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
摘要:思維導圖這一直觀形象的認知工具對認知水平較低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契合其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效教學策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具有較強的文學性、人文性,由于學生與古詩詞內容、情感的時空隔閡、語言隔閡,無法直接通過文字獲得準確理解。而借助思維導圖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文章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思維導圖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思維導圖
隨著立德樹人的不斷落實,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學生也接觸更多的古詩詞,客觀上為語言和認知能力不足的小學生帶來了一定困難。而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力發(fā)展意義深遠。因此可以使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小學生簡化學習難度的同時提升學習效果。但首先需要把握在運用思維導圖教學時的使用原則,并結合教學實際對癥下藥,才能讓其發(fā)揮充分價值。
一、把握小學語文古詩詞思維導圖教學原則
(一)興趣性原則
第一,古詩詞的文學美、內容美對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烈的小學生具有較強吸引力。第二,思維導圖自身是通過豐富的形、色、圖、文等元素進行整合,能從視覺上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變解讀文字為解讀圖畫,形式豐富能增強趣味性。因此將二者科學整合能讓教學趣味性極大增強,教師應借用這一點對學生進行強化[1]。
(二)開放性原則
古詩詞的內容包括表層的具體描述和深層的意象蘊意、情感特征,并且結合每個學生自身的經(jīng)歷又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層次豐富,體驗多樣。而思維導圖的形式本身就是圍繞一個中心不斷進行關聯(lián)發(fā)散,理論上可以實現(xiàn)無窮無盡的關聯(lián)。因此將古詩詞學習與思維導圖教學結合,需要教師應注意教學的合理開放性,要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促進思維不斷發(fā)展,有助于讓學生掌握更全面、更綜合的知識和能力。
(三)突出主題原則
每一首古詩詞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都是圍繞作者的中心思想來進行表達的,思維導圖同樣是圍繞中心主題進行分析、關聯(lián)和發(fā)散。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在堅持開放性的同時把握明確的教學核心,避免由于小學生思維過于發(fā)散而導致教學重心偏離的情況,才能更好地推擠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詩詞初學,演繹發(fā)散
在甫一接觸古詩詞內容時,學生需要獲得對其的初步理解才能開展后續(xù)的深入教學和情感熏陶。而這一關卡由于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不足往往需要教師在前不斷告知、解答,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動學習問題,沒有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充分激活與發(fā)展。但借助思維導圖,教師就可結合古詩詞具體內容,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通過演繹、發(fā)散的方式來完成自主、準確的古詩詞內容識記[2]。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贈劉景文》學習中,教師可以詩名為主題,將四句詩句作為一級內容,而后聚焦每一句進行演繹和發(fā)散學習。比如第一句“荷盡已無擎雨蓋”,就可以從“荷”發(fā)散至荷花、荷葉、蓮蓬等事物,加上“盡”表示盡頭、沒有的意思,“擎雨蓋”表示擋雨的蓋子,可發(fā)散至生活中的雨傘、本詩中撐起像一把傘的荷葉等事物。再從眾多發(fā)散的對象中提取符合本詩內容的對象加以組合,就能推導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荷花已經(jīng)開過連荷葉(擎雨蓋)都已經(jīng)沒有了。至此,教師再引導學生運用演繹思維,根據(jù)這一景象結合自然界夏季荷花開放的時節(jié),推導出荷盡表示夏季已經(jīng)結束,因此便是秋季或冬季。而正好結合第二句“菊殘猶有傲霜枝”中同樣的發(fā)散和演繹思維,學生能明白“菊殘”表示秋天已過冬天剛到,“霜”表示冬季,由此推導出時間已到初冬時節(jié)的結論。同樣,后兩句也能同樣引導學生對詩句中的每一組字詞進行拆分理解,通過發(fā)散思維將其簡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事物,并從中提取符合本詩主題脈絡的對象進行整合,學生就能自然實現(xiàn)對每句詩的準確解讀,進而感受作者蘇軾對朋友勉勵珍惜大好時光、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
三、自由聯(lián)想,立體解讀
在借助演繹和發(fā)散對全詩大意有具體理解的基礎上,就需要學生能夠從古詩詞中豐富的內容中汲取知識,從古詩詞的思想深度上獲得情感熏陶,升華發(fā)展文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向組織學生回顧在進行初步理解時繪制的思維導圖內容,從整體上對本詩的積極態(tài)度加以感受,而后再次以詩句的各部分意象、描述為中心,分為寓意、情感、典故、背景等方面,并由此發(fā)散思維,讓學生通過自由聯(lián)想來實現(xiàn)對本詩內容的立體化解讀。比如以“最是橙黃橘綠時”分析為例,首先可讓學生從詩句表意展開想象,在腦海中繪制初冬微霜但一幅橙黃橘綠的景象,此時配合強烈的色彩對比,教師提問并請學生回答“看見”這幅景象時,對冬天這一季節(jié)的感受,能夠很好地引發(fā)學生打破對冬季萬物凋敝的固有印象,感受到初冬仍然存在的勃勃生機。而從內容上聯(lián)想,教師則可結合屈原寫下的《橘頌》,向學生介紹古代人們認為“橘”象征許多美德的知識,進而與本詩作者勉勵朋友并贊揚朋友的中心思想結合,就能讓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結語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方式多種多樣,文章只從部分角度進行了分析,未窺全貌。具體實踐還需各位同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實際需要來靈活選用具體的思維導圖類型和應用方法,才能讓教學取得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冉.思維導圖下的古詩詞教學設計[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07):57.
[2]管華.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9(31):20-21.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關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