xiāng)發(fā)生的故事進行記錄,當他翻看日記的時候,回想起了當時的故事,也對春節(jié)期間家鄉(xiāng)的風俗進行了回憶。憑借著日記中的回憶,學生將自己的家鄉(xiāng)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自己在春節(jié)期間的家鄉(xiāng)回憶進行了展示,使學生的習作內容非常豐富,展現了獨特的風俗文化。通過讓學生養(yǎng)成及時記錄的習慣,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即使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將其作為自己的習作素材,從而使學生的習作訓練水平實現持續(xù)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單元的各個版塊的核心重在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勇敢發(fā)揮,并能夠將單元中的閱讀內容作為寫作的素材,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效果。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作為基礎,在教學中要尊用心、耐心地幫助學生打開神奇的想象之門,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的知識遷移到習作教學中,通過大量的積累和訓練,實現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達到良好的習作訓練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麗娜.以讀促寫?整體導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單元整合習作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小學),2019(11):86-87.
[2]李相琳.小學語文四年級單元教學習作訓練探析[J].考試周刊,2019(47):56.
[3]李佩玲.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改革之我見[J].新課程(小學),2015(10):30-31.
備注:本文系:三門峽市基礎教育教學科研項目(《統編語文教材高年級單元習作訓練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0SMXJKS-17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