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摘要:群文閱讀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的模式,也是對語文教學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就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小學語文課堂來說,群文閱讀模式尚未得到普遍的應用,學生們普遍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自主閱讀能力存在很多不足?;诖耍疚膰@如何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學生的閱讀行為常態(tài)化,探討群文閱讀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少數(shù)民族學生;閱讀行為;常態(tài)化
1.前言
群文閱讀的概念最早是由我國臺灣語文教育學者趙鏡中先生進行界定的,他基于統(tǒng)整課程的概念,對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進行了最初的嘗試。2011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低不同學段學生的閱讀提出了相應的目標。隨著研究的日漸深入,對內陸地區(qū)的語文教學也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甚至呈燎原之勢,向全國各個省市推廣開來。針對目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學生閱讀興趣低下,未成習慣的現(xiàn)狀,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時地轉變也閱讀教學模式,多嘗試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既能鍛煉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逐步提升自主閱讀內能力,從而讓自主閱讀行為實現(xiàn)常態(tài)化。
2.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第一,在課堂上的具體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群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選擇合適的組合文章,這可能是教材上同類主題、同類體裁的文章,也可能是課內外文章的有機結合,選文途徑和渠道不拘泥于現(xiàn)行的教材。其中,尤其是對課外的文章閱讀效果比較重視,因為這更能檢測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效果,是對他們閱讀能力進行鞏固提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與當?shù)亟?jīng)濟水平發(fā)展程度較低有關,很多小學在基礎設施和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都比較匱乏,在課外閱讀相關材料也相對較少,難以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這對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閱讀指導方法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第二,學生只讀不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了學習和思考之間的相互關系。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小學中,不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中要求背誦的部分也只會背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文本的內涵并未全部理解,背誦的方法更多的就是死記硬背,對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不會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形成死讀書、不思考的壞習慣。
3.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
3.1整合教材古詩,系統(tǒng)訓練文學鑒賞能力
古詩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語言凝練,句式對仗工整,充分體現(xiàn)了什么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學魅力。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新增加了不少數(shù)量的古詩,是教材編寫者精心挑選詩詞中的精品,教師通過整合當前教材中的各個單元的古詩,再對其進行整理分類,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同時適時地引入一些課外的同類別的古詩,目的是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文字、音韻、意境、和情懷之美,也有助于促進新時代的小學生成為接力傳承古詩文化的生力軍。
比如,語文教師可以將相同內容的古詩整合到一起。這是因為,往往一個內容就代表一種情感,彰顯著學生的文化鑒賞智慧。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整體上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廬山的儀態(tài)之美,而李白的《登廬山五老峰》中的“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這句,則描述的是廬山其中的一個風景點;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徐凝的《廬山瀑布》,在表達廬山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時,雖然都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但給人的感覺卻又各不相同。上課時,教師可以將課內外的這些描寫廬山瀑布的古詩加以整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廬山瀑布的意境。雖說這樣涉及到古詩句會加多,大大超出了原有的課堂容量,但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卻并未降低,反而更有助于他們理解教材中古詩的內涵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3.2注重課內外閱讀材料的有機整合,訓練多項閱讀能力
單獨地教學教材中的課文,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有些枯燥,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因此,有必要在恰當?shù)臅r機為學生引入一些課外閱讀資源,這樣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其閱讀視野,豐富其閱讀知識面,還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原來只學習一篇課文,到現(xiàn)在能夠自主閱讀學習多篇文章,掌握默讀、瀏覽、略讀、跳讀、掃讀等閱讀策略。
例如,教學《去年的樹》這篇課內文章時,筆者注意帶了文本中運用的反復結構,于是讓學生認真閱讀全文并尋找其中的反復——“一問樹根,二問大門,三問小姑娘”。隨后在此基礎上拓展多篇童話如《鼴鼠太太的項鏈》《小猴子下山》,在筆者的啟發(fā)下,學生們找到了故事中反復出現(xiàn)的情節(jié),掌握了童話中的反復的不同形式和作用,了解到一項閱讀技能。
3.3抓住群文整體設計問題強化學生比較和延伸能力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施之前,教師需要對課內的每個單元的單篇課文的內容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提煉信息。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單元的課文可以組合到一起,適合進行群文閱讀,這樣就能整體設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類似文章的重整、比較、評鑒和延伸能力。
例如,教學《貓》《母雞》《白鵝》這一單元的必讀課文時,筆者帶領學生回顧大作家筆下的動物特點,然后學習他們用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某一動物的特點的寫作手法。筆者先常識課文中涉及動物的插圖,然后讓學生說出文章的題目,并試著說說這些動物的特點,如白鵝的高傲,貓的淘氣可愛,母雞的偉大等等。隨后,讓學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作者為了表現(xiàn)這些動物的特點,分別寫了哪些具體的事例,初步感受這種寫作方法。這樣,通過整體設計,集中閱讀這三篇課文,學生對這種描寫動物的方法印象更加深刻。
4.結語
總而言之,針對目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科學地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引入課堂,并加大宣傳和推廣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實際的課堂上,教師立足于學生實際,有選擇性地吸收教學方法,精心選擇優(yōu)秀的課內外閱讀文章進行編排,設計合理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應該把握的重點,提升信息提取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其閱讀行為常態(tài)化,從單純地被動閱讀逐漸轉變?yōu)閻傋x,讓閱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參考文獻
[1]高維.基于教學實踐理性思考群文閱讀的幾個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2).
[2]郭瑞英.聚焦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9(13).
[3]趙曉萌.淺談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漢字文化,2018(07).