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
摘要:健康科學的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能夠增添樂趣,增進身體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全面發(fā)展等。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和需要,對于高校體育訓練活動,不僅要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本文將重點探索高校心理訓練與體育訓練相融合,結果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關鍵詞:高校;心理訓練;體育教學;融合
在新時期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健康不單單指身體的健康,同時也包含了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因為人的身體與心理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有時又相互影響。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有目的的對學生加強心理方面的指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目前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問題和現(xiàn)象。如何將高校心理訓練與體育教學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各項素質能力,又可以通過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達到最佳的體育教學訓練效果。例如培養(yǎng)體育團隊協(xié)作能力,體育運動員的意志力等,促進個性的和諧發(fā)展。
一、心理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心理訓練符合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
心理訓練是一種心理干預方法。通過利用特定的器械和方式,使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做出一定的改變,從而達到人體心理的最適宜強度和最佳狀態(tài)的過程。心理訓練最早出現(xiàn)并涉及于病理治療領域,后來才被廣泛應用于體育運動。1932年德國病理學家J.H_舒爾茨開創(chuàng)自主訓練,即通過催眠性言語暗示、肢體松弛方法等對自身本體狀態(tài)進行自我約束的調整練習,改變高校體育生、運動員生理、心理狀態(tài)達到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從歷史方面也就印證了心理訓練在體育教學訓練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只不過沒有特別的體現(xiàn)出來。經(jīng)過現(xiàn)代體育教學、體育訓練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心理訓練在體育訓練和教學中的優(yōu)勢逐漸凸顯出來。
(二)心理訓練的原則
1.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原則:通過了解體育訓練中心理活動的過程和心理狀態(tài)的規(guī)律性,合理的安排體育訓練的項目,時間,運動量等內容,為體育訓練提供科學合理的教學、訓練依據(jù)。在有效的提高體育訓練質量的同時,又兼顧學生體育訓練的心理素質要求。
2.堅持完全自覺自愿的原則:心理訓練主要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為中心,由學生自己掌握心理訓練主要采用的訓練方法,因實施者和被訓練者均是學生自己,所以被訓練者是否自覺自愿配合,是影響心理訓練效果的主要因素。
3.結合個體特點的原則:心理訓練以改善心理狀態(tài)為主要目的,使學生在體育訓練中心理狀態(tài)達到最佳水平,以提高體育訓練達到最優(yōu)化,而改善心理狀態(tài)必須以學生的個體身心特征為依據(jù),學生的性格特征不一樣,心理活動不一樣,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樣,要結合和利用個體特點,實事求是。
4.持之以恒的原則:一般的高校學生年齡都在18-21歲左右,性格特點,心理特征都已成熟,簡單的通過心理訓練,你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這是極難做到的事情。受訓者必須具有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不斷進行自覺的自我訓練,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1]。
(三)心理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1.提高體育運動員的自控能力和調節(jié)能力;
2.提高體育遠動員心理活動的強度;
3.提高運動員在體育訓練時對各種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
4.增強體育運動員心理的耐受能力;
5.改善社交能力,增強體育運動員心理調節(jié)能力[2]。
二、在體育教學中要區(qū)分心理訓練與心理咨詢
心理訓練應用于體育教學中,是運用具體的實際操作、訓練技來幫助體育運動員提升自己、改變自己。而心理咨詢更多的是以談話的形式,語言為主要手段,是一種抽象思維。用我們的俗話說“用一些優(yōu)美的語言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灌輸一些心靈雞湯,變著花樣的灌輸?shù)览砗褪澜缬^、人生觀、價值觀?!边€可能會有一些催眠的手段使心理,身體肌肉達到一種放松的效果,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舒緩一些心里的壓力。
不同的高校存在不同資質的心理咨詢師, 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很少,大部分都是輔導員來扮演這個角色,讓心理訓練不是用語言去提醒體育運動員要改變自己,而是用實際操作幫助體育運動員改變自己,體現(xiàn)在體育具體的訓練項目上[3]。
三、心理訓練與體育教學項目相融合
(一)運動員的心理訓練一般分為一般心理訓練和個別心理訓練,總的來講,運動員心理訓練具體實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對高校體育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施加影響。培養(yǎng),發(fā)展體育生在平時的訓練中和緊張的比賽中都能保持必需的心理品質以及個性的心理特征。
一般的心理訓練,又名長期的心理訓練是指所有的高校運動員在體育訓練中都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個別心理訓練又稱為短期的心理訓練,是通過了解體育運動員個人個性特點以及他所學習的某一項運動項目必需的心理品質。
(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先進的體育訓練方式方法加上體育運動員的艱苦努力,使得運動成績快速增長。體育運動員之間的能力也越發(fā)的接近,強者與強者的競爭更加激烈。一場體育競賽中,如果雙方的能力和身體素質不相上下時,往往勝負取決于心理素質。
(三)具體的心理訓練方式提升體育教學和訓練的效果
1.體育教學和訓練中,體育運動員意志力品質的心理訓練。
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輔助,根據(jù)體育訓練項目的需要設計意志力,品質心理訓練方法適當?shù)陌才乓恍r間長,運動量大,難度高的基本體育項目。如800米、1000米的田徑項目,體育運動員單獨進行訓練,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有沒有人督促,可能從自己的心理上和身體上都會產(chǎn)生懈怠的現(xiàn)狀。所以要安排體育運動員之間進行競賽,采用有獎競賽的方式,來激勵體育運動員積極參與到競賽中,通過這種競爭的手段,讓他們在將要放棄的時候,又能夠有意識的從心理上引導自己不放棄爭取榮譽。
2.體育教學訓練中增強團隊意識,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
例如:體操。我們所講的體操團體是講每個人有各自的專項體操運動項目,雙杠,平衡木、體操舞蹈各類項目,要有一榮則榮,一損俱損的團隊榮譽感,又要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在體操訓練或是比賽中,第一個人和最后一個人壓力是最大的,若是在比賽中第一個體育運動學開了一個好頭,會讓整個體操團隊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氣勢和信心在,然而,當有一個人發(fā)揮不好時,那么最后一個壓軸的人,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因為他會想所有的重擔將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他的表現(xiàn)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成績。所以,搞好團隊建設,增強團隊意識,協(xié)作能力的前提是努力提升自己[4]。
3.體育教師擁有較高的專業(yè)體育素養(yǎng)與心理素質訓練相關知識。
教師在制定體育訓練目標時,應考慮到學生情況,通過體育訓練項目,達到什么樣的心理素質的標準。即使是運用科學的,合理的,正確的體育訓練方式與心理訓練方式相結合,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要腳踏實地,真正的把體育訓練和心理訓練做好,依據(jù)體育運動員個人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組建體育團隊,包括團隊個人項目的選擇和個人在團隊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總有怎么樣的心理素質,采取怎么的心理訓練方法,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師有較好的專業(yè)體育素養(yǎng)和心理素質訓練相關知識。
參考文獻:
[1]孫宇,SUNYu,淺談心理訓練與高校體育教學的融合[J]《運動精品》,2016
[2]畢堯,大學籃球訓練中心理訓練提高途徑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2017
[3]蔡義,大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與心理訓練的融合[J]《當代體育科技》? - 2014
[4]王冠,念動訓練與心理暗示相結合運用于高校網(wǎng)球訓練中的實驗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育》2017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yè)經(jīng)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